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空連線]南宋沉船出水文物數千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20:37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西沙群島海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八百年前,南宋遠洋海船沉沒於此,八百年後,中國水下考古精英在此匯聚。
進入[東方時空]>>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6月1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最近這段時間,大家都非常關注南宋沉船的打撈工作

水下探索沉船真面目

南宋沉船出水文物數千件

    點擊進入論壇〉〉〉   

    最近這段時間,大家都非常關注“南海一號”的打撈工作,這是一條南宋的沉船,因為它在海水裏已經泡了八百多年了,所以打撈的方式得先用一個大鐵箱把它罩住,然後在鐵箱底下再墊上十幾根的鋼梁,整體的撈出來。如果順利的話,到7月份的話,我們就可以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了。不過非常可惜的是,那兒的這個海底能見度非常差,漆黑一片,所以整個打撈的過程我們是看不見。但是正在我們覺得這麼遺憾的時候,我們又得到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在西沙群島附近,發現了一艘規模非常相似的南宋的沉船,跟這個“南海一號”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並且它所在的位置也在這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更讓人高興的是,在那兒這個海底的能見度是非常好的,而且我們還有一個會潛水的記者,所以今天一起帶您到那兒去看一看。

    就在廣東“南海一號”打撈工作展開在即的同時,2007年5月8號,三艘特殊的沉船在海南省瓊海市的龍灣港靠岸,説它特殊,是因為船上滿載著剛剛出水的數千件南宋時期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來自於一條近八百年前沉默于西沙海域的南宋沉船“華光礁一號”,而對“華光礁一號”歷時兩個月的挖掘,也是我國第一次在遠海對古代沉船遺址進行的大規模水下考古。

    詳細內容: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西沙水下考古隊隊長 張威: “南海一號”還沒有到外海(沉沒)了,這個船是遇到了西沙(群島)了,又發生海難事故沉沒的。那麼都是同時代的,出的東西也差不多。

    那麼在遠離大陸的海底,水下考古挖掘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在“華光礁一號”,這條南宋海底沉船中又到底發現了些什麼?這艘沉船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5月3號,記者在水下挖掘工作結束之前,曾跟隨水下的補給船一起前往了遙遠的西沙群島海域。

    記者:現在是5月3號中午,我們現在在海南省的潭門港,再過一會兒我們就要乘坐背後這條船去到遙遠的西沙群島,到了那兒,我們帶著觀眾一起去看一看真正的水下考古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從這裡到西沙要多長時間啊?

    船長 李高成:一天一夜吧。

    記者:一天一夜。

    李高成:二十幾個鐘頭。

    “華光礁一號”沉船所在的位置,位於西沙海域永樂群島以南的遠海,距離海岸三百多公里。而華光礁是那裏一處較大的環礁,“華光礁一號”沉船也因此得名。

    李高成:(呼叫)898,西沙現在天氣怎麼樣啊?浪大不大?

    5月4號中午,補給船終於到達目的地,與考古隊的兩條工作船會合。對於這些在遠海工作了近兩個月的船員們,補給船還帶來一個驚喜,那就是飲料和雪糕。

    西沙水下考古隊隊員:都吃上了。

    西沙水下考古隊隊員:沒有呢,趕緊扔過來。

    遙遠的西沙群島海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神秘莫測的水下世界,八百年前,南宋遠洋海船沉沒於此。八百年後中國水下考古精英在此匯聚。

    記者:現在我們就下水去看一看。

    茫茫大洋,幽幽海底,在這條古代沉船中我們能發現什麼?

    考古隊的工作比我們想象的要繁忙許多,為了趕在季風到來之前,完成水下文物的挖掘,每天早晨八點,隊員們準時下海,而這幾天正是最後的關鍵時刻。

    西沙水下考古隊副隊長 趙嘉斌:我剛才點到名字的出海,沒點到名字的在這休息,幫著王明東這兒分文物。剛才説跟我出去的人,一人帶兩個氣瓶,好,這樣,走。

    在例行的設備檢查後,記者隨考古隊員們一同承小艇前往“華光礁一號”文物挖掘工作區,準備下海。

    西沙水下考古隊隊員:戴腳蹼了嗎?

    “華光礁一號”位於華光礁環礁內側,海浪相對平靜,而且水下能見度極高,非常適合水下拍攝,因而我們得以在海底親眼目睹這條古代沉船的遺跡。

    記者:“華光礁一號”這艘南宋的沉船就在旁邊的這個海底,現在我們就下水去看一看。

    我們戴的這個設備是有水下通話裝置,所以我們在水下,包括和隊員的交談,還有這種溝通,在水面上都是可以聽到的。

    此刻我們的攝像記者已在水中就位,開始拍攝。

    華光礁海域海底地形複雜,並且伴有水下暗流,容易迷失方位,記者在隊員們的帶領下,一同向挖掘區域游去。

    記者:前面不遠就是“華光礁一號”沉船,因為擔心小艇的螺旋槳打到水下工作的隊員,所以我們要潛過去。

    西沙水下考古隊隊員 曾瑾:別靠近,小心。

    記者:剛才隊員把我從一塊珊瑚上一把拉開,是因為在這個珊瑚縫裏有一條魚是有毒的,你看它身上的那個魚鰭長得非常的漂亮,但這個魚鰭是有毒的,千萬不能靠近。

    曾瑾: “華光礁一號”就在前面。

    很快“華光礁一號”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眼前的水下是一片繁忙景象。

    記者: “華光礁(一號)”所在的位置並不深,大概在4米左右,但是由於經年累月的珊瑚已經把它全部覆蓋,所以要挖一個很深的坑,才能把其中的文物挖掘出來。這個坑有多寬、多長、多深呢?

    曾瑾:目前我們的挖掘面積是長大約25米,寬大約15米左右,深度是3米。

    記者:那為了挖這麼一個坑用了多長時間?

    曾瑾:用了大概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注意不要碰它已經露出來的船甲板。因為它接縫的地方很容易鬆動。

    記者:這條船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它的輪廓,但是保存下來的這些都具體是哪些部位?

    曾瑾:你看,水下的船地板上的龍骨,能看得很清楚,在旁邊的那個船舷板也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

    記者:那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就是龍骨了?

    曾瑾:對。

    記者:這是甲板麼?

    曾瑾:對,這就是船甲板。

    記者:這些甲板現在保存的狀況怎麼樣?

    曾瑾:目前在中部保存比較好,東部和尾部殘缺比較厲害。

    在這個海底探坑中,除了保存較為完整的沉船本身外,同時還發現了當年船上所載的瓷器等貨物,他們依然保持這條船沉沒時那一刻的狀態,甚至在沉落碼放的瓷器中發現了當年為防止貨物碰撞而填充的絮狀物。

    記者:這些瓷器,大概是什麼年代的?

    曾瑾:目前確認是南宋。

    而在沉船周圍的泥沙中,也能不時找到一些已經散落的瓷器等文物。

    記者:在你們挖掘這條船的過程中,發現之前有沒有已經被人盜挖的痕跡?

    曾瑾:有的,大約有兩處。

    遙遠的西沙群島海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神秘莫測的水下世界,八百年前,南宋遠洋海船沉沒於此,八百年後中國水下考古精英在此匯聚。

    孫鍵: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從這個北礁這裡過去的。

    茫茫大洋,幽幽海底,在這條古代沉船中,我們能發現什麼?

    趙嘉斌:這個點是在96年發現的,96年由當地漁民發現的,在漁業生産過程中發現的,但是很遺憾的是當時發現不久,就被大規模的盜掘了。這次來我們選擇的發掘的地點,首先確認發掘的地點是在他們盜掘過,形成最深的一個坑那個位置。因為這個位置我們的工作量最小,可以直接接觸到底。在清理這一部分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發現完整的,或者説就沒有完整的,當時很失望,覺得這好像被人別人搞得太乾淨了。

    然而隨著水下挖掘工作面的擴大,在緊接著探查挖掘中,有了讓考古隊意想不到的發現。

    趙嘉斌:大概在3月底的時候,隨著工作向西北和正西方向推進,逐漸就出現了一些這種完整的一些小碗,應該是福建産的這種小碗,順著船的方向整齊碼放著。當時我們覺得,哎呀,非常高興啊,有完整的出來啦。那隨著工作進展向前呢,種類越來越多,包括像正西方向,一些青瓷的大盤啊,包括白釉的筆壁花紋白瓷的碗啊,就是在他們(盜掘者)沒有破壞的區域,從兩舷再向兩邊擴,一直把這個船完全暴露出來。全部打開之後,大家也都去下去看一下,每個人上來的感覺,太壯觀了,從來沒有見過。

    這個重大發現令考古隊所有人喜出望外,在水下隊員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了慶祝。在海底沉船遺跡旁集體合影。那麼這些文物背後傳遞著什麼樣的信息?讓這些考古隊員們如此興奮呢?

    西沙水下考古隊隊員 孫鍵:這都是“華光礁一號”出水的器物。

    記者:一共有多少件呢?現在有統計嗎?

    孫鍵:沒有一個精確的統計,因為船上你也看到了,地方很小,做一個大概齊按單位進行分類,應該是在五六千件左右吧。

    記者:我看到這些瓷器,很多底部都有些字,像這個,比如説它這上面有一個“徐”,這都是説明什麼呢?

    孫鍵:這個像這種,其實我個人覺得,在福建的沿海的窯場裏是特別普遍的,就是在器物的底部帶這個墨書。這個有幾種可能,一種就是説是貨主,比如説一條船上運了幾十萬件器物,大家要區分自己的貨物。另外一種在生産階段,就是説我擁有一個窯,大家一塊來這個窯裏燒,這樣的話也要區分。

    記者:那很奇怪,我看到這件瓷器,它後面寫一個“吳”,這個字,還有這個字形,包括寫的方式,和我在“南海一號”上看到的出水文物是一模一樣的,是不是也説明是同一時期的,和“南海一號”上的都是同一時期的。

    孫鍵:這你説的對,“南海一號”本身就是南宋的。他們時代差不多,而且運載的貨物,相對來説有一大部分是重疊的。

    記者:那甚至可以認為有可能是同一個窯口出的?

    孫鍵:這就是同一個窯口,確實是,就是磁造窯。

    那麼這些在海底沉睡了近八百年的瓷器,當年又是要運到哪去的呢?

    孫鍵:這個器型本身在我們中國人不用,你比如像我們中國人吃飯,誰會用這樣的碗或者盤來吃飯呢,它主要就是專門有特定的銷售渠道。

    記者:出口的。

    孫鍵:我就是為了出口的,不是拿來內銷的。

    記者:那您覺得像這個,從這個器型來看的話,它是出口到哪兒的呢?

    孫鍵:這個有可能是東南亞一帶的,因為我們從目前來説,在那邊也發現了這樣的東西,有很多,在新加坡啊,而且有一些都是完全為外國生産的,但是也不乏一些為我們中國人用,保留中國的人文精神。這些相對來説,品質比較好的一些器物,比如説像這件器物,碗心是一個龜,這一圈的紋樣是祥雲,這是仙鶴,你看到麼?這是一個仙鶴,這是一個仙人。

    記者:噢,古代的仙人的形象。

    孫鍵:這個整個畫面表達的意思就是,實際上是中國人傳統的願望,長壽、吉祥。宋代的時候,我們景德鎮燒的瓷器已經燒得非常非常薄了,我們的瓷器在當時確實處於一種壟斷的地位。現在我們看到的,包括剛才你講到的“南海一號”,這個跟海上絲綢之路有關係,而且那時的科技也很發達。航海上幾個關鍵的問題都解決了,指南針,包括一些火藥,就是自衛或者其它用的一些東西,然後水密隔艙,船本身的平衡舵,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所以説宋代的船就已經可以遠航到很遠的地方了。

    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從北礁這裡過去的。從唐代以來,大概有一千多年了,北礁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一個最主要的見證了。在離開中國大陸本土以後,很快就到北礁,然後從這裡通過不同的航線,再把中國的瓷器,包括中國的一些文化帶到世界各地。

    形成于秦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而在唐宋代,伴隨著中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由中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乃至非洲大陸的航線紛紛開通並延伸,成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的貢獻。直到今天,在這些地方仍可見到當年中國商船留下的種種遺跡,他們共同見證了古代海洋中國的光榮與夢想。

    遙遠的西沙群島海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神秘莫測的水下世界,八百年前,南宋遠洋海船沉沒於此,八百年後,中國水下考古精英在此匯聚。

    曾瑾:這個水下有暗流。

    茫茫大洋,幽幽海底,在這條古代沉船中,我們能發現什麼?

    “華光礁一號”和“南海一號”一樣,成為了印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標本和物證,然而發現重大文物遺跡的喜悅,很快被另一種擔心所代替,因為海上天氣的複雜多變,惡劣的海況隨時可能終斷考古隊的水下作業,所以考古隊要趕在季風來到之前完成水下文物的挖掘。而由於水下考古有些特殊性,在水下作業一方面要克服海底水流的影響,一方面要經受海底的水下壓力。因此,水下考古隊的工作強度奇大。

    趙嘉斌:這一次是我們水下考古工作工作量最大的一次,發掘清理的土方量、清理的珊瑚,也是最大的一次,完全是通過人,用人去挖。在清理這些干擾層,包括清理這些珊瑚的時候,每天在水下工作時間基本上超過六個小時,尤其是在高強度的勞累之後,人會顯得點笨拙,動作不夠靈活。在這種工作過程之中,尤其在清理珊瑚的過程之中,可能會發生那些不可預見的,像一些塌方什麼,這些可能在日常潛水過程中帶來的危險更大一些。

    看似美妙的水下世界,實際上也隱藏著危險,作為一名水下考古隊員既要有豐富的考古經驗,也要有熟練的潛水技能。那麼在海底考古挖掘又是以怎樣一種方式進行呢?這是記者隨隊員潛入海底,目睹水下古代沉船遺跡的同時,同樣想要知道的問題。

    記者:有些隊員一直在水下使用一些伸到水下的粗大的管子,這是幹什麼用的?

    曾瑾:那是用來抽泥的,以及對一些細小的文物抽上來以後,在管子的出口處可以進行篩選。

    記者:那些船上紅白相間的方格是做什麼的?

    曾瑾:那是水下探方,是用來記錄坐標的。

    記者:他們在水下在板上記什麼東西?

    曾瑾:他們正在測繪。

    為了更詳實的記錄,先進的水下照相機也被派上了用場。由於海底揚起的泥沙形成懸浮,難以散去,在很多時候隊員們不得不靠雙手在泥沙裏探摸。我們注意到哪怕僅僅是一塊破碎的船板碎片也被盡可能的收集起來。在海洋浸泡了近八百年的瓷器很容易破碎,但運起來可不是件輕鬆的事。

    記者:在水底看似平靜,但是水下有暗流,所以在工作的同時,還要時刻留意位置,不要被暗流帶走。你們隊員之間沒有像咱們這樣的水下通話器,他們彼此聯絡用什麼方式?

    曾瑾:是用水下手語。

    記者:如果像這樣一種工作狀態的話,隊員背一瓶氣可以使用多久?

    曾瑾:大約兩小時左右。

    記者:氣瓶裏的氣已經告警,我們要出水了。不過速度不能過快,否則會因為水壓的迅速減少,造成耳膜的損傷。

    在水下呼吸器消耗很快,氣瓶耗盡後,我們浮出了水面。

    下午五點,一天的工作結束,隊員們乘小艇返回工作船。回到了船上就是回到了海上暫時的家,雖然這個家沒有一刻不是在晃動著,但這卻並不影響隊員們享受這日落前難得的時光。而深海釣魚更是船上所特有的飯前活動,收穫不大,卻樂在其中。上了船沒多久,幾個隊員忽然又迫不急待的等了小艇,工作不是結束了嗎?

    當夜幕降臨,嘈雜了一整天的工作船終於逐漸安靜下來。在只有船板大小的隔間裏,人們依然各自忙碌,在這裡我們碰到了考古隊唯一的一名女性──王芳。

    西沙水下考古隊隊員 王芳:不敢織了。

    記者:這是你的房間啊?

    王芳:這個,底下的這個。

    記者:船上都是公共空間了?

    王芳:是啊。

    記者:你就是本身就喜歡這個行業對吧?

    王芳:對,我喜歡歷史,但是我又覺得光去研究那些歷史書,那些書本上的東西,那畢竟也是別人寫的,有的東西考證來考證去,也未必是真的。像考古這東西都是很實在的,你要挖出來一部分東西,就是説可以改寫一部分的歷史吧。

    2006年5月7號,中國西沙水下考古隊三條工作船同時起錨,向北方遙遠的陸地返航。

    趙嘉斌:在這個遺址工作了一個多月,帶著這些兄弟們一塊回家,離家越來越近了。

    在這一天,副隊長的工作日記上留下了五十天來唯一一行與工作無關的文字,“別了,華光礁,不知何時再見”。

    主持人:這艘華“光礁一號”是極具考古價值,不過呢它是地處遠海,以我們目前的能力沒有辦法進行整體的打撈,所以他們現在的這個做法是就地掩埋。當然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具體的坐標和地點完全是保密的。等到將來咱們有了能力之後再進行整體打撈,您在片子當中看到這些考古人員已經返航了,不過他們的工作可沒有結束,因為在返航的途中還會路過一片海域,在那兒曾經有一些漁民發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那麼究竟是否還會有大的發現呢,咱們下周接著説。

    好,感謝收看今天的節目,再見!

責編:嚴晉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1/1頁
精彩推薦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