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寧夏新農村建設亮點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3日 07:14 來源:經濟日報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新農村

    如何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如何使農民實現就地轉移就業?地處寧夏石嘴山市的平羅縣高莊鄉遠景村“村隊企業化”模式回答了上述問題。

    日前,記者來到一家食品公司。遠景村黨支部書記吳可林介紹説,這是一個寧夏新秀貿易有限公司與遠景村聯合建設的村隊企業化項目,遠景村土地信用社以50畝土地入股。該食品公司是一家集農副産品生産、加工、銷售及産品開發為一體的食品加工企業,主要産品為辣油、辣醬等。2006年5月企業總投資1378萬元的一期工程開工投産後,目前已生産辣椒系列産品1000噸,年增加農民收入360萬元,返還村集體2萬元,解決本村300個農民就地就業。

    平羅縣委副書記桂福田介紹,遠景村的“村隊企業化”與以往的村辦企業在體制上有本質上的區別。以前是村集體經濟直接參與投資、直接參與經營,現在遠景村是只拿撂荒土地入股,不參與投資和經營,去年底得到2萬元紅利,今年底預計能拿到6萬元。這樣一來,既解決了“空殼村”問題,強化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又解決了村民離土不離鄉就地就業問題。目前,平羅縣共有56家企業與47個村進行合作,開工建設合作工業項目41個,總投資2.8億元,就地解決了4500名農民就業。

    寧夏還對山區開展了移民扶貧工程。

    記者看到,一排排“塞上新居”蓋起來了,移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隨之轉變。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的隆湖開發區,只見一幢幢“塞上新居”分外搶眼,塑料大棚格外醒目,養魚池錯落有致。“這是我們在引黃灌區有效利用鹽鹼地發展的‘上棚下魚’生態農業立體種養殖模式”,大武口區委副書記崔彥祥介紹説。為了給2.8萬來自山區的移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佔地100畝、投資1478萬元的自治區第一個塞上新居工程于2006年4月開工建設,工程全部實現了五個統一(規劃、設計、招標、監理、採購)和供水、供電、排水、通訊、道路、太陽能、文化體育設施等十個配套,去年已有153戶移民喜遷新居。

    改變了居住環境的同時,如何讓這些移民增收致富呢?他們在建設塞上新居工程的同時,又在幾百米外建設了佔地537畝、288棟“四位一體”(種、養、沼氣、溫棚)的塑料大棚基地。

    “真沒想到能過上這種好日子!”

    老家在山區隆德縣的移民張富勇高興地對記者説:“政府幫我們家搞了一個蔬菜大棚,挖了個養魚池。我在大棚裏種西紅柿,一年可收入1.6萬元,再把魚池租出去,一年又能增收5000元。”據了解,像張富勇這樣的移民有許多,到去年年底,“塞上新居”的農民人均收入已達到2870元。(記者 許淩 通訊員 拓兆斌)

責編:王壹霖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