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空連線]"和諧號"動車組助鐵路大提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09日 21:10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很多D字頭的高速列車開始運行了,對於很多的乘客來説,要去體驗有幾個原因,第一,漂亮。第二,快速。第三,舒適。請跟著我們一起去體驗一下吧。
進入[東方時空]>>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5月9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和諧號列車看起來整潔美觀

  

  

  

  

和諧號列車生産第一線的專家

  

  

  

  

相關領導對於和諧號的前景寄予厚望

    點擊進入論壇〉〉〉

    前不久有一條新聞,很多D字頭的高速列車開始運行了,於是“五?一”節期間,我的很多朋友都想去體驗體驗,結果發現這個D字頭的車票是在“五?一”節之前的十天就基本上被賣光了,鐵路部門告訴我們説有很多的乘客其實並不是為了到外地去旅行,就是為了體驗體驗新的列車而買的車票。

    當然對於很多的乘客來説,要去體驗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它漂亮,這個新型的列車是白色流線型的。第二,快速。它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200到250公里。第三,因為舒適。那麼這組列車還有一個非常時髦的名字,叫做“國産高速動車組”。

    接下來就請跟著我們的記者一起去體驗一下吧。

詳細內容:

    這就是在第六次鐵路大提速中投入使用的三種不同型號的國産高速動車組列車,儘管它們的外表看起來稍有不同,但都屬於同一個動車組家族。過去我們常説“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因為傳統的列車是由動力機車頭帶著後面若干個沒有動力的車廂前進的,而動車組正好相反,是車廂推著車頭跑,幾節自帶動力的車輛和幾節不帶動力的車輛編成一組,形成一個固定的整體,並且可以兩端駕駛,因此叫做動車組。目前我國投入使用的三種動車組都由八節車廂組成,動力裝置分散在其中的四節或五節車廂上,與傳統列車相比,動車組更加快速、更安全、更舒適的特點,在世界上倍受親睞,被稱為鐵路旅客運輸的生力軍。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實行第六次大面積提速,52組時速超過200公里的國産動車組列車全面上線運營,計劃日開行數量達到256對,這些高速動車組的投入使用,使我國鐵路運營最高時速從前五次大提速以來的160公里一下子提升到了200至250公里,線路總延展里程一次達到6003公里,相當於目前德國、法國等歐洲九國的總和。高速動車組的開行使乘坐火車出行的中國老百姓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

    旅客:坐著比較平穩、舒適,而且環境比較好,乘務人員的服務質量比較好。

    旅客:感覺挺安全的,挺平穩的,速度也加快了。

    旅客:提速給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

    記者:(有沒有)因為速度太快了,有頭暈的感覺?

    旅客:沒有,平時坐那種車會頭暈,看書的時候,這個不會。

    主持人:看來這個乘客已經對動車組的快捷和舒適提出了肯定,當然有人要問了夠安全嗎,其實這些車廂用高強度的防火材料做成的,而且也實現了網絡化的自動控制。舉個例子,萬一這個出現什麼問題的話,這個列車可以自動地判斷並且來停車或者減速,應該説是更安全的。當然這些問題都是乘客關心的,而對於行內人來説他們更關心三個字,那就是“國産化”。

    記者:我現在身後緩緩進站的這趟列車,就是在第六次鐵路大提速當中閃亮登場的D字頭動車組列車,如果您細心留意的話,會發現這個像子彈頭式的列車的車頭上面醒目的註明了三個字“和諧號”,那麼這三個字的註明,就意味著中國第一次有了自己自主品牌的動車組的列車。那麼這個動車組的列車全面投入運營之後,給大家帶來很多的驚喜,因為這項技術日本花了三十多年,而法國也花了十多年,那麼中國高速鐵路裝備實現國産化僅僅花了不到三年的時間,那麼這個速度中國鐵路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鐵道部運輸局局長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 張曙光:最成功的、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措施、途徑,就是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樣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

    作為世界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高科技産品,高速動車組由於涉及多門學科,技術複雜,長期以來時速200公里級以上動車組技術在世界範圍內,只有德國、法國、日本等少數企業擁有。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簡單説來就是把國外的先進技術拿過來,逐步掌握,為我所用,並在此基礎上實現進一步地創新。基於這樣一個發展思路,鐵道部從2004年7月開始,相繼從法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等世界著名鐵路技術裝備製造企業,成功引進了當今最先進的高速動車組技術,並迅速在國內骨幹機車製造企業落地。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強:可能它轉讓給我們的技術是一大堆技術文件,它並沒有變成你自己頭腦的知識。關鍵是要加以消化、吸收,這是對中國科技人員能否消化、吸收,然後再創造,對他們創造力和研究能力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主持人:盧強院士是我們國家電機工程和應用電子技術方面的專家,因此在這個“和諧號”的動車組正式運行之前,就有人問過他很多的問題,説我們引進的這個技術,我們能消化多少呢?有多少是我們自己生産的?我們會不會在技術上受制於人呢?他對我們的記者一笑,説你只要走進這個動車組真正生産廠家的話,你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答案。那就跟著我們的記者一起去探探幕後的新聞吧。

    記者:這裡是位於青島的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那麼在第六次鐵路大提速當中使用到的時速超過200公里的新型動車組車型,其中有37列都是在這裡生産出來的。那麼據我們了解這種新的車型技術是來源於日本,那麼這個技術被引過來以後,如何在這裡被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這個動態的過程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今天我們就要帶大家走進這個動車組的生産第一線,去看個究竟。

    南車四方公司是中國高速列車和高檔鐵路客車製造基地之一。2004年10月,南車四方拿到了鐵道部60列時速200公里級以上動車組這個大訂單,同時也拿到了國外生産這種車型的關鍵技術,但是要把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東西,這樣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同樣考驗著中國技術人員的智慧。

    盧強:焊接技術這是,你知道動車組製造當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實際上一輛列車大概有多少萬米的焊縫,那麼這個焊縫不是普通的鋼,有些是特種鋼和高強度的鋁合金,那麼這些鋼材的焊接是有特殊工藝的。

    記者:那麼現在大家看到了這樣的車廂已經脫去了華麗的外衣,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它使用的材料是鋁合金的材料。我們注意到這個鋁合金材料車廂最薄的位置大概只有1.5毫米,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在這麼薄的鋁材上面焊接,難度是非常大的。

    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工程部副部長 劉勝龍:鋁合金本身就傳熱快、變形大,比鋁材,比普通鈦鋼變形量要大到3到4倍,焊接和變形控制是兩大技術難點。高速動車組的車廂既要輕薄,硬度還要高,而每一道製作工序都有可能影響到車廂清亮化的技術指標。

    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工藝師 呂仁遠:把外國專家的腦子移到我們的技術工人裏面,那是不能實現的,就要靠我們操作工人的聰明智慧。

    劉勝龍:我們的工藝師在現場,就是通過一個工序一個工序進行摸索。

    盧強:這些工藝我親眼看到我們國家的工人都掌握得很熟練。在我參觀的整個過程中,沒有發現一條焊縫是不合格的。那麼中國的這些工人,這全都是中國的工人,不是日本的工人派到中國來的,對不對?那麼他們掌握了這些核心的技術。

    記者:除了鋁合金車體之外,那麼動車組上最關鍵、最核心的一個裝備就是它了,轉向架。那麼轉向架形象比喻來説,它就相當於動車組的一個車腿,它不僅承載著整個車廂的重量,同時它還起到了減震、降噪、導向、制動等等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説列車的安全運行控制就全靠它了。據了解在這項技術引進之前,高速動車組轉向架技術,一直是國內科技人員過年來重點攻克的難點之一。

    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龔明:我們通過這次技術引進,我們掌握了轉向架的兩大技術,一個是設計技術,一個是製造技術,已經完全把它實施了國産化。通過這個技術的移植或者説再設計、再創新,我們可以設計各種各樣的轉向架。

    記者:現在我們來到了動車組的組裝生産線,在這個生産線當中,一列動車組身上73萬餘個部件,就是在這裡一個一個由我們的工人拼裝起來的,也就是説通過這個生産線之後,一個完整的動車組就可以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了。在這個過程當中,73萬餘個零部件如何能夠嚴絲合縫的、毫無偏差的組合在一起呢,就直接影響到了今後這個動車組的安全運行問題。動車組的這個組裝,要求比其它的列車要高一些嗎?

    呂仁遠:要高得多。它的可靠性、它的安全性,因為你時速高了,任何一點點小小的失誤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還有一些看似很簡單,組裝起來也需要一些很高的技術,比如説這個門,我們看到門的組裝,整個門是聯動的,就是車到車站以後停下來門再開,門開了以後車就不能(開),所以對門的組裝的技術是很嚴格的。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我們這個門組裝起來要求手指輕輕一推就可以動。

    記者:我試試,真的,輕輕地一拉它就關了。我們現在乘坐是一輛剛剛下線組裝完成的動車組,那麼這個動車組下線之後就要進入實驗階段了。實驗是動車組出廠的最後一道工序,如果沒有自行檢測的能力,即使造出了車也會被人家卡住脖子,車也就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擺設而已。

    記者:我們現在正在運行的這個線路是位於廠區內的一個檢測線路,這個線路的長度大概有3.6公里,那麼無論從長度上來講,還是從整個檢測的功能上來説,這條線路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是處於領先的地位的。

    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工程部副部長 石中年:在這個車上所有的牽引、制動以及車門,這些輔助設施的聯動設施都可以在這兒做。這個是整個動車組實驗的第二部分,整個實驗應該是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靜調完了之後。這裡是第二部分實驗。第三部分實驗在線路上運行。

    記者:檢測從國産化的角度來講的話,我們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石中年:都是我們四方廠自己設計製造的,也就是説我們現在四方廠的這些動調試驗線,在350公里以下的這些所有的車型試驗當中,是不會存在問題的。

    主持人: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列車的平均時速是70公里,而這個動車組它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200到250公里,你就可想而知這個差距有多大,的確相對而言,我們國家的列車裝備技術是落後的。在這種情況下,首先第一步就是引進,你得搞清楚什麼是好東西,但是這之後卻是一個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因為您不僅知道什麼是好東西,你還得知道別人是怎麼做出來的。那麼現在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的廠家已經可以完全地來自行設計和建造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動車組,應該説是學到了真經了,但是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僅是看到了好東西,還從好東西當中發現了他們的缺點。

    記者:為什麼在整個生産工藝這個流程當中,不能完全照搬別人的模式呢?劉勝龍:因為整個技術的轉讓,就是環境、操作人員、設備,包括我們的一些材料都發生了變化,這個是不能夠照搬的。

    呂仁遠:如果完全照搬,我們永遠跟在人家後面,並且有一個下降的趨勢。先進的技術被引進之後,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要讓它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不僅要落地生根,而且還要得到進一步的壯大,需要智慧並需要創新意識。龔明: 我們在線路平推試驗的時候,發現車內空氣的清潔度不夠。

    記者:當時是什麼表現?

    龔明:有點像輕微沙塵暴那種感覺吧。

    記者:很嚴重啊?

    龔明:對,已經很嚴重了。所以當時我們就直接發了傳真給了我們的合作夥伴,外方合作夥伴,他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清潔(鐵路)線路,然後他們沒有一個更好的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説,這是幾千公里的線路,如果要採用這種方法去清潔的話,那麼我們的工作量將巨大,也不可能滿足提速的要求。

    記者:我們現在鑽到了一節正在組裝的這節車廂的腹底,來看看裏面有什麼奇妙的裝置。那麼在原裝車廂的底下,原來這個位置是靜清新空氣和排出廢氣的一個裝置,原來這裡還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大概就像那樣鐵絲網狀的東西,它能夠過濾到一些大的紙片,像樹葉的東西,卻不能過濾到像這些灰塵的污染物,那麼我們自己的設計師就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裝置,裝上這個裝置之後就解決了空氣污染的大問題,就是它。

    龔明:這個是在所有的旅客列車上都沒有採用過的一種全新的空氣過濾裝置,我們通過這個試驗過程中測試灰塵的結果後,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

    記者:能告訴我們它的小秘密在哪兒嗎?

    龔明:主要是在這一層,大家看這一層,這是一層鐵網,我們叫做“紙濾”的東西。它的紙是帶一種很微小的孔徑的,它的孔徑的大小就決定了多大的灰塵能通過去,就是靠這層黃色的紙來過濾整個灰塵的。

    記者:裝上這個東西以後能解決多大的問題?

    龔明:裝上這個“紙濾”以後,我們室內的環境標準完全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機場內的環境標準。

    呂仁遠:我們公司提倡全員創新。什麼叫全員創新?就是説很多創新的這種理念掌握在操作者的手裏頭,通過操作者他去做出來很多小的我們叫革新,小的革新,那麼做出來很多小的工具、小的方法,來應用到我們的動車組上,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記者:在焊接技術領域有一句俗話,大家説焊接工人的姿勢和位置上在某種程度決定了焊接工作的質量,劉部長,我不知道這樣説有沒有道理?

    劉勝龍:有一定道理。比如説我們在轉向架生産的過程中,我們目前採用了很多轉臺,在以前沒有焊轉臺之前,就是説有的焊縫是橫焊、有立焊,還有仰焊,位置非常不方便。

    記者:就是他焊的姿勢有各種各樣的是嗎?

    劉勝龍:各種各樣的位置。

    記者:那麼現在呢?

    劉勝龍:現在就是我們的轉向架生産過程中間,我們各個工序、各個部件採用了很多這樣的這種轉換的工裝,我們叫變位器。

    記者:這個工裝是從哪兒來的呢?

    劉勝龍: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我們通過這個工裝,就是説能夠使工人在焊接轉向架的過程中,始終處於最佳位置,能夠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主要就是提高産品的質量,提高生産效率。

    我們看到由我們自己的技術人員琢磨出的大量工藝訣竅、技術發明幾乎貫穿于動車組生産的每一個環節,其中有不少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這些發明創造在很多程度上保證了動車組批量生産的質量和效率。

    呂仁遠:我們認為這些也是我們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不單體現在你花了多少錢,買了多少先進的設備,也體現在這些細節上,有時候這些細節比那些先進的技術更難掌握,因為你不知道。

    2006年7月31日,第一列國産化時速200公里級以上的動車組在南車四方公司誕生,從技術引進到具備國産化批量生産的能力,期間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

    呂仁遠:(時速)200公里給我們建立一個進入高速的最基礎的平臺,將來四方公司的發展必定從這個平臺上往更高速度等級上去邁進,或者説如果沒有這個平臺,我們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年的時間,2004、2005年、2006年來實現200公里動車組,更不可能往更高速度等級動車組上邁進。

    盧強:如果我們像傻瓜一樣關起門來,不看到別人先進的東西,不是引進我們需要的,別人的先進技術加以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話,那我們可能要晚十幾年,要晚三個五年計劃到四個五年計劃。

    目前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國已經在南車四方公司、長春軌道客車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公司等數家國內汽車製造企業,分別搭建起了三種不同型號的200公里級以上國産“和諧號”高速動車組設計製造平臺,以及國産“和諧型”大功率貨運機車的設計製造平臺,設計相關配套企業超過150家,附設12個省市,構成了包括冶金、機械、材料、通訊、電子等行業共同參與的産業鏈條,形成了成套的産業技術平臺,帶動了國內相關行業的整體提升。

    張曙光:我們這次第六次大提速,就是用這樣的辦法把客運的能力再增長了18%左右,貨運的能力又再增加了12%左右。拿來主義,迅速消化,為我所用,實踐證明它的代價是最低的,成本是最低的。

    主持人:根據鐵路部門的消息,在設計製造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動車組的技術平臺之上,時速300到350公里的動車組將在今年底明年初就下線運營。我們計算一下,屆時上海到北京的運營時間有可能會縮短為7個半小時,這將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的確從D字頭的火車運營到現在看起來,它的售票情況就説明了它的市場前景將是非常地廣闊的,因此我們不能光是等待,更不能光是拿來主義,我們只有用自己的技術才能夠真正地抓住這樣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機。

    好,感謝收看今天的《東方時空》,再見!

責編:嚴晉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