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他們都生活在中國,他們為什麼學習漢語?中國和他們想象中的是否一樣?《東方時空》問卷調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正在推出。 |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5月9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在泰晤士報的報頭上出現了中文字
美國的一個漢語教學課堂
老外:學中文很有趣
根據國家漢辦的統計,近年歐美國家學習漢語的人數出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在美國,講漢語的人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講德語或者法語的人。漢語在美國已經成為了繼西班牙語之後,使用比較普遍的第二大語言。
我們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智聯招聘網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209名外國朋友進行了面對面的問卷調查,看看調查的結果。我們問您學習漢語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位列前六位的原因分別是:覺得學中文挺時髦,想到中國生活,對學習各種語言有興趣。特別關注位列前三位的原因,第三位,先學著,也許將來有用,看來把中文當作了一支潛力股。位列第二位,喜歡中國文化,這些人是學習漢語的中堅力量。位列第一位的是工作和學習發展的需求,佔到了46%,而這個數字也遠遠超過了第二位、第三位的數字。
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他們都生活在中國,他們為什麼學習漢語?中國和他們想象中的是否一樣?《東方時空》問卷調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正在推出。
詳細內容:
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他們都生活在中國,他們為什麼學習漢語?中國和他們想象中的是否一樣?他們在中國生活滿意嗎?《東方時空》問卷調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正在推出。
主持人 泉靈: 20多年以前,當我還是一個小學生的時候,老師教育我們要對外國朋友有禮貌,而標準就是不要圍觀他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分子,那麼他們對中國的總體滿意度怎麼樣?想象中的中國和現實中國有多大的差距?如果您對他説,哥們兒,你吃過了嗎?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我們聯合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智聯招聘,對在北京、上海、廣州的209名外國朋友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問卷調查,調查的結果將從今天開始陸續推出。而這些被調查者當中80%至少在中國已經生活了三個月。我們今天的第一個調查題目是,你們為什麼學漢語?我們之所以做這麼一個調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們發現,在今年2月18號的《泰晤士報》的報頭上出現了非常大的印刷的中國字。這其實是英國《泰晤士報》趁著中國的農曆新年,開始舉辦的“中國周活動”的序幕。他們推出了一系列的專刊介紹中國,還隨報附贈漢語短語手冊和繪畫光盤,鼓勵讀者學習中文。其實不僅僅是在英國,這種漢語熱還傳播到了世界的很多地方。
根據美國《時代雜誌》的報道,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萬人正在學習漢語,一百多個國家與地區超過2500所大學正在教授漢語課程,而學習漢語最熱的地方還是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家。日本是世界上學習漢語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讀賣新聞》的調查,目前漢語已經成為日本的第二大外語。韓國的教育部計劃2005年到2007年,在全國中小學普遍開設中文課,漢語考試已經被正式列為韓國外語高考科目。
老師:聽説你買了一輛自行車,是嗎?
學生:麥克,聽説你買了一輛自行車,是嗎?
根據國家漢辦的統計,近年歐美國家學習漢語的人數出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在美國,講漢語的人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講德語或者法語的人。漢語在美國已經成為了繼西班牙語之後,使用比較普遍的第二大語言。
馬箭飛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美國實施了一些新的有關促進外語學習的項目,尤其是漢語。它的這些項目和政策出臺之後,全美國的中小學都要實施漢語課程,或者是漢語必修、選修課程。
漢語在法國的發展勢頭更是驚人,開設中文課程的大學達到了100多所。在著名的巴黎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已經成為了該院的第一大系。而在西班牙、意大利等一些拉丁語系國家,學習漢語也已經開始成為流行。
帕蘿瑪 西班牙埃菲通訊社駐北京分社社長:我跟很多人交談過,我發現,中文變得越來越重要。學習中文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僅是西班牙,而且是在所有的拉丁語系國家當中。
漢語熱在全球持續升溫,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漢語教師的緊缺狀況。為此中國教育部從2004年開始,從國內招募志願者到國外從事漢語教學工作。截至目前,國家漢辦已經向世界五大洲35個國家,派出了2000多名支援者教師,而這一數字還遠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海外需求。
馬箭飛:以往我們派出的數字很小,但是去年在很多國家,包括泰國,東南亞的其它國家,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把中文課列入中小學的一個必修課或者選修課。這樣的話,很多中小學生開始學習漢語,他們非常渴望漢語教師到他們那裏去,那裏的孩子急需我們的漢語教師。
主持人:除了中國人之外,全球每年有3000萬人在學習漢語。但是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世界上超級難學的四門語言包括中文、韓文、日文和阿拉伯語,既然如此,為什麼那麼多人會選擇學習漢語呢?一起找找答案。
京子:你好,我是日文雜誌社的,這個月我想做一個拉麵的特輯,因為聽説你們這個面做得特別好,我想過去採訪一下。
如果不介紹你可能不會想到,眼前的這個中文流利的女孩其實是個日本人。2001年中國北京擊敗了日本的大阪申奧成功,這個新聞一下子激發了京子對中國的興趣,為了更多深入地了解中國,她決定到上海留學學習中文。一年半的學習生活很快就結束了,畢業的時候,京子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要留在中國,最終她應聘到了一家日本駐在北京的雜誌社工作。
岩田京子 某日本雜誌社駐京記者:有很多機會,比在日本機會更多。做這個行業的話,可以碰到更多的人。如果我沒有學中文的話,可能是已經嫁人了吧,然後做家庭主婦差不多。
除了因為職業發展需要而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還有一些外國朋友就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而學習漢語的,老畢就是這樣的人。老畢是在新華社工作的加拿大專家,20年前,他就開始學習中文了。1987年的時候,他還在西安參加了一部中文電影的拍攝,拍這部電影讓他的收穫頗豐,不但中文長進不少,還把當時電影的導演娶回了家。
老畢 新華通訊社加拿大專家:我現在覺得,如果我真的要深刻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我必須學漢字。如果我要提高我的中文,我必須學漢字。
老畢的妻子:你為什麼要深刻了解中國?
老畢:為什麼?因為這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是咱們的家。
老畢的妻子:謝謝。
主持人:我們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智聯招聘網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209名外國朋友進行了面對面的問卷調查,看看調查的結果。我們問您學習漢語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位列前六位的原因分別是:覺得學中文挺時髦,想到中國生活,對學習各種語言有興趣。特別關注位列前三位的原因,第三位,先學著,也許將來有用,看來把中文當作了一支潛力股。位列第二位,喜歡中國文化,這些人是學習漢語的中堅力量。位列第一位的是工作和學習發展的需求,佔到了46%,而這個數字也遠遠超過了第二位、第三位的數字。其實有很多的新聞可以跟這樣的調查結果去相互的印證,比如説,跟很多中國的官方網站有英文網頁一樣,美國國務院的網站也有中文的網頁。
因為隨著交流的深入和更加的廣泛,美國人在制定很多政策的時候,也不得不要聽聽來自中國的聲音。比如説,第二個新聞,在幾年以前到中國來就職,可能還需要國外的公司支付一些高額的補助,才會作為一個激勵的機制。但現在,中國就業變成了一個非常熱門的崗位。比如説,《紐約時報》在中國就有5名駐華的記者,這是他們最大的一個駐外記者站,因為在記者們看來這樣一個快速發展、變化著的國家就意味著更多更好的新聞素材。
而第三條新聞跟我剛才説的這樣一個調查結果是有直接的關聯的,你知道現在每年在中國工作和學習的人有多少人嗎?這些外國人已經達到了20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急劇的上升。最後,我們再來聽聽專家是怎麼分析這個問題的。
馬箭飛:他們更看重的是學習中文使個人可能獲得更廣闊的生活前景,或者是職業前景。這方麵包括他們認為學習中文這個工具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職業機會,當然也包括學習中文使他們更加有機會了解中國,開闊眼界,走入一個嶄新的發展前景。法國總統希拉克以前也號召青年人學習漢語,他説出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學習漢語可以為青年人帶來更好的未來,更好的職業前景。可以説,學習漢語是具有潛在的,未來價值的,和商用價值的一種語言。
主持人:用馬主任的話來總結,漢語熱其實就是中國熱。在《聖經》當中有一個古老的傳説,遠古時代的人們用同一種語言,所以可以協力起來做事情,他們建造了一座塔一直的通到了天上,通到了上帝的腳邊。於是上帝震怒,把人類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居住,讓他們使用不同的語言,於是人們開始有了文化上的隔閡。今天通過我們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外國朋友學漢語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但事實上只要開始進行了語言上的交流,我們就開始進行了一種文化上的交流。你看這些朋友,他們通過了學習中文已經開始擁有了一種中國式的幽默。
記者:你覺得你學過的最有趣的(中國話)。
馬丁 瑞士:管天管地,管不著你拉屎放屁。是不是?説對了嗎?
傑森 加拿大:我要講價的時候,我常常用“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覺得特別好聽的。
莫大偉 美國:(説順口溜)
傅洛達 白俄羅斯:(唱歌)白楊樹下住著我心上的姑娘,當我和她分別後,好像那……,懸挂在墻上。
金日子(Jeremy) 説唱歌手:我1999年第一次來北京。
賀忠(Josh) 説唱歌手:我99年來到北京第一次。
金日子:我父母他們對我很驕傲,説我的兒子在北京發展,他跟著北京發展。這是我家。
説唱:在北京,走在長安街上,在北京,逛著您家的衚同。
賀忠:我真喜歡北京話,我覺得北京話是最爺們的中文。
司機:去哪兒?金日子:去長安街吧。
説唱:在北京,您不知道了吧?
金日子:我是算新北京人,我們一直覺得應該寫一個北京的歌。
説唱:王府井最乾淨,東方新天地,美術館最安靜,北海九龍壁。
金日子:我覺得這個2008年的奧運會會給所有在中國的人同樣一個目標,那外國人來了,他們會感覺到我感覺到的那個漂亮的有文化的城市。
説唱:在北京,2008年的奧運會,在北京建得越來越美。
責編:嚴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