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30日 1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內容速覽]在歐洲,休假的傳統已經成為一種價值觀,深植於人們的心中。西方人普遍認為,“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重視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應當成為每個人的信念。 |
在《聖經》中,上帝在第一天創造了天和地,之後創造了日月星辰、五湖四海、花鳥魚蟲。到了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上帝也會累,上帝也要休假──這是西方世界蕓蕓眾生堅守勞逸結合傳統的最初依據。
★ 本刊記者/劉婉媛
4月13日,西方七國財長會議在華盛頓舉行。這是一次有關全球經濟和金融政策的重要會議,但人們發現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意外缺席。
施泰因布呂克不來華盛頓,是因為他已經答應家人去非洲的納米比亞度假,觀察那裏的野生動物。雖然招致一些非議,德國政府並沒有對財長的決定加以指責。“此次度假很早以前就計劃好了。這是這位財長對家人的承諾,而且去納米比亞度假和去波羅的海度週末不同,想重新安排不是一件易事。”政府發言人這樣説。
在歐洲,休假是天大的事。最為重要的是,休假的傳統已經成為一種價值觀,深植於人們的心中。工作狂在其他地方被視為“成功人士”,但在歐洲或許就被看成一個乏味無趣、不懂生活的人。因此,儘管法、德等歐洲國家因為經濟遲緩、勞動力縮減,不斷有人呼籲要減少休假、增加工作時間,但要實現起來難上加難。而且,歐洲國家的工會組織特別強悍有力,僱主如果要減少員工的休假和福利,幾乎是寸步難行。
根據國際旅遊組織EXPEDIA在2006年所做的統計顯示,澳大利亞每個僱員平均每年休假的天數是17天。而在歐洲,這個數字要高出許多──法國人顯然是最休閒的歐洲人,每人每年平均休假達到39天;勤勤懇懇的德國人是27天;英國人居歐洲末位,也有24天。
在澳大利亞布裏斯班稅務部門就職的公務員辛迪給記者算了筆賬:澳大利亞的公共假期有12~14天(包括聖誕節、復活節假期等),而她每年的年假是4周,此外還有18天的私人假期。所謂的私人假期,是指病假或者因為家裏有事需要臨時請假,這些都納入“私人假期”的範圍內。如果哪一年不想休年假,當年的年假可以攢下來,三年半之內都還有效。此外,工作滿十年的員工還可享受一次性3個月的假期。
而美國無疑是西方世界的“勞模”,每人每年平均休假14天,在以上國家當中敬陪末座。而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在東亞的韓國和日本,每位僱員平均每年所休的假也有25天。
“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一位在英國生活的中國女孩這樣對記者説。她和先生每年有一個月的假期,“雖然倫敦的生活節奏相對比英國其他地方要緊張許多,但每年倫敦人都雷打不動地去度假。給我感覺是,英國人好像一天到晚老在休假。”
即使是在休假觀念沒有歐洲那麼強的澳大利亞和美國,人們也非常重視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澳大利亞的公務員辛迪告訴記者,她所在的部門會將各個員工的休假情況在電腦裏列成單子,如果有人逾期不休假,他/她的名字就會從電腦系統中自動彈出,而老闆就會找這個“黑名單”上的人談話,要求他/她休假。“有統計説,不休假的人生産力會下降,而且容易對工作厭倦,因此多數的僱主都會鼓勵員工休假。”辛迪説。
在生活節奏相對較快的美國,人們開始反省休假縮減的趨勢給美國帶來的消積影響。據美國勞工部統計,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沒有休完他們的假期,有二成的僱員一年內沒休過年假。因此,每年多出的工作天數有5.74億天──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美國媒體指出,不斷減少的休假,使美國人的勞動強度已經等同於中世紀時期的水平,美國人因此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
事實上,多數美國人不休假並非是僱主的要求,而是出於主動的選擇──工作上越來越大的競爭,觀念中認為成功人士應以工作為重心的想法,都助長美國人爭當“勞模”的趨勢。當今的美國媒體不斷刊登評論文章,指出這種趨勢是“可恥的”。
在澳大利亞的研究所就職近10年的大衛,工作勤懇,去年他的研究報告還在一次國際研討會上獲了獎。儘管被視為“模範僱員”,但大衛每年的假期一天也沒少休。今年大衛選擇了意大利作為休假地。他從撒丁島給記者發了一封郵件:“我和我的手機一樣,都在關機充電狀態。有什麼事給我發郵件吧,我隔幾天會上網查看郵件。不過,這些天我只收到親戚朋友的郵件。單位好像把我給忘了,而我更是把他們也給忘了。”(《中國新聞週刊》)★
相關鏈結:
責編:趙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