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在國內很多人,尤其是大學生都知道田家炳的名字,但並不知道他的財富是如何積累的,今天的直通香港就為您講述他與財富的故事。 |
CCTV.com消息(直通香港):
主持人:繼續來關注《傳奇人生──田家炳》,在昨天的節目中,我們為大家講述了田家炳先生為我國教育事業捐資高達10億元,被人們稱為“百校之父”。在國內很多人,尤其是大學生都知道田家炳的名字,但並不知道他的財富是如何積累的,今天我們就來給您講述他與財富的故事。田家炳既不是化工專業科班出身,也沒有專門學過管理,甚至連初中都沒有念完就輟學了,但是他後來卻成了赫赫有名的實業家,他是如何完成一個財富積累過程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華北、華東和華中相繼燃起戰火。這年初秋,一隻木船,從廣東省東北部的大埔縣出發,沿韓江順流而下。船上,一位十七八歲的青年顯得躊躇滿志。兩年前失去父親,他被迫輟學,教室裏的書聲還在耳畔……兩年過去了,年輕人要追尋無數客家先人的足跡,到海外謀求發展。這是他第一次遠行,目的地是人生地疏的越南。
田家炳:其實當時心情上面最捨不得的還是家裏面有一個老母親,我為了自己事業也不能不出去了。
也許這位年輕人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次遠行對於他今後的人生將意味着什麼──
十幾個月後,他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十幾年後,他成為印度尼西亞樹膠行業的知名人物;
二十五年後,他成為“香港人造革大王”;
而今天,他的名字,鐫刻在一棟棟建築上,與天上的2886號小行星遙相輝映。
他,就是田家炳。
20世紀初越南西貢華人聚居區
田家炳海外創業的第一站,是越南西貢。很多大埔同鄉在這裡做家用窯廠生意,年輕的田家炳以敏銳的商業眼光看準市場需求,將家鄉的瓷土加工成面漿,運到西貢,賣給開瓷器廠的老鄉。
田家炳:我到了越南以後,因為我祖父留下來的那個瓷廠就是非常好的瓷土,自己又因為交通很方便,光是運輸我就省了很多,所以做得很成功。那時候以前有三家同業,我是召集大家合作起來,我利潤儘量讓給他們,所以做得非常成功。
對生意人來説,追逐盡可能大的利潤,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田家炳卻覺得,原料來自瓷土山,而瓷土山是祖傳的,抱着薄利多銷的原則,主動讓一些利潤給合作夥伴,更有利於生意合作。憑着睿智和豁達,他的生意做得一帆風順。短短一年多時間,還不到二十歲的他就傳奇般地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然而,好景不長,日本侵略軍為了切斷中國南面的補給線,調集大量兵力瘋狂進攻華南。1939年6月21日,汕頭淪陷。
汕頭港口
田家炳的貨運出海口被佔領,蒸蒸日上的生意就此中斷。
田家炳:這是我第一次遭受小小的災禍,迫使我轉往市場更大、人口更多、前途更好的印度尼西亞,福禍總是相對的,只要努力,總會“因禍得福”。
印尼萬隆
印尼萬隆是田家炳海外創業的第二站。
從越南漂洋過海,田家炳來到萬隆下屬的一個小鎮,開始經營洋雜貨和土特産。在這裡似乎一切順利,幾年時間,他就積攢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資産,在當時對一般人來説,也算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沒想到的是,1942年春,日軍佔領了印尼,田家炳經商的地區被劃入戒備森嚴的軍事區,日軍限令華僑一個月之內必須撤出,而且不允許帶走任何財産。苦心積攢起來的財富沒法帶走,田家炳將辛苦掙來的錢就地掩埋,然後兩手空空地離開了萬隆。
幾年以後,日軍撤離,印尼獨立,田家炳趕回印尼,當年埋錢的地方已經建起了大片房屋,那筆凝聚他多年血汗的財産,早已蹤影皆無,不知去向。田家炳一無所有。
田家炳:既然是遺失了,也就算了,錢財身外物,自己總是還是可以努力去做回來的,而且既然已經變成事實,也就沒有辦法了。
印尼首都雅加達
田家炳再次轉到印尼首都雅加達,去一家五金廠打工,開始從頭做起。
一個擁有大筆財富的人,突然變得身無分文;一個挺立商海潮頭的人,突然跑去給人打工,這似乎是令人難以承受的人生低谷。但是,田家炳卻看成是一個新的機會,看作是自己從商業轉入實業的起點。
田家炳:剛好我自己的同宗他自己有哪個工廠,他也很希望我去幫他的忙,我覺得從商轉為工了,所以我好不介意説那個打工的問題。當時那時候,我什麼事情都肯做。我雖然現在是一個富佬,如果有一天我變成窮光蛋,我一樣可以去賣報紙、掃馬路。打工並不是羞恥的事情,這沒有什麼。
田家炳在五金廠從不計較薪酬的多少,也不計較職位的高低,只是盡心盡職,努力做到最好,因此深得老闆的賞識。
機會總是鍾情於有遠見而又有準備的人。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田家炳看到當時物資奇缺,毅然借錢投資辦廠。他創辦的第一家工廠叫“超倫樹膠廠” 。
田家炳:因為那時候戰亂嘛,物質缺乏,你可以説做出什麼東西,都好銷,利潤也非常好,24小時開工,那時候確實是覺得很成功,也覺得賺了一點錢,就繼續一直髮展。
1952年春,他賺到錢後又創辦了第二家工廠──南洋樹膠廠。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樹膠廠轉為塑料薄膜、人造革廠,南洋樹膠廠應屬印尼第一家,三十多歲的田家炳也成為了印尼工業界無可爭議的突出人物。
在印尼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田家炳卻突然決定轉到舉目無親的香港去發展。這不僅是事業上的一次大冒險,而且顯然也會造成一筆不小的經濟損失。但是,田家炳並不計較眼前的一點利益,他還有更長遠的考慮。
田家炳:因為那時候看到排華的風暴就會來了,因為他逐漸逐漸很多限制,那自己看起來,自己華人將來是不僅是有一點會男立足下去,另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有9個孩子,那邊幾乎沒有華人教育。華人學校基本上封閉的,覺得那個孩子應該讓他多受點中華文化,華文教育。
1958年,田家炳一家來到香港,在一個不同於雅加達的陌生城市。田家炳夫婦,帶着九個孩子,擠在八十平米的小房子裏。
田家炳長子 田慶先:只有兩三個房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都是上下的床堆在一起住,生活看起來也比較緊張。
生活和印尼相比,相差很遠。建廠就更不如印尼方便了。香港寸土寸金,找一片廠房用地難上加難,選了又選,挑了又挑,田家炳又做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情:他在屯門買下一片海灘沼澤地,要填海建廠,生産塑料薄膜和人造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