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記者札記]香港高樓背後的故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2日 17:16 來源:CCTV.com
進入[直通香港(news)]>>

    CCTV.com消息(直通香港):(作者:王建兵)12月初《中國新聞》記者來到香港,進行為期十天的異地採訪,這次採訪一方面是《直通香港》節目製作專題,另外一方面也是為香港回歸十週年做準備。

    雖然只有十天的採訪,但是我們還是了解了香港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人們一提起香港就想起維多利亞灣,銅鑼灣,星光大道,迪斯尼,海洋公園,那麼在這些標誌性的香港印鑒背後,人們説起香港還能想起什麼?人們又對真正的香港人的生活了解多少?《直通香港節目》也想通過大樓背後的故事,展示香港人生活的真實一面。

    突發奇想 香港舊房改造進視野

    因為事先聽説香港的觀塘要進行改造,也看了一些關於觀塘的介紹,記者冒出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做一組關於香港的舊城改造的故事呢?製片人徐文華對這個想法一拍即應,並希望這個片子能做得做具體越細緻越好。想法一齣,大家又有些犯愁,在香港,人生地不熟的,每個專題至少要五分鐘,那麼其中肯定要有四五個採訪支撐,在短短的十天內這些事能搞定嗎?但大家對選題的熱情推動了事情向前進行,大家一致認為,先聯絡著再説,能做成啥樣就啥樣,因為這組片子用以往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香港,應該會有較好的收視效果。

    香港的效率令人稱讚

    記者按採訪的最基礎框架拉出了採訪提綱,居然要21個,這個數字把記者自己也嚇了一大跳,在聖誕前,在所剩的近一週內,要請人聯絡這麼多采訪,記者也要完成這麼多采訪,這簡直像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我大著膽把採訪提綱交給了香港政府新聞辦,香港政府新聞辦的工作人員接到後只是表示儘量辦,對辦成的把握大小很難肯定。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香港政府新聞辦的工作人員辦事效率極高,在我們採訪提綱提交的第二天,就有一個採訪落定,並且説隨後的採訪儘量落實。

    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傳來,我的採訪時間表以從未有過的密度安排著,每天都三個採訪,常常是一個採訪和另一個採訪之間只有半或一個小時的間隔,但是香港不大,交通還算便利,所以每天三個採訪做下來,跟北京做一個採訪差不多。

    香港人過得也不容易

    我做的系列是有關香港的舊城改造,在香港也有很多老區,就像北京的南城等老街區,這些地方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在這裡居住的人也大多是收入不高的弱勢群體。

    我們著墨較多的觀塘老區的改造就是這樣一個地區。這裡有不少老樓從外表看已經是破敗不堪,外墻各種電線管線裸露,由於香港多雨,墻壁上已印滿了銹跡,甚至一些樓房的墻面上都長出的小樹,當地人告訴記者,這樣的住房不少都是私房,大家對樓房維修了解不多,或是經濟拮據,樓房也就一敗再破了。而香港政府也曾經試圖要重建這裡,因為涉及的産權極多,也由於方案遲遲未定,所以這個地區的拆遷一直懸而未決。

    香港人説自己光鮮在外

    我們走訪了四戶香港人家。有公司職員,也有無事賦閒有家的老人,走到他們的家裏一看,才發現住房實在擠,三五口人家的居住面積大多在四十到六十平方米,家裏生活的各種雜物一應俱全,所以家家都像一個雜貨舖。被採訪的這幾位香港人自己也打趣説:“我們外面出門總是光鮮婧麗,可實際在家裏住的環境可差了。”

    在一家外企公司就職的王小姐家,記者看到他家廚房和衛生間的破舊。這些一家最顯示生活品味的地方,墻皮剝落,被水浸漬地主導訴説著時間的記憶。主人告訴記者,這樣原房子非常多,裏面的墻都糟朽得很厲害了。因為五六十年代香港蓋了不少樓,用的水是海水,海水裏的鹽分外溢,最後令墻面年復一年地剝落。當地取名為這樣的樓為“鹹水樓”,而香港政府也在慢慢著力將這些樓重新翻新。

    舊樓重建與七年樓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最多的就是“七年樓”。這是什麼呢?其實是香港對拆遷戶補償的一個標準,簡單地説,就是政府要對哪個樓進行改造,如果這個房子是你自己的,政府就按本地區只有七年樓齡的房價買下你手中幾十年的老房子,這個價往往比老房子的本身市值高出好幾倍,但是政府不會考慮原有住房中有多少人,只是以原有住房面積為標準。這種七年樓齡的補償方式得到了被訪者的支持。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如果被拆建的樓是租住的,如果原有人家的人均月生活費不超過3000到4000元港幣,政府就會為他們找到廉租屋 ,這樣的房子租金往往是市價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所以很得低收入者的歡迎。

    政府手中掌握了一大批這樣的房子,香港房屋重建局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香港大約有一半的人都住在公房裏,因為這樣的房子租金低廉,而如果租戶願意買下這些的房子,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可隨意出售,只能賣給政府,並且交足房屋交易的地價差,這樣政府蓋的福房不管怎麼變,最後都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並且也防止住公房成為少數人謀利的手段。

    政府時刻為民幫忙

    香港是法制社會,並且政府給民眾極大的自由空間,任何決定的得出都是大多數多表決的結果。有一個事例很能説明這個事情。香港有些樓外表已經老化,但內部設施尚好,政府會對這樣的建築復修。復修中政府的角色就是一個顧問。

    政府的房屋管理部門,就是市區重建局會在巡查出及時發現問題,並督促民眾集資進行修繕。而修繕中政府會派出工作人員向民眾提供諮詢,比如,什麼樣的裝修是過關的,什麼樣的材料是可以選的,費用計算如何合理等等,修繕費用的平攤到每家後,所有修繕費用還可以得到銀行提供的無息貸款。而對生活困難的老人家,政府還向他們免費提供價值一萬港幣的修繕材料。

    50年很可能在香港就是文物

    香港開埠也就是百餘年,所以香港的文物保護也劃在了二戰以前的標尺上。許多建築如果是二戰以前建的,往往在拆建前就會多加考慮,看看是否有名人住過,看看建築是否有特色,看看是否有一些特別的歷史事件等等。

    香港對文物的保護也獨樹一幟,他們不是把文物束之高閣,而是在不破壞原有建築的基礎最大程度地將其利用。比如,我們曾經採訪了一個地方在上環,叫西港城,剛過百年,原來是一家菜市場,在香港這就是才文物了。裏面的鋼梁是百年前英國製造,紅磚也是百年的老物件,所以保護就理所應當了。

    當地保護的做法是將其承包給一家公司,然後由他們開發,但是前提是不能破壞原有建築,於是這家公司在裏面開了一家餐廳兼舞場,倣照三四十年代老上海的風格,飯菜又是廣東菜。西港城裏還有目的地選擇了幾十家買布匹的商家進來,很有點時空倒轉的感覺。承包商説,在經營三年之後,這個地方已經開始從虧損而有盈餘了。

    此外,還有一外叫茂羅街的地方,是一處有80年曆史的唐樓,唐樓是華南廣東一帶二三十年代頗為流行的建築風格,一般是兩層,一門一戶,有些像現在的連排別墅,這些樓裏都沒有廁所,清晨會人來蒐集夜香。廣東一帶的樓高多是兩層,後來移居香港的華人的把這種樓蓋到了四層五層。就是這樣一種看似普通的民居建築香港的文物保護部門也有選擇地保護了一些,上述了茂羅街的一處建築就是這樣。但是香港保護這些樓又是在開發中保護,他們已經打算把這個樓開發成一個創意中心,把老樓裏都開辦一家家創意作坊,在樓後開闢出一個創意休閒廣場,幾年之後,這裡可能成為香港人又一個時尚的新去處。

                                                              

 

責編:趙巍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