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分析稱我國郵政成本計算混亂 漲價扭虧難奏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4日 04:47 來源: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孫冰 /北京報道

    11月15日,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管理局聯合發佈通知稱,100克以內的國內信函,每重20克本埠由0.6元調整為0.8元,外埠由0.8元調整為1.2元。明信片資費由每件0.6元調整為0.8元。隨後,有專家表示,此次郵政資費調整在時間上比較突然,並認為,事前應該舉行聽證會。

    11月16日,國家郵政局新聞發言人王彪給出了此次資費調整的“官方”理由。他表示,調整的目的是為了“理順郵政資費結構、緩解郵政行業經營困難,促進郵政行業發展和郵政體制改革的深化”。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資費調整提高不會從根本上解決郵政行業的虧損問題。況且,國內目前的郵政成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特別精確的算法,郵政網絡只有一個,而業務各種各樣,目前只能混在一起計算,所以完全算清楚信函成本究竟多少、虧多少很難。”

       靜悄悄的漲價“通知”

    11月15日上午8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國家郵政管理局網站先後在醒目位置放出了兩家聯合發出的關於郵政資費調整的通知。

    《中國經濟週刊》通過採訪了解到,此次郵政資費上調方案事先並沒有徵求公眾意見,也沒有組織價格聽證,而是以通知的形式直接向社會公佈了資費調整方案。

    “按道理是應該召開聽證會的。”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郵政研究中心主任楊海榮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11月15日上午,記者在北京市西四環南路的一家郵政營業網點看到,醒目位置已經張貼了資費調整通告和新的資費表,不少顧客在看。

    記者發現,這是一家比較大、業務也比較齊全的郵政網點,郵政儲蓄、報刊訂閱、西聯匯款、包裹、EMS櫃臺前都有不少人在排隊,但是信函業務窗口前則冷冷清清。

    從這次公佈的數字來看,漲價額度雖然不算大,本、外埠普通函件和明信片分別比原來上浮0.2元、0.4元和0.2元,但是幅度還是比較大的,漲幅分別達到了33%和50%。

    “這是寄給客戶的明年的産品目錄,”一位拿著厚厚一打信封的女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位女士是郵局的常客,她的公司經常需要給客戶寄送信件。

    “今年1月印刷品郵費開始提高後,我們的成本就漲了一截,現在一年不到,普通信件也漲價了,我們這種小公司一年光郵費上的開支就得上萬塊。”這位女士説。

    據了解,我國郵政的信函業務主要有三大部分:私人信函、商用信函和直郵廣告。其中,私人信函的數量不到總信函投遞量的30%,大城市可能更少。

    《中國經濟週刊》了解到,自新中國成立到1990年,四十多年的時間裏,我國的郵政資費沒有變動,一直都是本埠0.04元、外埠0.08元。

    從1990年至今,16年時間裏,我國的郵政資費比較大的調整共有六次,分別在1990年、1996年、1999年、2004年、今年1月和此次調整,但每次調整的業務對象並不相同,普通函件資費的上一次調整是在1999年。

      難算的虧損賬

    ──郵政成本沒有精準算法

    面對並未預料到的質疑,國家郵政管理局給出了前述“官方”的理由。

    國家郵政局新聞發言人王彪指出,目前郵政虧損的矛盾比較突出,其主要原因:一是郵政基本資費長期偏低,資費水平一直低於成本;二是普遍服務負擔沉重;三是郵政市場的逐步開放和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郵政企業的函件業務量下降;四是油價等成本價格持續上漲,致使信函郵遞成本節節攀高。

    那麼,郵政行業到底是如何虧損的呢?有專家認為,要知道郵政行業有無虧損和虧損多少,首先要知道郵政成本有多高。然而, 郵政部門的成本至今仍是筆“糊塗賬”。

    中國通信學會郵政委員會學術部主任顧聯瑜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郵政的成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特別精確的算法,郵政網絡只有一個,而業務各種各樣,目前只能混在一起計算,沒有嚴格的分開,所以完全算清楚信函成本究竟多少、虧多少很難。”

    顧聯瑜認為,郵政獨特的結構決定了它虧損的問題比較複雜。

    “不過普遍服務是虧損的,這一點是肯定的,國家財政部也是承認的,從今年年初開始國家給普遍服務的幾項業務免交營業稅,就是考慮到普遍服務的虧損情況。”

    據顧聯瑜介紹,郵政屬於公共服務,郵政行業的虧損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郵政行業還是虧損的,特別是公共服務業務,大部分國家都採取了財政補貼、免稅等方式,美國、日本早就免交營業稅了,而我們是從今年才開始的。”


《中國經濟週刊》從國家郵政管理局了解到,據測算,信函運遞的全國平均成本為1.62元,邊遠地區則高達17元。而由於國家對信函等郵政基本業務一直實行政府統一定價,0.6~0.8元的低資費標準,虧損可想而知。

    加上目前郵政信函業務的主要用戶是軍人與進城務工人員,郵寄地址也多數是電話無法到達的偏遠地區,這些地區的成本都比較高。

    “以前普遍業務可以通過電信補貼,後來通過郵政銀行的利差甚至EMS(郵政特快專遞服務)補貼,但郵政政企分開後,就不可以交叉補貼了。就普遍業務本身而言,原來可以用城市補貼農村,東部補貼西部,但現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信函數量非常少,已經補貼不過來了。” 顧聯瑜解釋説。

    何處突圍?

    ──商業函件為主攻方向

    郵政部門認為,我國郵資費用偏低是導致郵政系統虧損的主要原因。根據發改委此前公佈的數字,2005年我國郵政業總體虧損3.98億元,對於郵政行業的虧損,發改委給出的理由是:“管理費用增幅較高,業務成本增速高於業務收入增速” 。

    對此,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郵政研究中心主任楊海榮認為,“資費調整提高不會根本上解決郵政行業虧損的問題。” 提高資費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但也可能會使業務量下降。

    根據國家郵政管理局發佈的2005年“中國郵政年報”顯示,去年全國函件完成量為73.5億件,實現收入50.3億元人民幣,較2004年的82.8億件下降11.2%。

    事實上,近年來,由於函件業務的持續萎縮,龐大的郵政網絡一直處於無法“吃飽”饑餓狀態。

    “郵政要想真正扭虧,首要的就是解決規模的問題,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顧聯瑜認為郵政遍及全國的網絡是很大的優勢,但我們規模很小而網絡的固定成本又很大,所以成本無法降低。

    “我國的人均信函只有6件,美國人均有600多,去年全年全國還不到80億件的信函,美國都是千億級的,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不是在個人業務上,而主要是在商業函件上。” 顧聯瑜説。

    事實上,中國郵政已經看到了這一點,2003年,國家郵政管理局把商業函件確定為郵政的主攻方向,一直強調其重要性。國家郵政管理局局長劉安東曾多次表示,“抓好函件業務發展是中國郵政的頭等大事。函件是我們的看家業務,其出路在於大力發展商業信函。”

    另外,顧聯瑜還提出郵局可以採取授權的連鎖經營的方式,在一些地方建立委託、代理機構,把自建局所的成本降下來;投遞也一樣,在農村建立“村郵站”,由本村的人負責,投遞員送到村郵站,再由村郵站送往各家各戶。

    楊海榮則認為要真正解決郵政虧損的問題,首先還是政企分開,然後就要看將來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怎麼更好的利用這種體制改革的好機會,贏得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最終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要改變郵政的虧損現狀恐怕要做好多的工作。”

      資料

    MSN調查──你多久沒給家人、朋友寫信了?

    棲心元默:3年

    A水:2、3年吧

    琉璃瓦:大學畢業後就沒寫過了,1999-2006,7年了

    柴火妞:有5年了吧

    張豫:兩三年吧

    靜 :4年

    媛媛:6年了

    天天的BLOG:有兩年了

    兔仙:我上大學就不給家裏寫信了

    sherry:10年了吧

    咖啡豆:畢業後基本沒寫過,6年了吧

    candy:我給同學寫信估計也是6年前的事情了

1/2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