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孔祥瑞説話特別有意思。只要講起天津港的機器設備,他的象聲詞就開始用上了,連講帶比畫地説開了:“有一次,翻車機的驅動滾筒連接法蘭盤裂開了,得換個新的。這連接軸比法蘭盤中間的眼兒還粗,怎麼辦?我們利用熱脹冷縮原理,一邊加熱外邊的法蘭盤,一邊用20根冰棍把軸裹上。咔咔咔,啪啦一聲,一下就進去了。嘿,壞了老半天兒,10多分鐘就修好了,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聽著這些,連我們也一塊兒興奮起來,和他一起體驗著充盈內心的幸福感。
可是,在天津港採訪的4天裏,偷偷打量沉默時的孔祥瑞,卻發現他總是眉頭緊鎖、嚴肅異常。問起他的女兒孔瑩瑩,瑩瑩説,爸爸只要在工作中遇到了什麼難題,保準是這樣,要是解決問題了,眉頭就舒展開了。問他自己,他笑了:“平時老愛瞎琢磨,搞得都成習慣了。”
孔祥瑞可不是瞎琢磨,這位平凡的一線港口工人,有150多項科技成果,為天津港集團公司創效8400多萬元。
| |
孔祥瑞(中)在和工友們交談(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宗友攝 |
隊友説───
“孔隊‘土方’能治洋機器,技術工人也能成技改專家”
10月19日,大風,記者來到了天津港的煤碼頭,天津港煤碼頭公司總經理史文利指著長龍一般的機器告訴我們,這翻車機、堆料機、取料機、裝船機,一整套進口自動化設備價值8億元,全歸一隊隊長孔祥瑞掌管。
孔祥瑞2003年12月從六公司門機隊被調到煤碼頭公司一隊任隊長。這是一個全新的工作崗位,對於一直與固定門機打交道的孔祥瑞來説,無疑是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只有初中文化的孔祥瑞是怎麼對付這些“洋機器”的呢?
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跟著孔祥瑞爬上了8號轉接塔,這裡是連續運輸中的重要設施之一,煤由皮帶傳送至這裡,然後經過裝船機上船。“煤塊是以1小時6000噸的流量進來的,也就是説,在2.2米寬16毫米厚的皮帶上,1秒鐘之內,就過去6米,衝擊力量非常大。”一説起工作,孔祥瑞的熱情一下就上來了,“轉接塔裏頭有塊耐磨板,這耐磨板原來可不耐磨,總得換,換一次就得半個小時,而且破損的耐磨板掉到煤裏就可能把傳輸皮帶割壞。”
“能不能在耐磨板上加裝一個網格,把煤存在網格裏,以後煤撞煤,不就撞不到耐磨板上了嗎?”孔祥瑞想出了這麼個點子。2005年4月,通過對各種可用材料進行試驗,確定在原耐磨板上加裝了15厘米厚的網格。經過測算,改造後的耐磨板每平方厘米所承受的衝擊力熱摩擦值由每平方厘米80焦耳降低至40焦耳。改造後至今,沒有再發生過一例擋板損壞,實現了耐磨板“零更換”。僅此一項,公司每月就節約材料費3600元,而且避免了工人離地20多米更換設備的危險。
“其實孔隊想的辦法也不怎麼深奧,可就是特別管用,我們都説這是‘土辦法解決大問題’!”隊友龔鐵柱對孔祥瑞特別服氣。
在碼頭,幾乎在哪兒都能看到孔祥瑞的“土辦法”。一隊的維修班班長王新合把記者領到了一個驅動臺前,讓我們去看皮帶滾筒軸邊上的一根“細鐵棍”,記者誰也沒想明白這是幹什麼用的。原來,皮帶在滾筒上有時會跑偏,孔祥瑞把這個“細鐵棍”離滾筒軸的距離設定為10毫米,只要距離稍有變化,就能及時發現故障。“現在查找機器的故障,比從前容易多了!”王新合説。
1號裝船機伸縮溜車程序改造、裝船機急停改造、驅動臺減速箱呼吸器改造……單是2006年上半年,孔祥瑞的20項技術革新,就為企業節支增效達到2000多萬元。看來,面對進口的“洋機器”,孔祥瑞照樣能解決大問題。
2006年9月26日,孔祥瑞獲得了第八屆中華技能大獎。天津港的工人都從孔祥瑞那裏看到了信心:咱也能成為技術改造和革新的專家!
孔祥瑞自己説───
“咱們工人有知識有技能,就能有力量”
為什麼孔祥瑞總能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土辦法”呢?
煤碼頭公司的二隊隊長金學智回答了這樣一句話,“沒有那金剛鑽,哪能攬瓷器活。他的土辦法裏面可都是有科學含量的。”
孔祥瑞的師傅、三屆天津市勞動模範金貴林的回答則是:“孔祥瑞敢想敢幹。我們總認為已經定型了的東西,就不能瞎改,我當時沒想改的東西,他都給改了。”
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衝擊1億噸。當時孔祥瑞在全港最大的裝卸公司六公司任固機隊隊長,六公司承擔的2500萬噸任務量,都得靠他掌控的18台門機一台臺“抓”出來。孔祥瑞從1972年參加工作開始就跟金貴林師父學開門機,這門機都用了快30年了,究竟還有沒有潛力可挖?經過反復觀察,孔祥瑞發現門機抓鬥在放料時,縱向鬥瓣先打開,繼而橫向鬥瓣打開,一前一後間,起升動作會出現10秒鐘左右的停滯現象。如果能把這個空當利用起來,不就能提高工作效率了嗎?孔祥瑞將主令控制器手柄移動軌跡由“十”字形豐富成“星”形,門機每完成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平均每天多幹480噸,為公司創效1600萬元。當年,六公司順利完成作業任務,後來天津市總工會把“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命名為“孔祥瑞操作法”。
我們又問:“孔祥瑞怎麼什麼都敢修、都敢改,也不怕修出問題、改出問題來?”從1993年就開始在固機隊跟孔祥瑞一起工作的金學智給我們講起了孔祥瑞“聽音斷病”的故事:“一次,公司11號門機旋轉大軸承出現異響,如果決定拆卸檢修,那麼僅出動海吊費用就是30萬,要是拆卸下來沒問題,公司還將蒙受數百萬元的經濟損失,當時,在場的10多名主管技術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心裏都沒了底。孔祥瑞找到公司老總説,是軸承損壞了,應該立即拆卸更換。公司調來900噸的海上浮吊,回轉大軸承被拆下時正面完好,大家都為孔祥瑞捏了一把汗,可是當把軸承轉過來,發現背面已經嚴重損壞,若繼續使用,肯定會造成巨大損失。”
對我們的這兩個問題,孔祥瑞自己卻扯遠了:“我總愛唱的一首歌是《咱們工人有力量》,現在,我覺得咱們工人有知識有技能才能有力量,不像從前,能扛能背就是有力量。”孔祥瑞把“八個為榮八個為恥”打印出來放在辦公桌的玻璃板下,“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我跟職工説,就是啥也不懂,就知道傻幹,不學知識不懂技能為恥。”聽著孔祥瑞對“八個為榮八個為恥”的理解,別有一番滋味。
最終,我們明白了,孔祥瑞其實説的是,工人有了知識,有了技能,就能創新,就敢創新!“我敢説,全世界的門機,沒有我不能開的,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匈牙利的、意大利的、俄羅斯的……最多給我半天時間。”説這句話時,孔祥瑞豪氣沖天。
隊裏的大學生説───
“當工人,就得當孔祥瑞這樣的”
“孔祥瑞有魅力,有品質的魅力,有技術的魅力。”金學智用這樣感性的一句話來評價孔祥瑞。
一隊的副隊長田保東去年8月份到隊裏之前是技術部門的工程師,他對第一次跟孔祥瑞打交道的場景記憶猶新:“2003年底,孔隊剛調到煤公司操作一隊,裝船機運行中又出問題了,皮帶後邊根部的‘托輥’掉了8個。我到現場時,孔隊已經在那了,他第一句話就讓我緊張起來:‘你知道這托輥以前掉過嗎?’我説知道,他更加嚴厲地説,‘那為什麼不想辦法解決?’”
孔祥瑞仔細研究發現,裝船機的伸縮大臂前後運動時,滾筒進煤壓彎托輥導致其脫落,後來孔祥瑞在容易進煤的托輥卡板處多焊了塊鐵,卡住了的托輥再也沒掉過。“就這一招,就讓我特別敬佩他。”田保東感嘆道,“他發現問題就想辦法解決、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的工作作風,給了我特別大的影響。”
“這解決問題的辦法捅破了是一層窗戶紙,沒捅破就是一堵墻。我現在就想學他,捅破這堵墻。”隊裏的康建橋剛從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畢業來到天津港就主動要求分配到孔隊手下,成為當時固機隊唯一的大學本科畢業生。
“有一次8號門機油泵壞了,我主持修理,折騰了4個小時也沒修好。當時,一條大船正在等著裝貨,鉗工看著我,電工也看著我,這可怎麼辦啊?這時,孔隊趕來了,簡單問了問前因後果,指著潤滑油泵,果斷地説,‘就是油泵的問題!把它拆了,換個方向裝上去!’我趕緊攔住:‘孔隊,我是按照油泵上面的旋轉箭頭方向裝上去的。’孔隊笑了笑説,‘試一試就知道了。’我將信將疑地把油泵拆下,倒換了方向,再裝上去,一合閘,嘿!潤滑系統好了!原來,油泵在出廠時,旋轉箭頭方向就標反了。孔隊拍了拍我的肩膀,‘這就是在課本裏學不到的實踐經驗!’我突然明白了,大夥兒為什麼那麼由衷地佩服孔隊,他那才叫真本事!”康建橋繪聲繪色地講完,認真而語氣堅定地説,“當工人,就得當孔祥瑞那樣的!”
在跟孔祥瑞接觸的幾天裏,謙虛的他總在強調,我就是個工人沒啥文化,不是工程師,修理機器、改造設備,都是領導信任,辦法都從實踐和集體的智慧中來,而我們卻漸漸地被孔祥瑞身上這種樸素的魅力所折服。
“俗話説,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個釘,要大家行才行。我們隊是有名的‘硬骨頭班’,是天津市‘十五’立功先進集體、‘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孔祥瑞説起隊裏的事情,顯得格外自豪,“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別人幹不了的活隊長干,別人沒有辦法的事兒隊長出點子出辦法,我們工人特別實在,這看在眼裏,能不服嗎?現在隊裏100多人,心特別齊,大家都感受到,要學好知識技能才能幹好!” (鮑曉倩 武自然)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