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碼頭工人,30多年拼搏在生産第一線,勤奮學習、不斷鑽研,取得了15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和發明專利,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8400萬元──他就是被譽為“藍領專家”的天津港煤碼頭公司一隊隊長孔祥瑞。
“可以沒文憑,不能沒知識!”
今年51歲的孔祥瑞是天津港第一代門吊機的司機。他清楚地記得:17歲那年剛進港時,帶他的金貴林師傅就語重心長地對他説:“可別瞧不起工人──工人也不是人人都能當合格,都能幹出自身價值的!”
“我師傅就是港裏有名的技術革新能手,他技術過硬,以企業為家,大夥兒都特佩服他。”孔祥瑞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當像師傅那樣的好工人!
他的夥伴們向記者介紹説:“老孔特別勤奮好學,遇到難題不研究出個究竟來,連飯都吃不香!”老孔則説:“我鑽研技術純粹是被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逼’出來的。”上個世紀80年代,天津港貨物吞吐量急劇增加,設備能力跟不上,壓船是常事,最多時竟壓100多條船。門機隊是全港的“主角”,工人們最怕門機出毛病。一次正在趕裝一條大船的節骨眼上,一台門機出了故障。他們趕緊找專業維修工到現場搶修,當時通訊、交通都不便,前後整整折騰了8個小時,才排除了故障。孔祥瑞回憶説:“當時我們大家眼都藍了,跳海的心都有!”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下決心啃下“門機維修技術”這塊硬骨頭。從那時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鑽研技術,把全隊所有門機的工作原理、基本性能和技術參數都背下來,做到爛熟於心。每次專業維修工到來後,孔祥瑞都纏著問這問那。維修工煩了:“你要是能都學會了,還要我們幹嘛!”孔祥瑞樂了,心裏説:“我的目的就是永遠不用請你們。”
孔祥瑞鑽技術有個“秘訣”:每天做設備運行狀況記錄,把當班時出現的設備故障和維修過程詳細記錄下來──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他説:“這就像醫生查房,對患者病情隨時掌握一樣。”就這樣,經過多年努力,孔祥瑞成為隊裏第一個操作、維修都過硬的多面手。“不是吹牛──我敢説世界上所有的門機如今到我手裏都能像只聽話的小綿羊!”面對記者,孔祥瑞黑紅的臉龐洋溢著自豪。
1995年,孔祥瑞擔任了天津港六公司固機隊的隊長,掌管著裝卸生産的核心力量──18台大噸位門機。8月的一天,調度室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兩周後,將有一條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散貨船進行“搶水”。“搶水”是大噸位貨船在航道水深不夠的情況下,趁漲潮時進港卸貨,以減少船舶吃水,在退潮前回到錨地,以避免擱淺。可以説,“搶水”就是搶時間。正在這時,12號門機轉柱回轉大軸承下支撐面出現一條長約1.5米的裂縫,如不立即修好,肯定影響如期裝卸。而修復門機的前提是將重168噸的門機上盤抬起,按理説,幹這活兒只能租用海吊,可海吊需要提前兩個月預訂,根本來不及。怎麼辦?孔祥瑞召集夥伴開“諸葛亮”會,一起尋找破解方案。最後,他們終於想出了辦法:用10個承壓30噸的千斤頂頂起門機上盤。這個辦法後來成為一項技術革新成果的雛形──焊接在大法蘭盤下的新型頂升支座技術。他們把支座作為每個千斤頂的下支點,一邊松法蘭盤螺絲一邊頂升,最終將門機底盤成功頂起。門機修復了,前後僅用了9個小時。
“可以沒文憑,不能沒知識。”這是孔祥瑞最常説的一句話,也是他對自己成長歷程的總結。
“新時期要用聰明才智來體現工人階級的力量!”
“我不是發明家,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孔祥瑞對記者反復強調。
《咱們工人有力量》是孔祥瑞最愛唱的一首歌,他説:“掌握了科學技術知識的工人會更有力量!”
2001年,天津港向億噸吞吐量大港衝擊。作為當時全港最大的裝卸公司,孔祥瑞所在的六公司承擔的作業量達2500萬噸以上。設備還是這些設備,人還是這些人,可任務增加了近30%,怎樣才能讓門機再“加把油”而又保證安全?那些日子裏,他天天圍著門機琢磨。同事都説:“孔隊長,你和門機打了幾十年交道,還有嘛可看的?”的確,對這些老夥伴,孔祥瑞閉著眼睛都摸不錯,可現在他希望自己對它仍有不了解的地方──這就是它的工作潛力究竟有多大?有一天,他乾脆爬上船,近距離觀察門機抓鬥的動作。這一來他又有了新發現:門機抓鬥放料時,起升動作之間有一個短暫的停滯。他用秒錶一掐──16秒左右!如果這10秒鐘利用起來……孔祥瑞的思路豁然開朗。
為了摸清抓鬥操控線路,孔祥瑞在門機機房裏一呆就是一整天;為了繪製一幅合理的結構圖紙,他夜裏在燈下埋頭就是一夜。為獲得最新門機生産資料,他不辭辛苦拜訪各個門機生産廠家的專家骨幹。他發現改變門機動作要從改造門機的“大腦”──主令控制器入手。憑著對門機的熟悉,他將門機動作控制系統“解剖”,把抓鬥起升、閉合控制點合二為一,並將主令控制器手柄移動軌跡由“十”字型優化為“星”型,用一個指令同時完成抓鬥起升、閉合的操作。“門機主令控制器星型操作法”在全隊推廣後,門機每完成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平均每天多裝卸貨物480噸,當年就為公司創效益1600萬元。這項技術創新方案2002年被天津市總工會以孔祥瑞的名字命名,成為天津市職工十大優秀操作法之一。
“工人要有主人翁精神,都得對企業負責。”這是孔祥瑞的信條。2003年,他到煤碼頭公司任操作一隊隊長。上任第一天,公司經理指著長龍一樣的進口自動化聯動傳輸設備問他:“你知道這套設備多少錢嗎?”孔祥瑞搖搖頭。經理伸手一比劃,説:“八億人民幣,交給你用了!記住:維護好了,它幹活是個巨人;維護不好,一根電線斷了都比死人還難弄。”
令他更吃驚的是:這套傳輸設備隨便哪個零件都值錢得嚇人,換個部件動不動就得幾十萬。“這麼貴重的家底,我孔祥瑞不敢掉以輕心,可也不信邪!”於是,他用了一年的時間,熟悉這套設備,然後著手制定了保養標準和規定,建立了《專人專機保養制度》和《安全生産十必須》。與此同時,他還帶領夥伴們對洋設備不盡人意的地方進行技改技革,而且大膽地提出了“三必改”:影響生産的必改、存在隱患的必改、不便檢查保養的必改。動員全隊職工廣泛參加技術創新活動,就這樣,他們先後發現了火車挂鉤、耐磨襯板等方面存在的50多處大小缺陷,然後組織力量進行了革新改造,在生産中收到了比原設計更好的效果。
孔祥瑞説:“作為當代産業工人,不僅要靠汗水來建設國家,更要靠科學技術創造財富。”30多年裏,他帶領夥伴們總共取得了15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正是這些技術創新、改造成果,使天津港煤碼頭操作一隊的機械設備使用率始終保持在85.4%以上,車質完好率達97.8%,設備管理水平在全國港口同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
採訪手記:在天津港採訪的日子裏,從集團公司的領導到操作一線普通工人,提起孔祥瑞,人人都豎大拇指,人人都能講出一長串這位勞動模範的感人事跡。
孔祥瑞自17歲走進港口成為第一代門吊司機起,便與裝卸機械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所管理過的機械設備大多是進口的,在實際使用中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專家學者都感到棘手,但一個個難題卻在孔祥瑞的手裏奇跡般地解決了。在某些人看來,孔祥瑞幾十年來取得的15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和發明專利,或許沒有多麼高深的科技含量,但卻可以彌補高精尖設備的不完善之處,可以使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從而極大地提高生産效率。孔祥瑞是在生産實踐中成長起來的高技能人才,是一名典型的“藍領專家”,具有敬業與創新的雙重特點:他愛崗敬業,具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他勤奮學習,努力掌握現代科技知識;他勇於創新,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孔祥瑞是當代中國産業工人的優秀代表,在他身上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體現了當代中國工人的主流價值取向。
時代需要孔祥瑞這樣優秀的産業工人,時代呼喚更多像孔祥瑞這樣的“藍領專家”涌現!(陳建強)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