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互信 合作共贏
──寫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15周年紀念峰會之際
國紀平
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15周年紀念峰會在廣西南寧舉行。這是中國─東盟關係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會議期間,各國領導人將回顧中國─東盟關係發展歷程,並對雙方未來合作做出規劃。
15年來,本着“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精神,中國和東盟關係全面發展,在政治、安全、經濟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東盟關係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是東盟與其對話夥伴關係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成果的一組關係,對維護亞洲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 三大跨越,政治互信奠定合作基礎
中國與東盟各國毗鄰而居,友好交往源遠流長。但中國與東盟這一地區組織開展廣泛、密切的交往,則是近十幾年的事。
東盟成立於1967年。受冷戰、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及文化、歷史、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東盟關係有過曲折。隨着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東盟自主地位的增強,中國─東盟關係的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國─東盟政治關係從對話夥伴、睦鄰互信到戰略夥伴,實現了三大跨越。
1991年,中國與所有東盟國家建立或恢復了外交關係,奠定了中國東盟發展關係的政治基礎。同年7月,中國外長應邀參加東盟外長會議開幕式,開始了中國─東盟對話進程。隨着中國政府和東盟對話的順利推進,1996年,中國成為東盟全面對話夥伴。1997年,中國與東盟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建立了雙方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1998年至2000年,中國與東盟10國分別簽署或發表了面向21世紀的雙邊關係框架文件。2003年,中國與東盟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並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中國因此成為東盟的第一個戰略夥伴,成為東盟組織外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域外大國,東盟也成為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第一個地區組織。中國用法律文件形式莊嚴承諾願永遠做東盟國家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中國─東盟關係經歷了時間的考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面對自身的巨大壓力,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及時伸出援助之手;2004年發生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中國政府和人民同受災國政府和人民心心相息,患難與共,開展了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對外救援行動,中國國家領導人訪問海嘯受災國家的專機上攜帶急需救災物資的故事,至今在當地傳為佳話;非典、禽流感肆虐,中國─東盟相互支持,共同推動本地區公共衞生領域的合作。正是在患難與共中,雙方尋找到了新的合作契機,政治互信不斷增強。
政治互信的不斷增強,為中國─東盟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領土、領海問題奠定了基礎。通過平等協商,2000年7月中越陸地邊界條約正式生效;當年12月,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正式簽署。在南海問題上,從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大局出發,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2002年,中國同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相關國家在南海開展務實合作和共同開發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2005年3月,中、菲、越三國的三家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這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初次實踐,是南海沿岸三個鄰邦共同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重要舉措。
中國─東盟關係之所以快速發展,並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第一”,是雙方政治互信和相互認同深化的必然,也是中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外交方針收穫的實實在在的成果。
(二)互利共贏,經濟融合呈良性互動
中國與東盟政治關係的大幅提升,為雙方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數字的對比最能直觀地反映出中國─東盟經濟關係發展取得的成就。1991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僅79.6億美元,2005年躍升為1303.7億美元,增長了15倍,年均增長率高達20%,超過了同期中國和東盟各自的對外貿易增長率。今年1月至6月,雙邊貿易額達到727億美元,同比增長21.7%,快速增長勢頭不減。如今,中國和東盟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東盟的雙向投資發展迅速。截至今年7月,中國實際使用東盟投資403億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國企業在東盟10國投資設立的非金融類企業近千家,投資領域從加工、裝配和生産性的小型項目擴大到建築、電氣、礦業、運輸和餐飲等行業。
中國─東盟關係中,經濟合作是首要內容,且年年推出新項目。雙方在農業、信息、人力資源開發、湄公河流域開發、能源、旅游等領域的合作一步步深化,而且亮點紛呈:設立中國─東盟合作基金,中國已幾度注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中國南寧舉行,為進一步拓寬雙方經貿往來搭建了新的高效平臺;中國成為東盟東部增長區發展夥伴,開闢了雙方合作的新渠道;東盟10國均已成為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目的地,雙方互為主要旅游客源對象,2005年,雙方人員往來達659.42萬人次。在這一系列亮點中,最令雙方人民期待的,無疑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美好前景。
2002年11月,中國─東盟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於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是雙方經貿合作中的一大手筆,也是中國與世界其它國家或地區達成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標誌着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目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展順利。“早期收穫計劃”如期實施,中國提前開放農産品市場,讓東盟國家提早享受了自由貿易區帶來的好處;2005年7月,全面降稅進程啟動,雙方對7000余種商品相互給予優惠待遇,自由貿易區進入了實質性建設階段。與此同時,服務貿易和投資協議談判也在緊鑼密鼓中推進。人們期待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中國和東盟的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前列,雙方強強聯合打造的這一龐大的自由貿易區,必將對全球和亞洲的貿易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和活躍。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的飛躍發展,充實了雙方戰略夥伴關係的內涵,已成為雙方關係發展的動力之源。
(三)面向未來,鞏固提升戰略夥伴關係
15年來,中國─東盟對話合作可謂“年年有新進展,年年有新局面”,雙方關係已進入歷史最好時期。而支撐這一喜人局面的,是雙方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精神指導下,形成了一整套符合雙方實際和特點的合作方式。
平等互利,是中國與東盟發展關係的首要前提。中國與東盟關係日益拓展深化,關鍵在於雙方堅持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內政,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堅持坦誠對話,增進互信,通過協商妥善解決雙方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堅持互利共贏,使雙方最大限度地分享合作成果。在這一進程中,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始終把自己的利益和地區發展結合起來,使全地區都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中國單方面向柬埔寨、老撾、緬甸共950種産品提供特殊優惠關稅待遇,以促進三國同中國之間的貿易。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中,中國不僅提前讓利,而且主動給予東盟新成員多5年的過渡期。一枝獨秀不是春,春色滿園才是中國追求的目標。
協商一致,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國與東盟國家國情不同,發展程度不一。中國堅持求同存異,既着眼於長遠發展,又考慮現實可能。15年來,中國始終以真誠的態度,設身處地為東盟着想。在與東盟開展的“10+1”合作進程中,中國是提出合作倡議最多的國家,而且幾乎都得到了東盟國家的響應,化為實實在在的合作舉措。這是因為,中國提出的每一項倡議,都充分考慮了東盟國家的關切與需要。東盟國家普遍認為,這是中國與東盟真誠合作的體現。
合作機制化,是中國─東盟關係發展的有效依託。從實際需要出發,中國─東盟逐步創立了包括領導人會議(含不定期領導人特別會議)、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個工作層對話合作機制在內的多層次、多領域、多類型的合作框架。這種合作機制使溝通和協調定期化,有效地保證了雙方合作的順利開展。
中國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進程中的主導作用,加強與東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配合,是中國─東盟關係順利發展的又一保證。從“10+1”到“10+3”,再到東亞峰會,無論東亞合作的形式如何演變,中國的這一立場始終未變,表現出了對東盟國家在東亞合作進程中的歷史貢獻和獨特地位的充分尊重。中國這一立場對形成本地區合作共贏大氣候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東盟一直希望將《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推廣為整個東亞地區國家間的行為準則,繼中國之後,韓國、日本、印度、俄羅斯等國家也相繼加入了這一條約。
事實證明,中國─東盟關係的發展,順應了時代要求,符合中國─東盟雙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於本地區乃至世界的持久和平、穩定與繁榮,推動建設和諧世界。
中國與東盟同為亞洲大家庭的成員。鞏固與提升同東盟國家的戰略夥伴關係是中國長期的戰略選擇。中國─東盟對話合作已經邁入第二個15年。未來的15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15年,也是東盟加速建設東盟共同體的15年。共同的發展需求,廣泛的共同利益,不斷夯實中國─東盟合作共贏的基礎。人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東盟在發展雙方關係的道路上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將迎來更加美好而廣闊的前景。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