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李斌、吳晶晶)氣象科技大會、環保科技大會、海洋科技大會、林業科技大會……近來,一系列冠以“科技大會”的會議相繼召開,各行各業紛紛就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行部署,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戰略尋找“落腳點”。
“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召開了科技大會,幾乎所有的省區市和大部分國務院所屬部門都制定了本地區、本部門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説。
2006年,自主創新風“勁吹”神州大地。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正成為人們解決環境、資源乃至經濟發展諸多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而有心人注意到,不久前閉幕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創新型國家和和諧社會建設結合到了一起。“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成為全會提出的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
從年初的全國科技大會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到16個重大專項“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科技創新正從此前兩年的反復探討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
“一個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大環境與良好氛圍正在我國逐步形成。”徐冠華介紹説,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和部門都對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今年對科技的投入,已有15個省區市的增長率超過50%,有6個已比去年增長了1倍以上。正在進行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遼寧增長了96%。科技迅速發展的深圳市提出,今後5年地方政府對科技的投入達100億元。
國家各部門對科技的投入也在明顯增加,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商務部等已對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及再創新、建立健全企業科技研發基地、打造自主品牌等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
自主創新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各地各部門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擺上了重要日程,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創新力度。制約人才的體制性障礙正在逐步消除,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斷增加,素質不斷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
更多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排頭兵,華為、大唐、海爾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企業開始在全球高新技術産業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
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六中全會給予充分肯定。
加強産業技術研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轉制院所在行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提高公益類院所事業費投入強度、調整科技投入結構和支持方式……伴隨著一系列措施緊鑼密鼓地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深入進行,一個更加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正在進一步形成。
水漲船高,最有説服力的是數字。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和上年相比“上漲”近20%,達到716億元。
“加快建立軍民結合創新體系”“加強科技仲介服務體系建設”“改革和完善國有企業考核辦法,加大科技投入”……不久前舉行的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上,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日前透露,相關部門正在制定數十項涉及財政、稅收、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實施細則,加快完善有利於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産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而《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專項規劃》正在編制中,發展改革委正在制定和實施一批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相關規劃,包括長三角、京津冀及東北地區區域創新能力建設規劃等。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和諧社會必定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我們要發揚群眾的首創精神,大力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氛圍和環境,這樣才能真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國政協委員郝如玉説。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