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壯舉 光輝歷程》展覽籌備紀事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6日 09:22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消息:
偉大壯舉 光輝歷程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
2006年6月27日,在當年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和中央直屬機關長征第一渡──江西于都縣城東門渡口上遊約兩公里的河床裏,發現一隻當年中央紅軍長征渡于都河使用過的漁船。該船為于都縣貢江鎮古田村村民易玉周發現提供的。易玉周的祖父早年是于都河上的船工,紅軍出發長征渡于都河時曾使用過他的漁船。上世紀80年代其祖父去世,船也因破舊被埋于河床約一米深的淤沙裏。7月6日上午11時左右,由易玉周等8位船工打撈上岸。這艘木船成為此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展覽”展出的447件文物中唯一一件新徵集來的館藏珍貴文物。
由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北京市委聯合主辦的《偉大壯舉 光輝歷程──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主題展覽,將於16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開幕前夕,記者走進了展覽的臺前幕後,向讀者介紹一些鮮為人知的有關展覽籌備工作的情況。
“這個歷年來規模最大的全景再現長征歷史的展覽,是黨中央、中央軍委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的重要活動。”軍事博物館館長郭得河説,為確保權威、準確、生動,從2005年11月起,展覽的相關準備工作就已經開始,歷時近一年時間。從今年2月份開始,在中宣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直接組織下,吸收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博物館、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清華美院的專家參與,對內容和形式設計方案進行論證修改。9月初開始,由承辦單位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施工布展。
為了完整準確地反映長征歷史,深刻而明晰地揭示長征精神,在軍事博物館先後4次組織專家論證修改方案的基礎上,由中央宣傳部&&,先後召開了三次由國內著名黨史、軍史專家和藝術家、設計師參加的評審會。對內容和形式設計方案從總體到局部乃至入展的每一史實、每一人物、每一文物照片和文字,都反復研究,先後修改方案20余次。並報經中央領導、軍委領導和各主辦單位審查修改,然後投入創作布展。布展過程中,中央和軍委領導及部門領導又反復審查,對瑕疵之處及時指導修改。
郭得河館長介紹説,在籌備本次展覽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展覽內容中的重大問題和各種關係是一個亮點。其中重點宣傳了紅一方面軍的長征歷程,也充分反映紅二、四方面軍和紅25軍的長征歷程以及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的戰略配合。同時,展示了毛澤東等領導人高超的領導和指揮藝術,又充分反映紅軍官兵的革命精神和人民群眾的無私支持。更重要的是客觀反映了長征的歷史事實,保持歷史脈絡的完整,也注重了長征精神對現實的教育意義和指導作用。
軍事博物館副館長佘志彥介紹説,此次展覽,以長征歷程為主線,以弘揚長征精神為主題。在全面展示長征起因和過程的基礎上,通過長征中的重要戰役戰鬥、重要事件、重要會議和重要人物,深刻揭示和突出反映偉大的長征精神。
由於長征過程中形勢險惡,留存文物資料少,其中一、四方面軍一張照片都沒有。為了豐富展覽,編輯人員先後去了長征沿途各省的紀念地進行調研,得到遵義會議紀念館、四川省博物館等十多個博物館、紀念館的大力支持,提供了28件文物或複製品。中央檔案館等文檔部門在文獻資料上也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組名為《雪山忠魂》的雕塑,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兵站部吳部長率部翻越黨嶺山時,發現有許多凍僵的戰友遺體被埋在雪裏。有一隻胳膊伸出雪堆,拳頭緊握。他們掰開這只手一看,裏面是黨證和一塊銀元。黨證上寫著:“劉志海,中共正式黨員,1933年入黨。”同志們都默默地低下了頭。這組雕塑震撼人心。
佘志彥介紹説,主持這組雕塑形式設計人員和畫家都比較年輕,對長征的艱苦缺乏感受。為此,由他帶隊組織這些年輕的設計師和畫家到湘江、遵義、雪山、草地等地查看,特別是在雪山等地親身經歷了“一日四季不同天”的風、霜、雪、雨的考驗,從中感悟不朽的長征精神,創作出如此感人和更加豐富的藝術作品,去感染觀眾。
據郭得河介紹,整個展覽在保證效果和觀眾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儘量節儉。內容設計儘量吸收長征研究的新成果。形式設計著眼于強化主題、服務內容、激發觀眾情感,吸收新設計理念,有效利用新手段、新材料、新技術,使主題展生動深刻,大氣磅薄。
70年前的長征,為我們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徜徉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西一樓大展廳,迎面展示的是一組雕塑:英勇無畏的紅軍,在迎風招展的紅旗映襯下,邁著堅定的步伐,征服萬難,迎來勝利的曙光,走向新的輝煌。這組雕塑,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 (人民日報/記者 江 山)
《人民日報》 ( 2006-10-16 第01版 )
責編:朱亞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