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綜合開發”戰旱魔 百年大旱卻有稻穀豐收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7日 07:43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消息:
今夏重慶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然而許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依然稻穀豐收,沒被旱災“卡住脖子”
9月6日,重慶市渝北區王家鎮繼光村村民何意凡在搶播青菜種子。9月5日,重慶市下起了旱災兩個月以來的第一場雨,村民們正抓緊時機搶播晚秋作物,力爭將旱災損失減低到最小程度。新華社記者 周衡義 攝
渠渠相通,排灌方便,項目區損失減七成
今年8月,重慶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1972萬畝農田受旱,佔全市耕地面積的97%,其中480萬畝農田乾枯絕收。水庫乾涸,農田龜裂,水稻曬成了“雜草”,玉米曬成了“幹柴”,部分地方人畜飲水告急……
然而在南川市三秀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8月下旬,記者看到三秀村的稻田綠意盎然,再過幾天就收割了,農民們在忙著澆最後一次水。“大旱不減産,全靠水利設施了。”三秀村二組村民段後祥高興地説:“我數了一下,一穗水稻有400粒稻穀,一畝能收1200斤,比往年還能多100斤。”
據了解,作為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今年3月,三秀村和周邊5村的2.3萬畝農田實施了綜合治理,灌排渠道修到了田頭,毛渠連通主渠,灌溉方便,今年大旱正好就派上了大用場。
村民刑白樹説:“以前田間的土渠淤了幾十年,別説大旱,稍有旱情就沒招了。現在有了這‘三面光’的水泥渠道,旱能灌、澇能排,咱農民種啥都不愁了。”老刑計劃,今年收完水稻還要再種一季油菜,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一季變兩季,1畝能增收幾百元。
像三秀村一樣,許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的農民都嘗到了甜頭。排灌溝渠縱橫交錯、生産便道平坦筆直、田塊方正規範,擰開一個支管閥門,清澈的流水就可灌溉到稻田。據統計,設施配套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旱災的損失減少了近七成。榮昌縣盤龍項目區的長嶺村今年人均收入減少46元,但比全鎮人均減210元少損失164元,比與之相鄰的非項目村──半月村人均減收426元少損失380元。
農業綜合開發要解決農民想辦辦不了的,但又是最迫切、最直接、最實際的問題。農業綜合開發不僅確保了農田灌溉,也保障農戶飲用水,豐都縣飛仙村利用農業綜合開發修建的提灌站、引水灌溉堰,連續抽水45天,確保了村民飲水和570畝制種水稻的灌溉。一組村民劉家懷激動地説:“過去靠單家獨戶用水泵抽水,少不了爭水搶水打架。今年家家用水有保障,糾紛自然沒了。”
良種結合良技,節本增産增效
有了基礎設施,還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農業綜合開發依靠政策引導、示範帶動,千方百計讓科技與農民零距離接觸。
大足縣是旱情嚴重的地區之一,然而在高升鎮旭光村4隊,每畝水稻卻平均增産130公斤。村民趙忠良告訴記者,今年全隊126戶全部選用了優質稻渝優1號,這個品種既抗旱,産量又高,他家的3.8畝水稻比往年增産了660公斤。
永川市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引進水稻抗病耐旱高産新品種50個,玉米新品種55個,開展實用技術培訓3000人次,項目區良種覆蓋率達到95%,技術入戶率達90%以上。其中620畝超級稻超高産示範片區經專家測産,平均畝産達到752.13公斤,比全市水稻平均畝産高了43.8%,每畝增效320元。
如何讓良種、良技發揮最大效益?重慶農業綜合開發採取集中投入、連片發展,發揮規模效益。三秀村村民肖方建説,以前家裏三畝地,分成六塊,啥技術都用不上。去年經過調整,合併成了兩塊。今年他用上了拋秧技術,請來收割機收稻穀,算下來省了200多元。
梁平縣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發展制種面積1.2萬畝在大旱過程中,集約化管理模式及時發揮作用,使制種産量保持在200─300公斤,為農民增收達500多萬元。永川市通過耕作道路和田塊整形等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區今年實施機耕面積1500畝、機插面積1000畝,在收割季節實施機收面積2000余畝,有效地緩解了農村季節性勞力不足的壓力,降低了農業生産成本,實現了抗旱搶收。
多種措施形成合力,發揮出農業綜合開發的綜合效益。旭光村趙忠良算了一筆賬:以前正常年景每畝水稻一年要耗費80元的抽水費,如今,建設了項目工程,水費省了一半;用上新技術,每季稻田可少施一次肥,少噴兩次藥,每畝節約50多元。大旱之年生産成本大大降低,糧食産量高了。他説:“農業綜合開發,給我們帶來看得見的實惠”
民主開發,農民説了算
農業綜合開發要讓農民參與、農民受益、農民管理,必須實行民主開發,尊重農民意願,讓農民説了算。
提起三秀村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刑白樹一臉自豪。他説:“從設計圖紙,到工程監督,我們都參與了。”老刑説,一開始設計的機耕路是1.6米寬,村民們提出,大型收割機進來不方便,建議加寬到1.8米。還有,在村民建議下,建起了攔堰壩蓄水,利用主堰的支渠分流,自流灌溉。今年在乾旱持久情況下,有效緩解了農業用水壓力。
讓農民充分參與,項目成了農民自己的工程。梁平縣屏錦鎮龍溪村農民自願成立了管水用水協會,民主管理民主決策高度自治,主要功能是組織渠係整治,水利設施管護,引水灌溉,節水管理,與水管部門協調水源等,每畝每年收取的10元水費,作為協會的運作經費。通過農民用水協會的有機運作,今年龍溪村2180畝耕地,均實現了增産增收。(記者 趙永平)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