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聚民族精神之魂──黨史軍史專家談長征精神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1日 17:52 來源: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楊維漢 張宗堂)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總行程6.5萬餘裏。紅軍先後跨越了近百條江河,征服了約40座名山險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山,穿過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紅軍在長征途中先後進行了600余次
重要戰役戰鬥,犧牲營以上幹部約430人,共計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俘敵2萬餘人。紅軍也付出了兵力損失達四分之三的重大犧牲。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力用以上的一組組數據説明了長征的堅苦卓絕。
70年來,長征的傳奇一直吸引著世界上正直而不畏艱險的人們。
“長征是當年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的經歷。長征精神是工農紅軍創造的一種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為燦爛的瑰寶之一,更是中國人民在新的形勢下進行新的偉大長征的精神動力。”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張榮臣清晰地劃定了長征精神的歷史定位。
長征是人類挑戰自然的戰鬥凱歌,是光明與黑暗兩種前途的生死搏鬥,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部英雄史詩。
大自然的一道道關隘、一條條江河、一座座雪山;國民黨軍隊的一次次轟炸、一回回圍追堵截;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右傾分裂主義;溫飽不能,缺醫少藥……但一切艱險並沒有壓跨英勇的紅軍,卻鍛造了中華民族精神之魂──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張榮臣説,長征精神總結起來就是,堅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勝的精神;不畏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精神;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群眾、患難與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長征精神,不僅是黨和人民軍隊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高度凝結,也是後來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發展的基礎。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在這些精神的鼓舞下,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仍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啟示。”陳力用“五個必須”概括了長征精神的啟示:
──要奪取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必須有黨的堅強領導核心和正確的思想路線。
──要使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勝利,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闖出一條符合中國社會實際的嶄新道路。
──黨要領導革命事業不斷走向勝利,就必須始終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要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始終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
──要取得民族獨立與解放,保障國家安全與發展,必須建設一支聽黨話、跟黨走、忠實履行歷史使命的人民軍隊。
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曾經評價長征是“一次體現出堅忍不拔精神的驚人業績”。美國著名記者索爾茲伯裏讚揚長征“過去是激動人心的,現在它仍然會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中華民族締造了長征精神,因而更有責任把它發揚光大。
“長征精神不會過時,必定薪火相傳。”張榮臣説:“長征精神已經突破了時代的界限。它不僅是當年紅軍長征勝利的根本所在,而且是今天我們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動力,成為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寶貴精神財富。”
“當前,中國共産黨正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這一事業任重道遠,是新形勢下共産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新的、更偉大、更艱辛的長征。”張榮臣説,長征所播下的革命火種將繼續結出纍纍碩果,激勵著我們在新的征途上戰勝任何艱難險阻。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