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今日關注]震撼歷史的重生(7月30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31日 11:44 來源:CCTV.com
進入[今日關注]>>
專題:記憶?感恩──唐山大地震30週年祭





朱立光1周歲時同父母的照片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這是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慘劇,一座百萬人口的城市被夷為平地,地震仿佛一雙巨手,抹平了街巷、折斷了橋梁、掐滅了煙囪,將列車橫推出軌。一場大自然的惡作劇把唐山變得面目全非。無辜的死難者幾乎都是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被突如其來地推向了死亡。7200多個家庭從地球上消失了,15000多個男人和女人失去了伴侶,4204個孩子沒有了雙親。從此之後,24萬亡靈有了一個共同的祭日。每年7月28日,唐山舉城皆哀。

  30年前,他們在地震中失去了雙親,也因此在育紅學校中邂逅了來自社會的無私幫助和人間真情,30年後,地震的遺孤們從哭泣的孩童成長為國家的棟樑;30年前這裡曾經傷痕纍纍,一片廢墟,30年後,城市從創傷中崛起,唐山在廢墟中重生。鳳凰涅磐新唐山,用30年書寫下一個震撼人心的奇跡。

  演播室主持人 王世林: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今日關注》──紀念唐山大地震30年週年特別節目──震撼。

  3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是一瞬,然而對於唐山這個城市來講30年卻不是一段短促的時光,這30年足夠它拭去過去災難的創痕。

  在上一期的節目中,我們一起回顧了在那場浩劫中震撼人心的拯救。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再來看一看,30年中唐山如何經歷了一個從一片廢墟到獲得聯合國人居榮譽獎的巨變,同時也了解一下那些因為地震而改變了命運的人們,如今又過著怎麼生活。

  在今天節目的一開始,我們首先通過一個短片,認識兩位從地震的記憶中成長起來的唐山人。

  30年前的那場唐山大地震,奪走了24萬多人的生命,造成16萬人重傷,一座百年工業重鎮毀於一旦。唐山大地震發生後,一些人預言,唐山作為百年工業重鎮將成為從地球上抹去的城市。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地震,一夜之間使15886戶家庭解體,4200多個孩子失去了父母,淪為了孤兒,這些孩子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出生不過百天。賈力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地震發生的一剎那,父母奮不顧身地用身軀掩護住驚慌的兄妹。頃刻之間房頂滑落,無情地砸在父母身上。大地震一夜之間使年僅14歲的賈力和妹妹永遠失去了父母,賈力的左眼和右胳膊也受傷嚴重。

  傷癒出院後,黨和政府籌款為地震孤兒在石家莊和邢臺修建了育紅學校,配備了專門的生活和文化教師。在那裏,賈力兄妹享受到了和其它同齡孩子一樣的關懷和教育。

  朱立光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母都是老師。在那場天災中,正在上小學的朱立光永遠地失去了爺爺、奶奶、父母、妹妹和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朱立光成了一個孤兒。

  主持人:

  觀眾朋友,今天賈力和朱立光兩位也來到了我們的演播室,歡迎你們兩位來參與我們的節目。

  剛才我們通過背景短片了解了你們兩位的經歷。你們兩位今天是第一次見面對吧?

  朱立光 唐山地震遺孤 河北理工大學副校長:

  第一次見面。

  主持人:

  但是因為你們有著共同的經歷,所以你們在一見面的時候是不是沒有那種陌生感,有很多共同語言。

  賈力 唐山地震遺孤 唐山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測量隊隊長:

  我們感到很親切。

  主持人:

  可以説回憶過去是非常痛苦的,因為那終歸是一段陰影。但是今天我們不得不還要回到過去,從過去説起。因為在地震以後,我們知道在邢臺和石家莊建立了兩所育紅學校,賈力是在石家莊的育紅學校成長起來的,當時這個學校裏有多少孩子,都多大年紀?

  賈力:

  石家莊育紅學校有400多人,從幾個月大的孩子一直到十四五歲。最大的十四五歲,最小的幾個月。

  主持人:

  你當時去的時候是多大?

  賈力:

  我還沒滿14歲。

  主持人:

  那你當時在那算是比較大還是比較小的?

  賈力:

  對,比較大的。

  主持人:

  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強。

  賈力:

  那是,還有一屆比我高,我是第二屆的。

  主持人:

  你是説有一屆比你高,那就説當時這個學校裏頭是分年級的。

  賈力:

  分年級的。

  主持人:

  你到那以後上的是幾年級。

  賈力:

  初一。

  主持人:

  到那兒就上初一?

  賈力:

  對,初中一年級。

  主持人:

  在學習上老師肯定會付出的比較多,那麼在生活上是誰照顧你們呢?

  賈力:

  石家莊育紅學校其實就是400多個孩子組成一個大家庭,我們的家長給石家莊各地配製了最優秀老師,有生活老師,還有教學老師。分兩個區,一個生活區,一個教學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主持人:

  當時你在學校裏面生活,有沒有覺得跟原來在家裏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賈力:

  剛開始還是有的,後來都是一個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姐妹都在一起生活,因為我們的經歷是一樣的嘛,慢慢感覺到老師給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主持人:

  就是從一個小家庭到了一個大家庭,大家在這個大家庭裏其樂融融,相互關照,一塊生活。

  賈力:

  對。

  主持人:

  應該説離開這個學校有很多年了,你有沒有什麼從學校帶出來的紀念品嗎?

  賈力:

  有,我們當時是個大家庭,兄弟姐妹多,衣服都是統一的。

  主持人:

  衣服都是統一的。

  賈力:

  衣服、被單、床單。

  主持人:

  就跟現在的校服似的。

  賈力:

  對,但都有個編號,有個人的編號,我自己的編號是122號。我今天把我的一個毛巾被帶過來了。

  主持人:

  這個毛巾被你就一直留著。

  賈力:

  一直珍藏著,作為我一個永久的紀念,還有122號也作為我的一個幸運號。

  主持人:

  那你給我們看一看你當時的毛巾被是什麼樣的?育紅學校的孩子們用的什麼樣的毛巾被?

  石市育紅,石市就是石家莊市的簡稱,石市育紅就是石家莊育紅學校。這是你的編號──122號。

  賈力:

  對。

  主持人:

  這個毛巾被確實已經用的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毛了,但是很乾淨,你一直珍藏著。

  賈力:

  還很乾淨,我一直珍藏著,作為一個永久的紀念吧。

  主持人:

  對。那麼現在回憶起來,當時在這個學校的時候,還有哪些事情給你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

  賈力:

  現在回憶起來,我有個妹妹在那。

  主持人:

  你們兄妹兩個在同一個學校裏面。

  賈力:

  對,她10歲。當時我們倆互相照顧,當時經常給她買東西什麼的。

  主持人:

  朱校長的經歷可能跟賈力有所不同,那個時候你11歲。

  朱立光:

  11歲。

  主持人:

  11歲應該對那場地震記憶還是比較清晰的。

  朱立光:

  當時地震發生的那一瞬間,給我的感覺,現在想起來還像一場夢。因為小的時候,男孩嘛,比較調皮,特別想聽那些有刺激性的故事,結果常常的睡覺還做噩夢,不是打仗,就是天塌下來了,竟做這種噩夢。7月28號那天晚上3點多鐘,自己好像在做夢,夢到房子倒了,然後外邊也是哭成一片。但是醒來以後,哎?我今天是不是做噩夢啊?如果是做夢多好啊?結果一睜開眼,當時是土坯的房子,農村嘛。

  主持人:

  對,農村是土坯的房子。

  朱立光:

  然後身上全是木條,一摸後腦勺起了包了,鼻梁骨也砸折了,這才從夢中驚醒──這是地震。這麼大的事情根本沒有經歷過,所以當時就蒙了。兩個小時以後,應該説開始清醒了,才開始呼喊自己的父母,那時候什麼都晚了。年輕力壯的就要去救人,像我們小孩,還有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被他們送到了公路上。當時也有人在喊,因為當時對地震知識了解也不是很多,説地震以後可能要發大水,或者要地裂縫,所以把體弱的小孩子全給弄到公路上,我始終也沒有見看到我父母。

  主持人:

  始終也沒有看到?

  朱立光:

  沒有。

  主持人

  現在,你印象中的父母就是你11歲之前的父母。

  朱立光:

  對。

  主持人:

  有沒有照片留下來。

  朱立光:

  今天我特意,這是我的親戚前幾年從廢墟裏面扒出來的。

  主持人:

  那應該很珍貴的一張。

  朱立光:

  他們認為很珍貴,就給我留下來了。

  主持人:

  只有這一張嗎?

  朱立光:

  只有這一張。

  主持人:

  給我們的展示一下。

  朱立光:

  而且這個時候我才兩歲,給你看一下。

  主持人:

  在這個照片的背後寫的是朱立光周歲紀念。你們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父母,什麼心情?

  賈力:

  逢年過節的時候,肯定是最難受的時候,最難過的時候。

  主持人:

  你在學校,還不是在家庭裏面,那個時候怎麼過節?

  賈力:

  在學校比在家還多少好過點。

  主持人:

  孩子比較多。

  賈力:

  對,孩子比較多,老師也給你改善生活,逢年過節嘛。之後自己回到唐山以後是最難過的時候,常常自己在想,想的很多。

  主持人:

  自己有了家庭以後,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可能會更容易想起自己的父母親。另外你在學校的時候是和妹妹都在那個學校,所以現在是不是和妹妹是最親的?

  賈力:

  對,我們倆現在還住在一個樓上,從來沒分開。

  主持人:

  立光呢?

  朱立光:

  我是在好多,尤其是面對人生的幾次重大選擇,對父母的這種思念是更深刻。

  主持人:

  那個時候特別想聽聽父母的意見。

  朱立光:

  對,假如説升學、就業、婚戀,這些都是人生的一些選擇。

  主持人:

  應該説你們兩個人在30年的過程中,是不是不願意再回憶,或者説不願意再觸摸到這一段?

  賈力:

  在這30的過程中,不是特別想回憶那段經歷,但是也得記住這段經歷,這是人生最難忘的一段,終生難忘的。

  主持人:

  但是,也正是因為那場災難改變了你們的命運,所以也直接影響了你們今天的成就,我們再通過短片了解一下你們兩位今天的成就。

  從育紅學校畢業後,懷著對黨的感激之情和繼承父母遺志的決心,賈力來到父母曾經工作過的唐山市水利局工作,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水利測量事業,這一幹就是26年。26年裏,賈力的一雙腳丈量了唐山境內大大小小70條河流,踏遍了轄區內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了一本本合格的測量成果。2000年以來,他先後帶領測量隊完成了國家省市重點工程測量任務40余項,創造經濟效益400余萬元。賈力説“我們地震孤兒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都想幹出一翻事業,報效國家。

  朱立光也是當年那些地震遺孤中的佼佼者,雖然當年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但是他從未放棄過讀書的信念,從大學到研究生,他的成績一直遙遙領先。1993年他又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攻在世界8大國家佔據主導地位的高科技項目──連續鑄鋼和高速鑄鋼。畢業後,他本可選擇留京發展,但他選擇了回唐山,留在母校──河北理工大學。十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鋼的冶煉、煉鑄、技術與凝固理論研究,他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在內的近30項科研課題。朱立光説“是黨和國家及親人的愛給了我一切,支撐起我的信念、理想和精神,也才有一個地震孤兒的今天。

  主持人:

  這主要説的是你們工作以後的情況了。賈力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回到唐山工作的?

  賈力:

  1981年7月份。

  主持人:

  回去就工作了。

  賈力:

  回去就工作了。

  主持人:

  我知道你工作的單位是你父親原來工作的單位。

  賈力:

  父母原先都在這個單位工作。

  主持人:

  父母都在這個單位工作,在上班的頭一天晚上你想了哪些,你有什麼感觸?

  賈力:

  談到我頭一天上班的那天晚上,我也是想了很多,一宿沒睡著覺。

  主持人:

  在父母工作過的地方工作,心裏邊也是另外一種比較親切的感覺。

  賈力:

  是。父母生前有很多老同事,叔叔、阿姨們都對我相當地照顧。我去了以後,都説往後要有什麼事,把我們當成父母。

  主持人:

  我知道你一直珍藏著一枚非常珍貴的獎章,當時我們跟你聯絡的時候,説讓你一定要帶過來,我看到你今天也把它帶來了。你給我們講一下這張獎章的含意,對你來説意味著什麼?

  賈力:

  這張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2005年度先進工作者獎章。

  主持人:

  2005年度全國先進工作者獎章。

  賈力:

  對,全國先進工作者獎章。

  主持人:

  那是對勞動者最高的一個榮譽了。

  賈力:

  對,我上班工作以來獲過很多獎,但是這個是全國先進工作者,是獲得勞動者最高的一種獎勵。當時心情特別激動,特別容幸。

  主持人:

  你當時在臺上領這枚獎章的時候,想到了唐山大地震嗎?

  賈力:

  當時想到唐山大地震了,都想到地震完了以後……

  主持人:

  就想到自己成長的經歷過程。

  賈力:

  成長經歷。

  主持人:

  朱院長,我知道你在北京科技大學上學的時候獲得了博士學位,並且在當年的地震孤兒中也算是一個佼佼者。但是從你的經歷來看,你覺得你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嗎?

  朱立光:

  有人問過我,説您有沒有什麼挫折和其他人不一樣?往往這個時候我就回答他,我和其他的人我自己沒有覺得有什麼兩樣。因為包括上學、就業、最後的工作,除了社會的關愛之外,地震實際上也造就了自己這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品德。再有就是我這一輩子受益最大的來源就是我的學校。在讀書期間,我的導師是個女教授,叫宋遲,對我還有我的同學非常好,在自己的生活上、自己的學業上給了很多幫助,我就當著老太太的面叫過“母親”,就説你像我媽一樣,包括給自己改善生活,甚至買衣服,這些做得都非常好,所以到現在,我們始終也忘不了自己的老師。

  主持人:

  的確,在那場災年中有很多家庭或者説是破碎了,或者説是消失了,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的痛苦。我們這兒也有一組數字,就是唐山大地震的一組相關的數據。

  唐山大地震是使得3675位老人成為孤寡老人;4204個10歲以下的孩子成了地震的遺孤;30年以後的今天,近一半當年的地震孤兒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的確,在那場大地震中有像賈力和朱立光這樣失去了雙親的地震的遺孤,也有些是被砸傷,造成了終身的殘疾。但是,所有在那場災難中活下來的人們,如今他們都是頑強、快樂地生活著。所以,接下來我們再通過一個鏡頭來認識一位特殊的女兵。

  她叫王林梅,曾經是一個特招入伍的漂亮女兵,如花似玉、能歌善舞。1976年7月28日淩晨,那場令許多人命運為之改變的大地震發生時,王林梅正值19歲的花樣年畫,然而,這一切都毀滅于唐山大地震的瞬間。王林梅的第三、四、五節椎體骨折錯位,中樞神經受到嚴重創傷,導致全身性癱瘓,頭部以下完全沒有知覺,刷牙、洗臉、吃飯

  、翻身、排便,一切的一切都要由別人協助才能完成。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禁錮了。醫生曾經斷言,高位癱瘓,只有頭部可以活動的她,大約可以活上五年。

  如今,經歷了30年的風雨、坎坷,王林梅不僅活著,而且活得的美麗、從容,自信。寫字對她來説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她卻以一種異常艱難的姿勢學習打字、上網、瀏覽新聞、給朋友們發郵件、寄賀卡,她用了整整兩年時間,在電腦的鍵盤上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了一本長達16萬字的書。在這本《期待每個黎明──一個特殊女兵的生命敘事》裏,王林梅講述了自己的歡樂和痛處,以及她對生命的感恩。樸素簡潔的語言充溢著一個頑強而美麗的心靈對生活的無限珍愛,同時也顯現著生命自身的尊嚴和偉大。

  主持人:

  王林梅在這個星期剛剛當選為了《感動唐山的十大人物》,據了解她在網上網友給她的投票率還是比較靠前的,我們也非常希望她到我們的演播室來。但是由於她的行動不太方便,所以今天我們只能通過電話來送去我們的問候了。

  王林梅,你好。

  王林梅:

  主持人好。

  主持人:

  首先祝賀你獲得了《感動唐山十大人物》。第一個問題我想問你一下,以前有沒有想到過自己會獲得這樣一個稱號。

  王林梅:

  我首先表示感謝,我以前真的沒有想過。

  主持人:

  沒有想過。

  王林梅:

  對,沒有想過。

  主持人:

  那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你活下來。

  王林梅:

  經歷了唐山大地震那樣一個慘烈的災難,還能夠倖存下來,我覺得這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因為唐山地震的瞬間,大家都知道,24萬鮮活的生命瞬間就沒了,我覺得不論什麼時候讓人想起來都會讓人不寒而慄、痛徹心肺,所以經過這麼些年我走下來了,儘管走得比較艱難,我越來越覺得生命實在是太寶貴了。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應該珍惜生命,來珍愛生活。

  主持人:

  好,就讓我們讓你最後這句話來共勉吧!非常感謝王林梅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您。

  王林梅:

  好,謝謝。

  主持人:

  今天我們節目中的幾位嘉賓──賈力、朱立光、王林梅,他們可以説都是因為地震而改變了各自人身的命運,但是他們都從地震所帶來的痛苦和回憶中走了出來,而且贏得了今天的成就。同樣,也有人因為地震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是不是生命的軌跡,而是事業的方向,他曾經寫下過這樣一段獨白:

  經歷災年是一種不幸,因為它帶給人的是生死難卜、艱難危難可同時也是一種幸運人生。短促難得在幾十年的生命歷程中,遇到如同唐山大地震這樣幾百年才發生一次的大災難,而一旦遭遇並倖存下來就將成為一種珍貴的人生經歷,並轉化為精神財富和力量惟因,經歷了毀滅才更加珍惜擁有惟因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熱愛人生──一位地震倖存者的獨白。

  主持人:

  好,觀眾朋友們,剛才這段獨白的作者王子平老師也來了我們的演播室,歡迎您,王教授。

  王子平 唐山地震倖存者 地震災害學家:

  你好。

  主持人:

  我們知道,您原來是教經濟學的,但是在地震以後你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地震災害學來重新研究。地震災害學對您來説應該是一門全新的學科。

  王子平:

  對。

  主持人:

  這種轉變對您來説困難不困難?

  王子平:

  困難是有的,我的專業,我在大學學的和在大學教的都是經濟學,所以我是個經濟學教授。但是我經歷了唐山大地震。唐山地震這個過程,那種慘烈的狀況我親眼目睹,而且我也曾經投身了那場抗震救災運動。在這個過程裏面我就觀察到、體驗到許多事情,就覺得許多事情應該記錄下來,應該向後人有一個交代,唐山人花了那麼大的犧牲,得到的教訓和經驗應該總結出來傳給國人,甚至傳到國際上去,讓大家在災害面前能夠有一種科學的、冷靜的態度和行為。出於這樣一種想法,我就開始考慮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災害。因為地震本身是自然現象,但是地震造成的後果、災害是社會現象,它需要用社會來研究。實際上我們人類許多知識,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通過災害,對災害的研究獲得的。

  主持人:

  我注意到您在研究的過程中做了很多問卷的調查,我從您的問卷調查中選擇了四個題:一個是從廢墟中走出來,你當時想得最多的是什麼?這當然是您做問卷調查中的一個題。還有一個是抗震救災中,你聽到過哪些謠傳,或者叫謠言?地震以後,你有沒有和其他幾戶家庭組成臨時的大家庭?還有一個是一年以後,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您為什麼要出這些問題,而且答案是什麼?

  王子平:

  好。地震出來以後,你當時想的最多的,你最希望得到的、知道的是什麼?我可以結合我自己講,實際上我這個講法和許多人是一樣的,出來以後,當時最想知道的是這個災有多大,中央知不知我們受災了?會不會來救我們?實際上當時最怕被遺棄、被孤立。

  主持人:

  但您的問卷可能沒有給朱校長,朱校長肯定又給你填的是:這是噩夢還是現實?他當時是這樣想的。

  王子平:

  對。我們調查的結果很有意思,比方説地震當天中午前後,中央就派飛機來發了慰問信,這個慰問信在平時,人們説實在的並不是很重要的。但是那一天,那個慰問信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生命、意味著期望、意味著我們得救了。人們從廢墟裏出來以後的那種茫然、那種無助、那種不知所措的感覺,一下子鎮定下來了。我們調查的數據大概是這樣的:有百分之二十九點幾,就是接近30%的人是在看到慰問信以後,心情才安定下來的。

  主持人:

  您你還選擇有沒有和其他幾戶家庭組成臨時大家庭。

  王子平:

  對。

  主持人:

  為什麼要設計這樣一個題?

  王子平:

  為什麼設計這樣一個題,這是唐山人在震後生活方式改變當中,也是戰勝災害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但是它是自發的舉動。原來一家一戶過日子的,地震以後那個情況有家裏死人的、傷人的,還有家裏全部財産損壞了的,那種狀態每一家單獨生存下去都是非常困難的。精神上需要互相鼓勵,生活上需要互相照顧,糧食上也需要互相補充。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自發的,三兩戶、三五戶、十戶、八戶,多的到二十多戶,大家自願地、自動地過起了一種集體的生活。這裡面有粗略的分工,有的人分工照顧孩子、照顧老人,有的人去上班──抗戰救災,有的人照顧那些有些輕傷、有些病的,這個家庭的功能和平常的家庭的功能有些區別,但是它在災難的時候,為了救災産生而産生的一些功能,它承擔起來了。我們就想了解都有多大的面,有多少人參加了這個活動?

  主持人:

  什麼結果?

  王子平:

  結果有近80%的家庭都組織到這裡面來,後來我在一本書裏面,就是《瞬間與十年》這書裏,我把它命名叫做“災時共産主義大家庭”。

  主持人:

  觀眾朋友,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30年了,30年,讓我們想起了“而立”這兩個字。當年在唐山大地震發生以後,西方有些人説,唐山這個城市將要被從地球上抹去了,但是,現在這種預言可以説是不攻自破。

  唐山抗震救災最大的成功就在於人們精神家園的重建和唐山城市的建設,現在可以説唐山人的精神家庭已經是非常美滿了,那麼唐山的城市建設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呢?我們再來通過一個短片來看一看──三十而立的唐山。

  這是一個在廢墟上重生的城市,馬路如織,鬧市繁華,寬闊的街道兩旁大廈林立。唐山從被稱為從地球抹掉的城市發展成為今天工礦企業雲集、經濟發達、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只用了30年。1989年,進入全國25個GDP超百億元城市行列;1994年,經濟總量提前6前翻兩番;1995年經濟總量達到490億元,是震前的7.4倍;2005年,生産總值完成2027億元,財政收入226億元,成為河北省經濟領頭羊。

  主持人:

  我看到一條消息,説最近唐山正在籌備一個叫“專題檔案館”這樣一個工程,關於可能要把很多地震的相關的一些資料要收集起來。王教授,您覺得這樣一個檔案館應該收集哪些內容?你們幾位是不是也有一些想法,要把自己的一些紀念品捐給檔案館?

  王子平: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想法。去年市委宣傳部召開座談會爭求大家意見的時候,我就曾經做過這樣的建議,應該現在就動手,把地震當中一些帶有文物性質的東西收集起來,即便看起來很平常,但是三十年、五十年以後,它會覺得是非常珍貴的。現在政府要做這件事情,這裡有好多東西,比如一些實物性質的東西,哪怕是人們日常生活用的用品,只要是在地震期間它存在過,它也經歷過地震,都有收藏價值,這是物質的。還有一種是文化符號,在地震當中發生了很多事,現在大家講了很多感動的、動人的故事。實際上,這些流傳在口頭文字上的東西,也應該儘早把它收集起來,這些成為一種文化的素材,文化的資源。

  主持人:

  關於新唐山這個問題我們先談到這兒,非常感謝三位到演播室參與我們的節目,謝謝。

  好,觀眾朋友,到這裡,我們為紀念唐山大地震30週年特別節目就結束了,在節目的最後,我們要把一首月琴送給那些所有的從唐山磨難中走過來的堅強的人們,以及在那場災難中曾經伸出過無私援手援助他們的人們,願災難從此遠離我們,真情永駐人間。

  每個活著的人都是倖存著者,

  大地為你而鳴 ,

  逝者為生者承擔了死亡 ,

  生者承擔災難的記憶 。

  30年的時光 就這樣一起分擔 ,

  他們一刻也沒有離開我們。

  他們是我們的音樂家,

  愛情詩人、 勞動模範、 思想家,

  他們就是一塊磚,

  已經被砌入新城市的墻 ,

  每一次粉刷是一次紀念 ,

  一幢新建築就是一次對話 。

  為了明天, 懷念 。

  為了昨天 ,想念。

  為了希望 ,紀念。

  紀念抗震三十週年

  1976─2006

  製片人 楊繼紅

  主持人:王世林

  策 劃 張舒揚

  編 輯 張夢溪 刁偉華 閆 敏 李 萍

  監 制 馬 勇

責編:趙巍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