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國將收集唐山地震罹難者資料建專題檔案(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9日 07:32 來源:
專題:記憶?感恩──唐山大地震30週年祭

唐山紀念碑前,一位女士帶著媽媽的照片前來祭拜。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週年,河北舉行紀念活動。

  王子平 河北理工大學教授,國內災害社會學奠基人之一。1997年,王子平等人主持的調研報告《唐山地震災區社會恢復與社會問題研究與對策》通過近2萬個調查對象和上百萬個數據,詳實地介紹了唐山人在地震後種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

 

鮮花慰亡靈。

  新京報消息:7月28日是唐山抗震30週年紀念日,上午,河北各界幹部群眾1000多人集會隆重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

  據唐山市檔案局官員介紹,我國將著手收集整理關於唐山大地震的專題檔案,其中包括24萬多名遇難者的系統資料。

  河北各界隆重紀念

  紀念唐山抗震30週年大會在唐山市燕山影劇院舉行。紀念大會前,河北各界人士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舉行了向唐山地震中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烈士默哀儀式,並向唐山抗震紀念碑敬獻了花籃,以表達大家的哀思。

  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張和介紹了唐山抗震救災的情況和30年來唐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30年來,新唐山已經從廢墟上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城市,2005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産總值2027億元,財政收入226億元,躍居河北首位,成為全國18個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河北省委書記白克明把唐山震後三十年總結為三個階段:十年恢復生産,十年全面振興,十年快速發展。

  專題檔案開始籌建

  據唐山市檔案局介紹,目前唐山地震檔案雖然已保存了一些,但還沒有形成較系統完整的專題檔案。根據國家檔案局和河北省檔案局的安排,目前唐山市檔案局已開始唐山地震專題檔案的收集工作。徵集內容將包括唐山地震預報、震前自然情況、傷亡損失、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等情況,每個主題、每個階段都將有完整的資料,以便給後人留下這場大災難的完整信息。

  唐山市檔案局局長楊振岐説,地震倖存者多還健在,收集整理包括死難者、預報等情況在內的檔案資料條件還具備,但越往後難度越大。唐山將制定具體的收集整理保護計劃,開展大規模收集整理,特別是加強民間資料徵集,盡可能把各種資料集中妥善保管。唐山地震死難人數,一直是外界比較關注的話題。唐山市檔案局徵集保管處處長王金國説,檔案館過去有一些死難者的資料,是震後不久報上來的,包括當時一些街道上報的名單等,只能説是有,不能説全。下一步將從各個街道和村莊入手,收集系統的死難者資料。

  ■對話

精神救災留下寶貴遺産

國內災害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王子平稱唐山人抗災精神需要傳承

  本報訊 昨日下午,國內災害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王子平對話本報,解釋他從社會學角度來研究唐山大地震的原因。

  90%唐山人是唐山人救出

  新京報:為什麼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唐山大地震?

  王子平:咱們國家對地震的研究時間不短了,但是地震中的社會問題自然科學沒有辦法解決。

  新京報:調研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都有哪些部門參加?

  王子平:1990年正式開始。北京方面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唐山方面由有7家單位參加,前後有30多人,發放了近兩萬份問卷,數據粗略地估計有上百萬個。

  新京報:你認為這個調研報告的價值在哪兒?

  王子平:關於地震災害和災害社會學方面的成果,對唐山市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對地震後人的心理、行為的描述和論述,對指導防災減災應該是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個人認為,唐山抗震經驗中最基本的是對人的因素的重視。唐山人從受災的那一剎那起,就擁有了雙重身份,一是災民,需要救援,同時又是戰勝災難的主體力量,唐山人不是消極等著國家來救援。比如,地震後,市區90%以上的唐山人是唐山人自己救出來的。再比如説工業生産恢復,15個月的時間,就把工業生産的規模恢復到震前水平。唐山人還在廢墟上解決了100萬人的住房問題。第三,唐山人恢復建設全部是50億元,國家25億元,唐山自己解決24多個億。

  抗震精神是財富

  新京報:你是最早提出精神救災的學者,為什麼?

  王子平:我一直在講兩個廢墟,一是物質廢墟,二是精神廢墟。悲觀、生存意識減弱,自殺現象,精神病患者增加,社會失范,這都是精神廢墟的表現。唐山救災一個非常成功的經驗,就是在物質救災的同時,進行精神救災;所以唐山人很快恢復,並投入到生産中去。

  新京報:可否這樣理解,唐山人給後人留下了精神遺産?

  王子平:地震之後,人的心理、行為形成了新的文化,我們叫它地震文化,這種文化需要傳承下去,就是精神遺産,主要是抗震精神。十六個字: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前八字回答了受災時,人與人的應該保持和諧友愛互助。後八個字,講的是人在困難面前的精神狀態,困難對人而言,是平等的,只要人類存在,不管窮人富人,都要面對困難,因此,人類永遠都要面對困難,而對後人而言,這就是財富。

  ■防震

我國農村房屋基本難防地震

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稱一些城市執行防震標準不夠

  本報訊 唐山地震30週年,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現狀如何?近日,新華社記者對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進行了專訪。

  陳建民介紹,我國已躋身世界地震預報科學領域前沿。但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發的國家之一。全球大陸破壞性地震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我國所有省份都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

  “人民最關心的可能就是預報問題。”陳建民表示,從根本上説,中國與世界各國一樣,當前的地震預報尚處於低水平的探索階段,漏報、虛報、錯報的情況遠多於成功的預報。“不報,地震來了,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影響;報得不準,可能造成社會不安定,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很大。這對我們地震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農村房屋基本“不設防”的現狀也讓陳建民擔心。據統計,我國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60%左右在農村。“農村建房缺乏統一的規範、技術指導和相應的管理,這種自行建造的房屋可能一個4級、5級地震就會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陳建民説。

  “與此同時,大城市和城市群將是我國防震減災的重中之重,”陳建民表示,一些地方對國家最低防震標準的執行還是不夠,很多地方還存在無防震處置的建築設施。“我國老百姓對地震知識的了解普遍不夠,知識普及的範圍和深度與國外還有很大差距。”陳建民表示,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國公眾的心理接受能力還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相關宣傳還不到位。

  ■現場

  七月淚無語鮮花慰亡靈

  本報訊 鮮花、淚水、哽咽……7月28日,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在南湖公園地震遇難者紀念墻前,一片凝重、肅穆。隨著黎明的到來,紀念碑前花籃和花束越積越多。鮮花裏夾著紙條,上面表達著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上午,南湖公園地震紀念墻前堆滿了鮮花,陸續前來表達哀悼的群眾成百上千,54歲的胡淑娟説:“我是來給當年在抗震救災中犧牲的263名解放軍戰士敬獻花籃的,他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她一邊説一邊抬起右胳膊,一個深深的傷疤印刻在她有些變形的小臂上。她説,當年要不是解放軍把她從工廠的廢墟中挖出來,她早就離開這個世界。

  胡淑娟告訴記者,她現在是唐山市路北區的老年志願者,去年印度洋發生海嘯她捐了款。“人要有良心,知恩咱得圖報。”她指著一枚別在胸前的捐款紀念章説。風一吹,從她所獻的花籃上垂下一副悼聯:“三十年,英雄救我猶在目;又七月,烈士真情浸今生”。

  本版稿件綜合本報記者新華社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郭鐵流

責編:常穎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