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7月28日電 在紀念唐山抗震30週年前夕,兩年前由一家民營企業修建的“地震紀念墻”,成為近來人們關注的焦點,並且紀念墻刻上死難者的名字要收費而引發了商業與公益之爭:刻名該不該收費?唐山地震紀念墻該不該建?應該由誰來建?記者就此進行了專門調查。
市民:別在大地震傷口上撒鹽
記者日前通過百度搜索查詢,網上相關文章達七萬多條。爭議焦點集中在“紀念墻正面每一姓名1000元,背面800元”上,不少人指出,“請別在唐山大地震傷口上撒鹽”“怎能拿死難者姓名牟利”“這種商業操作的辦法,對某些罹難者家屬造成感情傷害,因為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充裕的財力為死難的親人刻上一個姓名”等等。
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地震紀念墻收費顯現政府缺位”“地震紀念墻的建設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地震墻’是純公益化的,不能走‘商業路線’”等等。
記者在唐山街頭隨機採訪了出租車司機、小商販、街上行人等唐山市民,其中不少就是地震倖存者。
有的被採訪者認為:“地震墻應該建,但不該收錢,至少不能收這麼多錢。”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母親和妹妹的陳先生聽説地震紀念墻的議論後,對記者説:“我覺得出錢沒什麼,我們能寄託一下哀思,再不用到街頭燒紙了。”也有一些群眾認為:“地震中死了那麼多的人,這件事應該由政府來辦。”
記者還採訪了幾位地震孤兒,他們對建地震紀念墻的事情並不關心。“一張照片,一件遺物,比刻在冰冷的石頭上的名字更實在。”白先生説,地震那年他才10歲,他的父母在地震中雙雙身亡,他成了地震孤兒。
唐山市公安局一位機關幹部也是地震孤兒。他告訴記者,震後,他們甚至在立滿墳頭的學校操場,觀看部隊放映的露天電影。這些在外人看來難以理解,而對唐山人來説卻是非常自然的。他説,唐山市民以産業工人為主,即使在大地震摧毀整個城市,生存條件被破壞殆盡的艱難時刻,他們也從未失去對黨和政府的信心。30年來,他們連失去親人那樣的痛苦都承受了,還會為刻不刻一個名字耿耿於懷嗎?
企業:“我們並沒想靠這賺錢”
記者來到建在唐山南湖公園的“唐山地震紀念墻”,見到三座黑色大理石鑲面的地震墻上已刻了一些名字。據在場的管理人員介紹,從2004年建好到現在,這裡已刻了3800多個姓名。軍人、地震孤兒、殘疾人、勞模、五保戶、困難家庭等,只要有相關證明就能減收200元或費用減半,甚至不收費。這些姓名裏面還有不少是地震中全家死亡的,也是免費刻上去的。
説起建這一項目的初衷,河北華盈集團有關負責人李麗説,2001年他們設計建立了一個國際地震科普園,內容包括國際地震紀念館、地震成因科普館、地震動態模擬城和綜合防災演示館等四部分,紀念墻只是國際紀念館中的一個項目,整個工程建成後靠收門票來經營,目前這四部分還未建成。
關於收費問題,李麗解釋説,包括垃圾整治、地面路面硬化、種樹種草及基礎設施建設,已花了很多錢,刻名收費只是收了部分成本費和以後的維護管理費用。
官員:政府已建抗震紀念碑廣場悼念遇難者
根據議論較多的“地震墻應該由政府來建”這一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政府官員。唐山市國稅局一位幹部在地震中失去了兩名親人,他説,市裏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建起總面積10萬多平方米的抗震紀念碑廣場,並徵求全市人民的意見,撰寫了紀念碑碑文。儘管不是“地震遇難者紀念碑”,但是抗震紀念碑所包含的內容更深刻、更全面。雖然不能把每一個死難者的名字刻上去,但是從碑文和紀念碑上的浮雕都體現了對逝者的深切哀悼和懷念,這些年來這裡一直是唐山人悼念親人的聖地,每年7月28日,許多群眾都自發地到這裡獻花就説明了這一點。
有專家認為,現在紀念墻已由企業建起來了,這已成了事實,如果拆掉顯然會傷了已刻了姓名的群眾甚至這一群體的感情。實際上,較為妥善的辦法是應該有一個中間機構也就是由慈善機構來辦這件事情,動員社會力量和群眾捐款,這既解決了資金問題,也可以使人們更容易接受。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