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7月27日電(記者杜文峰 馬書平)唐山,這座曾被西方媒體斷言將“被從地球上抹掉”的城市,在被強震夷為平地後的短短30年時間裏,奇跡般地重新崛起在渤海之濱,也給中國建設抗震型城市、減少地震對經濟的危害,增強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樹立了“標桿”。
中國位於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瑪拉雅地震帶)之間,是世界上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芮氏7.8級的強震突襲唐山。造成24萬多人死亡,16萬餘人重傷,全市97%以上的工業和民用建築被摧毀,倒塌房屋總面積1047萬平方米。
慘痛的教訓讓唐山人警醒,也讓中國的地震科學研究人員警醒。在唐山30年的恢復、重建和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人們時刻也沒有放鬆對城市抗震科學的研究和探索。
“我們就是在地震專家的指導下,來創建一個抗震型的城市。”唐山市地震局副局長李保民説。
按照國家有關建設抗震型城市的法律要求,震後重建中的唐山市配套出臺了《唐山市建築工程抗震標準》等一系列建設抗震型城市的地方性法規,健全了地面各種建築、地下管網建設等抗震標準。還投資開展了唐山市城區地質構造研究,摸清了地質活動規律,使震後整個城市建設進入一個抗震發展的新階段。
據介紹,唐山市在建設抗震型城市方面注意選擇有利抗震的地段進行建設,對建成的城區進行工程地質、地震地質和水文地質的綜合性勘察,在住宅、辦公用房、大樓等建設時避開危險地段,把處於地震活動斷裂帶附近的大型工廠遷出。
經過大地震後,唐山被國家劃定為8度基本烈度區。為此在建設中對於一般的民用建築,均按8度進行設防。新建居住小區,增加綠地面積,並增添取水設施,城市交通,增加對外出口,供電,採用對電源循環供電,供水也採用多水源循環供水。此外住宅也採用抗震結構,在磚墻中加鋼筋混凝土澆構造柱,使磚體和構造柱連成一體。
目前,唐山市建成的所有辦公用房均具備了預防6級地震的能力,建成的400多個居民小區也全部按照6級抗震標準進行建設。
唐山還創建了全面系統的地震等緊急情況應急機制。地震部門在全市建立了地震專用光纜傳輸系統,每天24小時檢測地下水溫等等各種地震預防要素,不斷匯總分析情況,一有地震等情況,就會在10分鐘內分析出地震的震級、時間和位置等三要素,進行地震預報和防震部署。
目前,唐山市區各種建築物、城市生命線工程等均具備了8度設防功能,主城區街道設置合理,建成了高密度的“井”字型城市交通網絡,城市外圍形成圓型外環高速公路,與城市主要街道相銜接,圓型外環路又與多條“X”型的國道、省道和京沈等高速公路相連接,形成了“一旦有地震,就能迅速把居民馬上疏散轉移”的抗震型交通體系。
唐山大地震和震後的重建工作,還使“地震社會學”應運而生。河北理工大學教授、地震社會學專家王子平介紹説,“地震社會學”主要研究地震發生對災區的社會影響以及社會作出的反應。
經歷了地震、救災、重建家園和加速發展的過程,“地震社會學”已在唐山這片土地上紮根結果,使人們懂得了地震後如何應對、死裏逃生等,也改變了唐山人傳統的生活方式,滲透到了唐山建設發展的各個方面。
現在,一旦遇到地震或緊急情況,群眾就能夠依照“出住宅、進街道、出市區、進外圍”的疏散方式進行迅速轉移。
唐山人就是這樣在歷史教訓中教育自己、警醒自己,他們重建了一座嶄新的城市,他們還讓抗震功能走進了每一個建築物、每一個家庭,成為這個城市經濟發展的“保護傘”。(完)
責編: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