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間能癒合一切 唐山正平靜等待大地震30年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6日 16:17 來源:

   揚子晚報消息:對於如今40歲以下的人來説,唐山大地震只是童年記憶中一片模糊的陰影或是各種書刊上的敘述和數字;而對於40歲以上的人來説,則是鐫刻在心版上的浮雕,一幅幅畫面仍在清晰閃回。大地震30週年之際,我們重新展開那段記憶,危難之中舉國救援、人民子弟兵挺身救災,災區人民頑強抗爭、相互幫助,其景其情在今天仍感天動地。本報為此特派記者趕赴唐山,今起推出紀念唐山大地震30週年系列報道。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每靠近唐山一分,記者的心就會莫名地顫動一回,仿佛又感受到了30年前那場地震的余波。這種心靈的悸動在進入唐山市區之後卻慢慢地消逝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而寧靜的北方城市呵!

    站在15層樓的高度俯視唐山,華燈璀璨的夜色讓你怎麼也沒法在腦海裏重現三十年前的那片劫後廢墟的景象。“30年了,足足兩代人了呵!”開出租車的劉國城老師傅對記者説。也許時間確實是醫治傷疤的最好藥劑,但是站在這一片曾經是廢墟的都市大道上,那種最普通的城市夜生活的氣息卻變得無比地讓人感慨:幸福在很多時候普通得讓你感受不到,或許只有災難才讓人覺得幸福的可貴。

    劉國城今年54歲。從他平靜的表情中很難看出,他也是30年前那場災難的倖存者之一。

    記者一直很猶豫要不要請劉師傅回憶30年前那段歷史,因為揭開傷疤有可能帶來新的苦痛。反倒是劉師傅在獲悉我們是從古都南京專程趕來採訪的記者時,主動打開了話匣子:“大震當年,我24歲,是和你們一樣的棒小夥子。我記得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和家裏人都在屋裏睡覺,天特別地悶,外面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一股巨大的力量將我從床上掀了下來,還沒反應過來,屋頂的磚瓦和大梁就劈頭蓋臉地砸了下來,等我醒過來,發現四週一片漆黑,啥也看不到,可是雨水濺落在自己頭頂上方的聲音卻特別的清楚。我當時就想完了,被埋了。我喊著家裏人的名字,黑暗裏只有我二弟應了兩聲,但卻沒辦法知道他的具體方位,正喊著,一陣余震過來,二弟的聲音消失了,我二弟就這麼沒了。”雖然已過30年,劉國城的語氣也非常的平靜,但記者還是聽出了那種動魄驚魂的生死離別的味道。

    整整被埋在廢墟下面一天一夜後,劉國城才被救災解放軍戰士救起:“別人都説我命大,是真的,屋頂一根大梁整好把我護在了廢墟的下面,我雖然被困住,全身卻沒有受傷,連救我出來的解放軍戰士都連呼奇跡。”也因為這樣的經歷,劉國城對人民解放軍有著特別的尊敬和親密:“什麼叫人民子弟兵,只有見過那次地震救災場景的人才有切身的體會,我就是被一個和我當時差不多大的新兵用手刨出來的。現在的老唐山人,或者説每一個唐山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在那時得到了解放軍的無私救助,因此唐山人的擁軍是出了名的,當年救災部隊要撤離時,就有很多老人摟著解放軍挽留,‘我已經是無兒無女了,你們就是我的兒女’,哭著喊著硬是不讓走;現在走在唐山街頭,誰要是對解放軍不敬,全唐山人都不答應。”

    把記者送到賓館後,劉師傅説,這兩天來唐山的記者特別多。的確,就在本報記者辦入住手續時,後面就來了好幾位同行在排隊。唐山飯店的服務員告訴記者,27日28日兩天,飯店的房間已經全部訂滿了。他提醒我們,唐山抗震紀念碑就在飯店不遠處。

    出賓館走兩分鐘,就到了新華大道。這是唐山的主幹道,這條有50米寬的大道像一道時空分隔線:路北邊的標誌性建築唐山百貨大樓還是很標準的“火柴盒”式樣,路南的鳳凰大廈則建成了“雙塔”的樣子。百貨大樓是70年代復建的,帶有很鮮明的震後“恐高”風格:只有4層樓高,卻綿延幾百米。而作為唐山的最高建築的鳳凰大廈,則完工於1996年──那是唐山大地震20週年,時間已經把唐山的“恐高症”治愈。最“古董”的建築也是1976年以後的風格,這是唐山這座工業城市在華北工業圈裏與眾不同的地方。提到70年代以前的老區,所有的唐山人都一個勁地搖頭:“都沒了。誰要説唐山還有哪個地方沒震著,那就是瞎掰。”

    鳳凰大廈向東不遠就是著名的抗震紀念碑。孩子們穿著輪滑鞋在紀念碑下快樂地穿梭著,青年們在碑前的廣場上聚成一圈踢著毽子,廣場的最邊上停著一輛還燈火通明的獻血車。一些外地的遊客和新聞同行們在認真地閱讀著紀念石刻上那“山崩地裂”的歷史記錄。碑的西邊是為了紀念唐山地震30年而剛剛在前天試開放的唐山抗震紀念館。的確,蘊涵了唐山人民不屈精神的“抗震”二字更值得紀念。

    晚上9:40左右,廣場上休閒的人們還沒有離開的意思。這時一個衣著光鮮,扎著辮子的小姑娘手拿一個氣球,蹦跳著掠過紀念碑旁。在遺憾沒能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個瞬間的同時,記者感慨:30年的重建,那場天災給唐山帶來的傷痛已經治愈,唐山,正在以平靜而積極的姿態迎接24萬同胞的30年祭,迎接走向現代化的下一個挑戰。(揚子晚報 特派記者 李軍 朱昕磊)

責編:霍筠霞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