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唐山市委書記張和撰文:建設繁榮美好的新唐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6日 11:40 來源:求是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舉世罕見的強烈地震,頃刻之間24萬同胞遇難,百年工業重鎮毀於一旦,人民生命財産蒙受重大損失。面對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英雄的唐山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軍民的大力支援下,弘揚“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自強不息,頑強拼搏,銳意進取,譜寫出舉世矚目的輝煌篇章。震後第一個十年,全市人民在一片廢墟上重建了家園;震後第二個十年,積極實施國民經濟振興計劃,“七五”時期趕上了全國經濟的發展步伐,“八五”時期跨入經濟發展較快城市行列;震後第三個十年,唐山市積極推進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2005年全市生産總值達到2027億元,與震前的1975年相比,增長25.5倍,年均增長13.6%;全部財政收入達到226億元,與1975年相比增長54.9倍,年均增長23.9%。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從中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從內心深處感謝黨的關懷,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建設繁榮美好的現代化新唐山充滿信心。

    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新唐山

    唐山是一個具有百多年曆史的工業城市,長期以來,一直承擔著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職能,産業層次低、環境壓力大、資源依賴性強、産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小、經濟外向度差等歷史沿襲下來的特徵非常明顯,産業結構偏重和增長方式粗放等難題嚴重制約著唐山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十年來,我們在狠抓發展不放鬆的同時,一直在探索和實踐適合自己特點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有效地緩解和擺脫了傳統發展模式的困擾,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

    堅持不懈地對優勢傳統産業進行改造提升,再造經濟持續增長新優勢。唐山的鋼鐵等傳統産業,産業鏈條短、組織化程度低、技術含量少,市場競爭力差,可持續發展的後勁不強。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連續十年進行産業結構調整,每年一次開展新項目觀摩活動,使上上下下形成“以項目促發展,以發展論英雄”的共識。同時,大力實施資産重組、運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以項目建設推動結構優化升級等系列措施,使傳統産業的主導産品初步實現從單一型向多元化、從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轉變,實現了高新技術和傳統産業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傳統産業的素質和持續健康發展的實力。循著“上大擠小、增高減低、扶優汰劣”的思路,不斷加大鋼鐵産業整合調整的力度,積極淘汰技術含量低、市場飽和的鋼鐵生産能力,推進不同所有制鋼鐵企業聯合發展,全市的鋼鐵冶煉企業減少到30家,力爭到今年底減至20家。産品結構也由原來單一的線材發展到十多個品種,板帶比達到57%,産業競爭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075.7億元,比1975年增長了35.4倍。五大傳統優勢産業增加值、利稅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85%左右。

    積極推動生産力佈局向沿海轉移,傾力打造沿海新經濟增長帶。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趨勢,積極發揮瀕臨渤海的區位優勢與港口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1989年8月,京唐港開工建設,1993年7月實現國際通航。2005年貨物吞吐量達到3300萬噸,躋身我國沿海港口20強。通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力帶動了原有傳統優勢産業的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們加快了曹妃甸深水港區和工業區的開發建設步伐。2004年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包括曹妃甸港區在內的《渤海灣地區港口建設規劃》,曹妃甸開發建設相繼被列入河北省“一號工程”、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示範産業園區、國家“十一五”規劃。目前,曹妃甸正在向以大港口、大鋼鐵、大化工、大電能四大主導産業為核心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區邁進。初步規劃,曹妃甸工業區將建設碼頭泊位76個,最終形成5億噸的吞吐能力;建設年産1500萬噸的精品鋼材基地、460萬千瓦的大型火力發電廠和大型化工基地。現在25萬噸級礦石碼頭一期兩個泊位已經通航,年設計吞吐能力3000萬噸;進口原油、LNG、煤炭等碼頭和精品鋼材基地、電廠等項目今年相繼開工建設。隨著一大批重點項目在沿海各縣和工業區、開發區落戶,以曹妃甸為核心的扇型沿海經濟隆起帶已具雛形。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近年來,唐山把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創建資源節約型城市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把目光對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區域,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礦等方面全面出擊,特別是注意抓了熱電聯産、餘熱余壓利用、建築節能、綠色照明等綜合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效果。2005年,唐山市重點用能單位萬元産值綜合能耗為3.49噸標準煤,城市工業用水循環使用率保持在81%以上,利用尾氣、餘熱、余壓發電12.7億千瓦時,每年創造節約效益超過20億,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在全國同等城市居前列,全市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降低15%以上,向建設循環經濟和節約型城市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二、建設和諧發展的新唐山

    經過大地震的災難,唐山人民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特別深刻的體會和強烈的渴求。一方面,震後全國人民特別是解放軍的大力支援,以及街坊鄰里的自救互救,在唐山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中華民族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得以發揚光大,實現了社會道德和人生價值的昇華;另一方面,大地震對城市的毀滅和對生命的無情摧殘,也從靈魂深處給唐山人民造成了深重的創傷,深刻認識到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與可貴。多年來,唐山市委、市政府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致力於經濟與社會、城與鄉、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全面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全社會的和諧。通過統籌城鄉資源配置、産業發展和利益分配,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産業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縮小了城鄉差距。2005年城市化水平達到45%,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71.2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82元,較震前的1975年增長了42.2倍,有力地推進了城鄉和諧發展。通過採取分類指導、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帶動中間的政策措施,不斷壯大縣域經濟。2005年全市縣域生産總值、財政收入分別佔到全市的70%和52%,遷安、遵化跨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其他六縣也全部進入全省20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市,維護社會穩定,加速城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計劃生育、醫療、保險等社會事業的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城市文明和諧的精神大廈。我們堅持把提高人的素質和道德水準作為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一是堅持抓好三個教育,大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質。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我們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黨員、教育人民,引導幹部群眾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是主旋律教育。堅持不懈地對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深入進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和愛家鄉教育;堅持用抗震精神教育人民、激勵人民、凝聚力量,不斷豐富抗震精神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促進唐山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再次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廣泛深入地開展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形成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二是樹立文明新風。利用社區文明市民學校和道德課堂,向市民宣講《唐山市民文明公約》;從1990年開始,連續16年開展“月評學雷鋒十佳事跡”活動以及“志願者一助一幫孤助殘獻愛心”等活動,得到了中央文明辦的肯定;積極開展打造“誠信唐山”活動和誠信經營示範戶評比活動,深入推進“誠信示範街”建設和“唐山誠信網站”建設,帶動和引導全社會形成講誠信光榮的良好風氣。三是狠剎社會不良風氣。先後發佈了《關於加強婚喪活動管理的暫行規定》等法規性文件。組建了市、區兩級“文明城市聯合執法大隊”,對各種不文明行為進行經常性執法檢查和集中查禁,培育社會文明新風。

    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面對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我們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恢復和改善之路。積極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不斷強化對各類污染源的深度治理,有效地降低了污染和資源消耗,工業城市逐步向生態家園轉變,初步實現了“天藍、地綠、水清、城美”的目標。1990年唐山市獲得了“聯合國人居榮譽獎”,成為中國首座獲此殊榮的城市。2004年因將採煤塌陷區改造成具有森林風貌和水景風光的大型風景園區,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同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國家級園林城市”。近年來一大批高標準住宅小區拔地而起,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條件,同時也展示了唐山的新風貌。城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6.82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55%,人均公共綠地9.1平方米。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8%;城市集中供熱率達到56.6%。舊城改造取得新進展,新城區擴展步伐加快,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鎮綠、美、亮、凈、硬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大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促進了鄉村街巷的改造改觀。

    三、建設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唐山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共産黨人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唐山市委、市政府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做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生産生活各項工作,把人民群眾滿意、高興、擁護作為自己的工作標準,千方百計把發展成果惠及百姓,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落到實處。

    大力發展富民産業。我們始終把就業再就業工作作為一件關係全局的大事來抓,通過發展社區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小企業和公益事業等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不斷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實現發展經濟和擴大就業與增加居民收入的良性互動。通過調整結構、延伸産業鏈條,發展裝備製造和鋼鐵深加工企業,催生了一大批就業容量大的中小企業;根據唐山的産業結構特點,我們把發展服務業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商貿流通、郵電通訊、餐飲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的水平和檔次,不斷壯大金融、房地産、旅遊等現代服務業規模,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629.6億元,比震前的1975年增長42倍,安排就業人員108.36萬人,使全市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200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88元。隨著收入的增加,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手機、寬帶、汽車等現代消費開始進入普通家庭,人均儲蓄達到14300元,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在農村,我們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教育農村各級幹部,牢固樹立發展農業産業化,“不求稅收求增收”的親民理念。每年市財政拿出4000多萬元大力扶持發展乳業、瘦肉型豬、果菜、板栗、花生、水産品六大龍型經濟。2005年農業産業化率達到55%,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來自農業産業化。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9.7%,農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29.52平方米。

    大力發展惠民的各項社會事業。唐山震後歷屆領導班子都非常重視解決地震傷殘人員的生活保障問題,連續多年都把殘疾人工作列入全市的“民心工程”,投入專項經費,解決他們的生活、醫療、住房、就業、教育以及精神文化需求問題。在農村,我們認真落實黨的惠農政策,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全部完成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和135所鄉鎮衛生院改造、擴建。城鄉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開。為保障困難群眾就醫,我市將第八醫院確定為“濟困醫院”,同時要求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全部設立“濟困病房(床)”。其中城鎮“低保”居民、農村“五保戶”,以及其他需要醫療救助的特殊困難群眾,持相關證件,均可享受“濟困醫院”和病房(床)的“一免三減”優惠:即免收掛號費,減收5%治療費(不含材料費),減收10%檢查費、減收50%住院床位費。幾年來,累計投入資金3億多元對老小區進行設施改造,建成各種社會服務設施項目8252個,“社會星光老年人之家”284個,縣區社區老年綜合福利服務中心12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2005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了每人每月225元,各縣(市)城鎮低保標準達到了每人每月170元。從今年開始,全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1000元,1.79萬五保供養人員全部由市縣財政負擔,有效地保障了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

    切實維護好群眾的各項權益。近年來,我們一方面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每年都要圍繞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實施一批實事工程,另一方面我們積極妥善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堅持依法辦事,運用科學、民主的方法,解決好涉及群眾利益的徵地拆遷、企業改制、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等實際問題。切實加強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堅持各級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努力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同時開展“平安唐山”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了全市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高度重視安全生産問題,努力提高安全生産水平,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

    相關新聞:     

    唐山地震三十年:震後三十年 再看新唐山(圖)
    唐山地震,留下的不僅僅是傷痛
    唐山大地震倖存者──30年尋找恩人解放軍
    唐山地震 留下的不僅僅是傷痛(組圖)

責編:霍筠霞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