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7月21日電(記者張洪河 曹國廠)唐山大地震為社會科學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震後30年來,社會科學工作者運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唐山地震災害,使唐山成為中國地震社會學研究的“搖籃”。
“地震社會學”的概念由國外學者提出,主要研究地震發生對災區的社會影響以及社會作出的反應。上世紀80年代初,這一概念引入中國,研究範圍只限于地震預報引起社會經濟影響。1982年,受唐山市政府委託,河北理工學院教授王子平著手組織唐山抗震救災史的研究和撰寫,並於1985年從社會學角度寫出了《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書。
目前,唐山已形成一支地震社會學研究隊伍,河北理工學院成立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招收地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
中國首次“全國地震社會學研討會”也于1988年在唐山舉辦。1989年,王子平、陳非比、王紹玉合作撰寫的《地震社會學初探》,是中國第一部研究地震社會學的理論專著,形成了自身的地震社會學的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地震社會學研究的結構框架。
同年,主要由唐山學者擔綱的“唐山地震災區社會恢復與社會問題的研究和對策”課題組成立,1998年出版《唐山地震災區社會恢復與社會問題的研究》。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對一場自然災害所進行的最大規模、全面而深入的社會學調查,僅發放問卷就達2萬多份,取得數以百萬計的數據。
相關新聞:
從新唐山的崛起振興騰飛中感悟什麼?
唐山尋親:笑瞇瞇的圓臉給了我生的勇氣
唐山地震孤兒近半數成為行業骨幹報效國家
河北唐山三處地震遺址被列為“國保”單位
“刻名收費”難讓唐山地震二十四萬死難者安寧
唐山大地震倖存獲救三十年不忘尋親感恩
新型城市充滿活力 "抗震精神"是新唐山崛起之魂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