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聞調查]尷尬的致富路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5日 12:32 來源:CCTV.com
進入[新聞調查]>>

    CCTV.com消息(新聞調查):

    總製片人:梁建增 陳虻

    製片人:張潔

    編導:孫海南

    選題策劃:趙華

    攝像:王忠新 金光宇

    錄音:沈鵬

    助編:侯琼 王萌萌 蔡海龍

    解説:古兵

    責編:鄭剛 宋薇

    合成:張東升

    策劃主管:趙華

    執行製片人:胡勁草

    播出主管:張步兵 楊明澤

    監製:梁曉濤 莊殿君

    總監製:孫冰川

被採訪人:

    王發林 兩峪隧道投資人

    劉吉水 河北省內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吳礦山 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

    劉文月 山西省昔陽縣交通局局長

    李增錄 山西省昔陽縣皋落鎮副鎮長

    李如明 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

    邵中月 原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

    李馬群 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

演播室:巍巍太行,隔斷了兩個山村。他們是河北省內邱縣的杏峪村和山西省昔陽縣的小東峪村。為了擺脫貧窮與閉塞,十年前,兩個省的村民們自發籌資開鑿隧道,打通太行山。就在那時,當地也上馬了一條打通兩地的公路。村民們期待着縣裏的公路能和他們的隧道相連,給他們帶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然而,事與願違,無論是縣裏的公路,還是村民們的隧道,如今都面臨着尷尬的命運。

解説: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脈,隔開了東西相臨的河北山西兩省,是兩省自然分界線。砂岩嶺是太行山脈中最薄的地方。在砂岩嶺下有兩個村落:這是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位於砂岩嶺東側;這是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位於砂岩嶺西側。杏峪村和小東峪村這兩個村莊,被當地人稱作“兩峪”。兩峪之間的直線距離雖然只有兩千多米,村民往來卻要翻山越嶺,花費好幾個小時。

解説: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河北省內邱縣和山西省昔陽縣都積極發展旅游業,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歷史背景,在短時間內,砂岩嶺西邊的大寨、北邊的嶂石岩和南邊的寒山,都成了有名的旅游區。砂岩嶺的自然風光和嶂石岩、寒山相比各有韆鞦,當時也被規劃為旅游區,然而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在地理上位於這些風景區中心的砂岩嶺並沒有成為旅游區。如果鑿通一條隧道,穿過砂岩嶺,不但可以連接兩村,方便交通,更重要的是能連接起周邊的風景區,形成以砂岩嶺為中心的旅游觀光區。這是貧窮的兩峪村民所能想到的惟一致富辦法。

    記者:翻過大山就是山西省的小東峪村,山的這一邊是河北省的杏峪村,愚公移山上説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説的就是這個地方,九十年代初期,兩個村的村民,立下雄心壯志,決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鑿通太行山,開通一條致富路。

    解説:他叫李馬群,立志要用隧道連接兩峪,是當時的河北省杏峪村村委會副主任。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原先都想這個主意,原先老一輩都想這個主意。鍋碗灶勺都弄好了以後,準備下手了,後來不敢了。沒動工。這是上一屆。後來王叢亮當支書以後,他搞旅游搞不成,搞旅游以後一看路不方便,這個就啥也弄不成。後來想打路(隧道)。

    解説:1994年,王叢亮當上了河北省杏峪村的村支書,他在外打工經商多年,是村裏見過世面的人,為了使家鄉不再貧窮閉塞,王叢亮橫下心,決意鑿通太行。然而,橫在兩峪之間的太行山,幾乎是一塊完整的岩石,堅硬異常,而且需要掘進1250米才能洞穿。

    記者:當時你們村是什麼情況?能夠承擔得起這麼大的工程嗎?

李馬群 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當時王叢亮當支書,我那會是副主任,我們算一下,用咱們賣坡(山林)的錢,可以打通這個隧洞,老百姓再積點義務工,群眾積極性挺高。

    記者:大家心齊嗎?

    李如明(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心可齊了,老百姓一致同意,一致同意把洞鑽開。

    解説:李如明,與河北省杏峪村相鄰的山西省小東峪村村支書。

    李如明(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我們商量是,杏峪村和小東峪村,兩個村把山(林)賣掉,杏峪村把山賣掉,我們村把山(林)抵押給人家,沒有錢。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小東峪投入整個一坡山林,當時跟小東峪商量作價70萬塊錢,也算成打隧洞的股份,兩個村合打的。

    解説:脫貧心切的兩省村民孤注一擲,變賣和抵押出他們賴以為生的山林,用籌集到的100多萬元資金,購買設備、炸藥,準備從河北、山西兩個方向,向太行山中心開鑿。經過村民們一年的籌劃,1995年10月,在沒有任何立項手續的情況下,兩村正式開鑿“兩峪隧道”。

    解説:被困守在山溝裏的兩峪人想的是,如果能打通砂岩嶺,就能讓自己走出大山,未來以兩峪為中心的旅游網還可以讓大夥致富。而他們萬萬沒有意識到,兩峪隧道一旦打通,連接的不僅僅是兩個村所在的河北省內邱縣以及山西省昔陽縣,更重要的是,一個地跨兩省6縣的交通網將會隨之隱約形成。

吳礦山 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叫一個村打一千多米的隧洞,覺得是一個大的工程,包括(我)在交通上幹這麼多年了,也不敢打這麼大個洞。

    解説: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 吳礦山

    記者:您是什麼時候知道的?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他這個隧洞我是1995年12月份才聽説,到1996年1月份我和代縣長上山來了解這個事,當時反正有個紀要,王義章當時是代縣長,聽説這個情況 覺得比較盲目。

    解説:在兩峪隧道的工地上,沒有專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只有這些拿着簡單工具的莊稼漢。但開鑿一千多米長的隧道,畢竟不比種莊稼。

    兩峪隧道開鑿3個月後,內邱縣代縣長王義章召開專門會議,叫停兩峪隧道工程,並形成“縣長辦公會議紀要”。紀要着重指出:工程應慎重安排,不可倉促動工、盲目上馬,以免造成勞民傷財。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下過紀要以後,這個支書(王叢亮)當時個性特別強,算這個坡,賣了錢,打通這個洞,不需要其他幫助。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山裏人大部分是好的,但是有些人特別犟,他犟到什麼程度,他就不把縣鄉政府當作一回事,他光説我花我自己錢,辦我自己事。

    邵中月(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原村支書):他那時候就跟內邱縣政府鬧僵了,他不理人家。

    解説:邵中月,山西小東峪村老支書。

    邵中月(原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他如果跟人家好説就沒事,他光跟人家吵架,那不行 跟政府吵架怎麼行呢。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一開始他沒想到要投資,你要想爭得上級支持你必須按程序辦。什麼叫程序呢?你就應該一步一步怎麼辦 怎麼報批,上面批了你才能幹,你不能先斬後奏。

    記者: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説它是必須要經過一定的步驟。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對 你才能動手,現在要搞個工程,要好些報批手續,立項 上面批准 要很長時間。

    記者:他們還要堅持自己的這種做法。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後來給他總結了四句話,第一句是 精神可嘉,盲目上馬,不講程序,騎虎難下。

《新聞調查》記者楊春

    解説:在沒有取得政府審批立項的前提下,王從亮繼續開鑿兩峪隧道,然而在掘進280米之後,兩個村賣山林的錢就花光了,兩峪隧道被迫停工。更為不幸的是,隨後,兩峪村民的主心骨王叢亮被確診為胃癌晚期。

    記者:那個時候王叢亮去世了,錢也花得的差不多了,那個時候大家有沒有動搖?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當然有動搖,有的同意繼續打,有的還不同意打。

    記者:那個時候怎麼辦?好像馬上就半途而廢了?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不能叫洞半途而廢,王叢亮死的時候還給我留下遺囑,説你必須把洞給打通。給我寫的遺囑,摁了個手印。那個時候我也都掉眼淚了,王叢亮給我遞這個遺囑的時候。你村主任,必須把這個洞打好,不能給群眾造成害,造成半途而廢,本來是造福的,最後給群眾造了禍害。

    記者:你當時答應了嗎?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當時答應了。我説這個洞,你放心,我找投資戶,不管怎麼樣這洞也得打通。

    解説:杏峪村所在的河北省內邱縣要往山西昔陽修路的消息不脛而走,這給隧道兩側的兩個村莊帶來了希望。

    解説:如果河北省內邱縣的出境線路經過兩峪,作為這條公路的一部分,未完工的兩峪隧道就能順利打通,而且公路沿線的村莊都將因此受益。於是,杏峪村連同沿線其他村莊,集體向河北內邱縣委、縣政府提出請求。與此同時,山西省昔陽縣縣委、縣政府也向河北內邱縣委、縣政府發去公函,希望河北省內邱縣考慮小東峪村與杏峪村的利益。然而,內邱縣沒有採納昔陽縣的意見,堅持選擇另外了線路,也就是從內邱到昔陽的內昔公路線。

    記者:我也想了解一下,當時為什麼不選擇所謂的兩峪路,而選擇所謂的內昔路?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這就看地形了,因為測量路首先看地形 地貌,看從哪邊走,一個是路的標準能達到,其次就是造價低一點,你説從這邊修路要是不怕造價高從這(裏)也能修,但是你按他這個標準修確實是近了。能近幾公里,起碼是五 六公里,但是他這個標準太低,一個是打這個隧道太長,另外他那個路基坡度特別陡,看著它短了,最陡的時候,(路短了)有四 五公里多,但是一展線,起碼有七 八公里,這樣兩邊的長度都按照這個標準來説就差不多,所以咱一衡量,從經濟上面,從標準上面一直衡量,結果定的是走西川,走的南線。

    解説:內邱縣的這個決定,使兩峪村民再一次陷入困境。

    記者:當時在那種困境下,不管是誰來,只要願意拿錢,拿東西出來,你們都會同意條件。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商量能把洞打通,咱們不造成半途而廢。

    記者:那是最重要的。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最重要的。

李如明 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

    李如明(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當時老百姓想法就是,就是有再大的困難,不管費多大的勁(也要請到投資戶),他給咱一分錢,咱給他二分錢的利,願意把這個洞打開。

    記者:當時實在是沒辦法了。

    李如明(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實在是沒辦法了麼。

    解説:沒了辦法的兩峪村民,此時內憂外困,要想繼續開鑿隧道,必須找人來投資。為了説服一個人,他們費勁心機。他叫王發林,14歲離開杏峪村外出工作,在邢臺日清公司任貿易部經理,是兩峪人眼中“有一百多萬”資産的大能人。

    記者:當時這兩個村的人找過你多少次?還記得嗎?

王發林 兩峪隧道投資人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哎呀 這個沒法計算,這將近半年吧,我説土話 死纏活繞,採取一個一個磨你,一個個跟你説,因為人也是感情動物,一 這是生我養我的家鄉,二 村支書那是我叔伯弟弟叫王叢亮 他去世以後,這個洞面臨半途而廢 停下來,所以説我才答應他們回來開的。

    記者:但是老王我問你,我知道你是做生意的人,商人講究的是無利不走,你來這兒除了感情上的因素之外,還有沒有別的?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第一個首先分析它有沒有開發價值,如果有這個開發價值,那就是説作為我一個商人來説我可以在這兒運作。

    記者:那你當時分析的結果怎麼樣呢?有沒有經濟價值,有沒有它的前景。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這個洞通以後就得靠收費,靠收費來還投入 來實現經濟效益。

    記者:而且這麼大的工程國家政策到底是怎麼回事,允不允許,需要在什麼條件下進行,當時打聽過嗎?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當時他們第一個給我提供了山西省81號令。

    解説:兩峪隧道投資人王發林所指的,是山西省81號令,就是這份“山西省社會籌資修建公路暫行辦法”,其中第二條規定:各級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組織、團體和公民自籌資金修建公路,均適用本辦法。依據該辦法第五條第三款的規定:在幹線公路上新建長度超過500米的公路隧道,建成後可以收取通行費。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所以有山西省81號令,他們給我 我才敢在這裡投資。

    記者:可是那81號令是山西省的,不是河北省的。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當時我也想過這個事,整個洞三分之二是山西的,這個太行山以流水為界,三分之一是河北的。

    記者:實在不行你就去那邊。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對。

    解説:也許是因為這些求助的目光,也許是出於商業夢想,懷着複雜想法的王發林,決定回到河北的杏峪村投資兩峪隧道。

    開鑿了280米後便停滯了的工程,終於得以重新開始。然而,開鑿兩峪隧道只是民間的自發行為,並沒有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

    記者:所有你們這些行為都是一個民間的舉動,有沒有徵得當時縣裏面的同意 支持?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這個也是我最關心的地方,雖然這是我的老家,我14歲就參加工作走了,不在這兒了,我再回來經營叫異地經營,異地經營的情況下,我必須做到合法經營。

    解説:為了保障自己的投資利益,王發林與杏峪村和小東峪村,共同簽署了這份“晉冀隧洞聯營協議書”。協議的甲方是兩峪,乙方是隧道投資人王發林。協議的首要條款規定:甲方必須辦理好各級領導的批示手續,辦理好公路批准收費手續和工商營業執照,做到合法開發修建。協議還就利潤分成和外圍路的修建做出了規定。簽訂這份協議的時候,三方各得其所不存異議。然而,正是這份協議書中關於分成的條款,為日後的爭議埋下了禍根。

    解説:1997年4月,也就是在兩峪隧道開鑿一年半後,被內邱縣譽為“德政工程”的“內昔公路線”內邱段按計劃開工,起點是內邱縣白鹿角,終點是和山西昔陽交界的鶴度嶺隧道,工程全長17公里,造價3600余萬元。然而,這條線路並未選擇從兩峪隧道進入山西昔陽縣。

    為了“內昔路”能夠順利施工,杏峪村所在的河北內邱縣侯家莊鄉黨委和政府出臺《關於搞好內昔公路施工的有關規定》,全鄉18-60歲的男勞力,18-50的女勞力都有修路任務。不參加修路的,不予安排生育指標、不予審批宅基地、不予供水供電。

    內昔線開工兩個月後,河北省內邱縣和山西省昔陽縣簽定了《關於修建內昔公路的協議》。

    解説:這邊經過立項並且資金充裕的“內昔線”工程進展順利。而王發林的隧道掘進工程卻陷入了窘境。合同規定王發林只出材料費,所以他估計自己的一百多萬是可以打通隧道的。但出乎預料的是,王發林不僅陷入到資金困境當中,而且越陷越深。

    記者:是什麼原因讓你越陷越深,最後全都投入到這個隧洞上來?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當時他給我簽的合同我只負責材料費,我光供應材料費的情況下,我蠻有把握可以把它打通,其結果不是這樣,包括出納的,包括施工的,這一切錢都是我的。

    記者:最後怎麼都讓你出呢?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最後是他們看出我是沒來管理就形成這樣了,最後都成我的了,別人都不管了 誰也不管這個了,我材料已經投入進來了,我已經陷入這個深井了,我哭不得 笑不得。

    解説:然而,對於王發林的窘境和資金投入狀況,當時的杏峪村村支書李馬群卻有着另外一種説法。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在打洞期間,他來以後沒有錢,他説他有錢投資,一開始啟動有點錢,沒錢不能啟動,到後來他就沒有錢了,他説他有一百多萬,真要有一百多萬,一年就打通了。

    記者:沒有錢也很簡單,你們也很容易發現,既然他沒有錢,不跟他合作就完了。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為了打洞。

    解説:王發林到底有沒有錢,投沒投入,雙方各執一詞,但為了隧道能夠繼續掘進,王發林和李馬群又擱下了對彼此的不滿,形成了一種難以言説的複雜關係。然而,資金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越陷越深的王發林,必須尋求新的資金來源。他把希望寄託在立項上。

    記者:縣裏面還有這樣的説法,你這個洞從一開始在政策上就先天不良,都沒有國家正式立項批文,所以現在再來重新往回找已經不太可能了。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立項,縣裏不批,被縣委書記大罵了一場,如果(在)縣裏不批的情況下你説這個項目去哪立 找誰立?政府領導也不支持了。

    解説:立項不成,但工程還得繼續。為了籌措資金,王發林想盡了辦法。

    記者:你的錢哪兒來呢?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在生意場合上,比如説咱倆做過生意互相都信任/

    記者:但是借了錢得還啊,你拿什麼還呢?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要按照這樣想太簡單了,計劃一年 二年 把洞打通了,合同上寫的計劃一年把洞打通,那就是我借你的錢,我洞一通實現良好的效益 立即把錢還了你。

    記者:錢是這麼借來的?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是這樣。

    記者:但是你一年沒有打通,兩年沒有打通,人家還信你嗎?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不信了。

    記者:那你豈不成了一個騙子了?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開始沒想當騙子。

    解説:由於外債不能按期償還,王發林借錢越來越困難。工程因此經常處於停滯狀態。無奈之下,王發林只好讓家裏人也一起上了工地。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沒辦法 只能進不能退,最後沒人了,其他別的施工隊往前幹 錢也供不上,不幹了 停工了,一(旦)錢不到位 給你停了,為啥自己幹 沒辦法,就是有錢沒錢你得幹。

    解説:沒有立項,沒有當地政府的資金支持,從王從亮到王發林,農民自發開鑿1250米隧道的艱辛,引起了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在報道中,投資人王發林被描繪成現代愚公,對此,杏峪村村支書李馬群不以為然。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到底形容老愚公是誰?老百姓都是氣這個,合同上都是我們杏峪的,最後報上登 人家是老愚公,現在村幹部啥也不是啥,狗屁不是。

    解説:媒體的報道之後,河北省交通廳、邢臺市相關部門,都陸續有人到兩峪工地慰問。此時內邱縣的態度也有了一些變化,縣裏主要領導還親自到施工現場看望。

    解説:劉吉水 內邱縣主管農業副縣長。

    劉吉水(河北省內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委王義章書記 我 縣長都去過,到王發林家吃飯,春節到隧道工地慰問去,王發林領着我們一塊坐車過去的。

    解説:經過一年半的建設,1998年11月,沒有經過兩峪隧道的內昔公路線河北內邱段竣工,而山西省昔陽路段卻沒有任何動靜,內昔公路線成為一條斷頭路。但是,早在一年前,河北省內邱縣與山西省昔陽縣就共同建設內昔公路簽有協議,為何昔陽縣沒有履行?為此,記者專程到山西省昔陽縣交通局了解情況,但局長劉文月在外出差,我們隨後對他進行了電話採訪。

    記者:喂 你好,是昔陽交通局的劉文月局長嗎?

    劉文月(昔陽交通局局長):哦。

    記者:你好。我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的記者,姓楊 叫楊春,我們是想跟您了解一下兩縣的一個協議,上頭(寫的)是昔陽也同意,然後內邱也同意通這個內昔路。

    劉文月(昔陽交通局局長):不是 不是昔陽也同意,當時1996年 1997年的時候,我們縣領導和他們縣領導互相來往過,他們意思説我們要往這邊修路了,希望你們縣裏也配合,把這個線打通,這時候他們縣裏邊指的就是內昔線,但是現在來講這條路投資太大,往那裏修13公里大概算了算投資,下來要四千萬左右,我們現在沒有錢,所以那條路建設以後,我們沒有着手動工 也動不了工。

    解説:耐人尋味的是,山西省昔陽縣沒有履行內昔公路線建設的協議,而是尋求資金,準備鋪設道路與兩峪隧道連接,進而實現山西與河北的對接。1999年,山西省昔陽縣人民政府向晉中行署呈送報告,請求對兩峪隧道給與資助。報告強調,兩峪隧道是修建出省路的最佳選擇。2001年10月,晉中行署請示山西省政府,希望為通向兩峪隧道的公路解決配套資金。其實,晉中行署的請示,是有緣由的。因為就在同年6月26日,兩峪隧道貫通了。

    解説:而對於打通隧道的王發林來説,從這一天起,他的投資可以得到回報了。

    記者:那一天肯定在工地上所有的人,你們一家人都是最高興的。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是 我家老爺都八十多了,今年都九十了吧,拄着柺棍,都來這洞裏來看了。最高興的(是)各級領導來了,特別是主抓邢臺三講三個代表的郭陽城,給了高度評價,再一個洞通了,大小車輛 紅旗招展,我就高興這麼一天。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高興,還是高興,隧道通了怎麼不高興?

    解説:然而,歡慶的氣氛並沒有持續太久。2001年6月30日,就在兩峪隧道通車後的第四天,路卻被人為地阻斷了。

    解説:隧道修好,路卻堵了,而堵路的人正是開鑿兩峪隧道的村民。那麼村民為什麼要阻斷這條他們原本寄予厚望的致富路呢?

    記者:做一件事雖然途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但是一旦這個事成了以後往往很多事情就解決了,但是為什麼在你們村裏這個隧道通了以後反而矛盾就更激化了?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這個原因就關係到欠工人工資不給,當時群眾也都是盼著路通,你欠我錢我也不吭(聲),你沒有錢 是不是,欠誰幹工程的工錢也不吭(聲),為啥不吭(聲)呢,我賠錢為這個路也給你幹,但是説 一到收費了,你這個錢應該還給人家,人家是血汗錢。

    記者:你們是特意找過來的?

    村民:對。

    記者:為什麼事呢?

    村民:就是開始挖隧洞的時候欠的我們這夥人幹活的錢沒處要了。

    記者:誰欠你們的錢?

    村民:誰欠的錢?那就是誰收費誰欠錢。

    記者:王發林欠的?我也跟王發林聊過了,他的意思是説他欠了太多的錢,他也欠別人的錢,也欠你們的錢,現在好不容易隧道修通了,等費用收上來以後再分給大家。

    村民:沒個夠,他收費沒個夠。

    解説:村民之所以認為王發林收錢沒個夠,這還得從他與村裏簽定的協議説起。協議規定:在通車後一年內將乙方投入的本、息、利全部歸清。允許乙方收費兩年,收費80%歸乙方。乙方收費兩年中止後,甲乙三方再按股分成。然而對於各自所佔的股份數額,卻沒有誰能夠講清楚。

    記者:比如李馬群説憑什麼你佔大股東?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這個股東那就是誰投入大誰是大股東。

    記者:這就説到最關鍵的一點,李馬群就説他認為你沒有投多少錢進去,你不應該是大股東。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你説我沒投錢,我沒辦法答覆他,這洞是,取一塊石頭不使(用)炸藥崩不下來,石頭不往外運出不來,那是錢弄通的,杏峪村沒有出義務工,小東峪村也沒有出義務工。

    記者:然後接下來關鍵的一點就是他認為賬目不清,他不知道你花了多少錢?你一張嘴説我花了這麼多錢,他就認啊 別人也不能認,我覺得他説的有道理。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按合同簽訂來説,你甲方(運)出渣(土),我供應材料費,最後你這個洞全部託付給我了,這幾年我投入了錢,沒人再問我了。

    解説:王發林並未正面回答自己的投入,但隨後他出示了全部賬本,表示他在等待合適的機會公開它們。

    記者:誰的股份大?他是大股東還是你們是大股東?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我們是甲方。

    記者:甲方和乙方並不代表哪個是大股東。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要實事求是 要好好算算賬,我們村股份大 他沒投個錢。

    記者:肯定是你們大 你覺得?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我覺得我們大,但這不是事實 都是估計的。

    記者:要算賬。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一米兩千塊錢 這是死賬,群眾誰幹了 誰在那兒幹,有印 這個能清楚,就是縣裏該管的它不管。

    解説:協議的甲乙各方,都説不清自己的股份究竟是多少,長期以來爭執不下。李馬群沒完成協議中規定的外圍路,王發林堅持不肯算賬。於是,這一邊收費,那一邊就斷路。就這樣,在原本對隧道滿懷希望的杏峪村,人們卻不得不生活在是非紛爭和矛盾衝突之中。直到2005年7月18日,一場血案震驚了杏峪村。

    解説:7月18日,50多名統一身穿迷彩服、手持兇器的歹徒,從內邱縣城分乘七輛麵包車,來到了兩峪隧道,趕走王發林手下的工作人員,強行佔領收費站。

    解説:7月21日,數名歹徒衝進王發林在杏峪村的辦公室,砍傷了包括王發林兩個兒子在內的5名工作人員。經法醫鑒定,一人為輕微傷,其餘四人均為輕傷。

    記者:跟你有關係嗎?

    李馬群(河北省內邱縣杏峪村村支書):王發林告公安局説我,我説你公安局隨便調查,如果有我一次關係,我又是支書,該開除黨籍開除黨籍,這事跟我一點關係沒有,因為我村沒有賣股權,小東峪村賣了。

    解説:由於隧道遲遲不能給山西省小東峪村帶來收益,村子便把自己的股份轉賣給了內邱縣一個名叫申永輝的人。

    李如明(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杏峪村上來叫我們杏峪村的幹部,就是(李)馬群他們,我們請了一個投資戶。

    記者:是(李)馬群找的你,你們商量的?

    李如明(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對,俺都不認識河北的申永輝,誰是誰 我都不熟。

    記者:但是現在看來申永輝是一個黑社會。

    李如明(山西省昔陽縣小東峪村村支書):咱都不知道他是黑社會。

    解説:在內邱縣公安局2006年6月1日出具的案件情況説明中,主犯申永輝已被依法逮捕,而其他在逃嫌疑人正在全力緝捕之中。

    解説:矛盾,衝突,直至血案,背後的原因其實只有兩個字:利益。利益對於王發林來説,還有另外的含義。他堅持認為,只要兩峪隧道能夠立項並與幹線公路連接,那麼,十公里以外的內昔路就將成為一條“廢路”。

    記者:你怎麼這麼肯定呢?你的路這麼好?

    王發林(兩峪隧道投資人):兩條路必須(肯定是)有利有弊,有遠有近,我這(路)最近 坡度最小,所以説耗油 各方面損耗最低,司機最敏感的是,他不捨近求遠。

    記者:你們是山西的車?

    司機:我們是山西的車。

    記者:從這個路程遠近上來説,這個南線(內昔線)和這條路(兩峪線)哪條路時間更長一點?

    司機:那邊(內昔線)時間長。

    記者:像你這種大車得走多長時間?

    司機:走那邊要六個小時。

    記者:那走這條線呢?

    司機:三個小時下去了。

    記者:為什麼捨近求遠呢?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從現在情況來看,決策方面各方面都沒有什麼問題。

    解説:吳礦山副局長的説法讓我們産生疑問。據調查,在內邱境內,兩峪線沿途分佈有村莊11個,而南線,也就是內昔線只途經4個村莊,而且距離公路較遠。

    解説:進入昔陽縣境內後,內昔縣只是一條天然溝壑,周邊沒有村莊,人煙稀少。

    記者:為什麼當我們走了一趟內昔路之後就發現山西那邊根本就沒有,跟這邊(內昔路)對接?

    吳礦山(河北省內邱縣交通局副局長):那是他們那邊沒批下來。

    記者:從你們的角度來講,從河北到山西的話或者説 從山西到河北,你們更願意選擇哪條路?

    李增錄(昔陽縣皋落鎮副鎮長):從實際説 就是這條路,就是小東峪這條路,主要是平 又近,走那邊沒有村莊,山西方面沒有村莊。

    解説:9年前,被河北省內邱縣譽為“德政工程”的內昔線公路,卻因過往司機不願走,山西昔陽方面不願與之對接,如今成了一條斷頭的廢路。而兩峪隧道至今也未能獲得立項。

    記者:“杏峪窮山窩,出門就爬坡,天上不下雨,家裏就掀鍋”,正因為如此,三代人用了十一年的時間鑿了這條幸福路,但是,遂洞至今仍然荒廢在這裡,小東峪村、杏峪村兩村的村民仍然在守着金飯碗過着窮日子,問題什麼時候能夠解決?群山無語,似乎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責編:劉棣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