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天路”唱響英雄讚歌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30日 17:02 來源:經濟日報
專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

參與鋪軌的工人在歡慶青藏鐵路鋪軌至拉薩火車站(2005年10月12日攝)。

    青藏鐵路從西寧至拉薩全長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 新華社發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鐵路格拉段沿線採訪,每天都有不少新的收穫。其中有驚奇,更多的是感動。李金城、張魯新、況成明、余紹水……一個個響亮的名字,為有“天路”之稱的青藏鐵路唱響了一曲曲英雄的讚歌。

    2001年夏天,一個30多歲的青年乘坐列車來到了格爾木,並從這裡奔向了青藏高原遼闊的無人區,毅然決然地投入到中國鐵路史上一場艱難的戰鬥中。他,就是中鐵十二局集團青藏鐵路工程指揮部指揮長余紹水。

    在青藏鐵路工程中,中鐵十二局擔負著第6和第11標段的建設任務,條件極為艱苦。余紹水和他的隊伍剛一來到這裡就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

    然而,鐵路施工技術人員出身的余紹水卻義無反顧。他清楚地知道,這裡的地質問題是世界頂尖級的難題。要打贏這場“戰役”,不僅要依靠科技、智慧,更要依靠勇氣與決心。

    一到高原,他就到相關單位借閱資料,足足寫下了十幾萬字的學習筆記。

    為了確保工程的進度和質量,余紹水和他的同事一上青藏線就沒有回過家。哪個工地施工吃緊,余紹水就乾脆住在哪個施工隊裏。在巴拉大才曲特大橋工地,他曾經在帳篷裏一住就是一個多月,每天都上工地抓進度、查質量、攻難關。

    高原凍土的土質和地形是隨著溫度升降而變化的,如果破壞了熱平衡,夏天軟塌塌的,冬季卻堅如磐石。中鐵十二局負責的20多公里的橋和30多公里的路基,經過的都是這樣的地段。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每年只有半年的施工期。眼看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余紹水心急如焚。為了創造精品工程,余紹水決定把樁基施工儘量選在寒冷季節。萬不得已需要夏季施工時,也儘量選在晚上進行,確保地下水處於凍結狀態,保證鑽孔和灌注的質量。

    和余紹水的“兵”們聊天,他們都説,“衝鋒在前”是余指揮長的一大特點。在建設初期,由於青藏高原的特殊地質,樁基偏孔、塌孔的問題陸續出現。為了搞清原因,余紹水幾經探索,終於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在青藏高原施工有三大難題: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如何既保證施工順利進行,又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就成了余紹水必須解決的又一個問題。中鐵十二局所承擔的路段恰好經過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每到夏季藏羚羊都會成群結隊地通過路基,前往水草豐美的湖邊産仔。怎麼才能不影響藏羚羊遷徙産仔?

    為了尋找合適的地方把藏羚羊領過去,余紹水帶著幾個人,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生生走了20公里。余紹水回憶説,由於著急和高原反應引起的暫時性失明,他的眼睛一模糊就什麼也看不見了,經過六七個小時後視力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眼看“為藏羚羊領路”的計劃行不通,余紹水幾經思量,第二天便下令停工七天,為藏羚羊讓路。

    如今,青藏鐵路在五道梁至楚瑪爾河一帶的野生動物通道早已投入使用,每到夏季大批藏羚羊從橋孔下穿過,繼續保持著它們千年不變的遷徙路線。

    “橋如虹”、“路如龍”,這是今天的青藏鐵路最真實的寫照。這些高原築路人用他們英雄的人格、英雄的雙手成就了青藏鐵路震驚世界的壯舉,用鋼鐵巨龍迎接7月1日的盛典。 記者 韓 敘 蘇 民

責編:朱春鳳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