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成都:“城鄉一體”建設新農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8日 10:40 來源:新華網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新華網成都6月18日電(記者楊三軍、董峻)成都市屬於典型的“大城市帶大郊區”地區。2003年以來,成都市按照城鄉統籌、一體發展的思路,以“三個集中”──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主要模式,積極探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走出了一條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路。

    記者近日在成都市採訪新農村建設時,親眼目睹了農民生産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和他們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在此擷取三個“鏡頭”,以期能窺豹一斑。

    鏡頭一:錦江區三聖鄉“五朵金花”爭奇鬥艷

    三聖鄉地處成都近郊,當地政府以市場化運作方式,依託各村優美且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打造出花香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觀光旅遊,探索出一條不徵地、不拆遷、不失業、不失利、不失權和加大財政扶持的“五不一扶持”新農村建設路子。在這裡,農民不用進城就可以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為令人羨慕的“新市民”。

    鮮花叢中,條條水泥路連著一棟棟白墻青瓦的二層小樓。走進一個“農家樂”裏,主人胡克勇一邊招呼著客人,一邊與記者擺起了“龍門陣”:“種花在我們鄉有歷史了,但過去規模小、效益差。這幾年政府引進龍頭企業搞規模化種植,我家的3.5畝地全租給公司了,每畝年租金1500元。全家人搞‘農家樂’,一年有兩三萬元的收入。”

    “城裏人有的我們這裡都有。村民都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0歲以上的人都有社保,將來一樣領養老金……”説這些話時,胡克勇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鏡頭二:蒲江縣復興鄉“土地整理”脫胎換骨

    蒲江是成都市邊遠郊農業縣之一。然而,記者日前在這個縣復興鄉彭河社區看到的是一幅舊農村“脫胎換骨”的嶄新景象。這裡居住著130多戶村民,一橫四縱的水泥路連著的是一排排川西民居式的二層小樓,附近山岡下是一排集中養豬場,下面的沼氣池直接與農戶家的沼氣灶相連。社區裏既有衛生醫療站、村活動室,也有小超市和露天健身廣場……

    復興鄉黨委書記陳代康告訴記者,這種變化得益於2004年開展的土地整理工作。全鄉在2萬餘畝的區域內進行了土地整理,改造坡地、荒地,歸併零碎地塊,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復耕宅基地,最後新增耕地3800畝。政府從土地整理所獲資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來建設集中居住區的水、電、氣、路、綠化等基礎設施,並對遷入集中區建房的農民進行補貼。利用集中整理的土地,政府引進了一家新西蘭業主成片開發獼猴桃産業,農民不僅有租金收入,還可以在龍頭企業裏打工,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1100多元。

    鏡頭三:邛崍市羊安鎮“湯營模式”思路新穎

    羊安鎮湯營村原本是川西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村莊。然而,去年10月,這個村的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了湯營三聯農業公司,整合土地資源,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他們的做法被稱為“湯營模式”。

    湯營村黨支部書記、公司理事會理事長胡桂全説,村裏人多地少,農民如果像過去那樣單家獨戶種糧食,很難致富。我們成立公司,就是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更好地集約利用土地,使土地産生更大的效益。目前,公司種植的各種名優菌類及“早春紅玉”西瓜等,上市後效益很好。

    62歲的村民陳方安正在公司的水果黃瓜地裏鋤草,“現在比過去‘安逸’多了,農民能掙三份錢。”老漢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起了細賬,“入股一畝土地,每年有保底租金450公斤黃谷,價值600元;在公司土地上打工一天可掙20元,每月有四五百元;到年底,公司要拿出一半的利潤給股東分紅。加起來,比自家種地強多了。”

責編:張蘭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