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建設新農村:改水,激活紅土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5日 07:49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人民日報消息:走進廣東徐聞農村,翠綠的香蕉樹、嫩綠的甘蔗苗、碧綠的菠蘿海……處處綠浪滾滾,一派生機盎然。誰能想到,今年這裡又是20年一遇的大旱,是什麼讓這片十年九旱的紅土地煥發生機?

  ●改水治旱:村裏沒閒田,農民沒農閒

  5月21日,南山鎮靈山宮村李啟訓一大早就來到自家香蕉園裏,閥門一開,清水從一個個噴頭噴出來,讓一株株香蕉喝了個飽。老李得意地説:“再過1個月就上市了,瞧這長勢,今年少説也能弄5萬元。”

  同樣是這6畝地,以前老李沒少花力氣,卻弄不來錢。李啟訓説:“缺水啊!咱這兒的紅土地,只要有水,啥都能長。可想打眼井、拉電線、買變壓器就要8萬多元,咱掏不起。沒辦法,只能種耐旱的番薯,一畝頂多收入400元。”

  和老李一樣,許多徐聞農民都為水所困。不少村裏的地還因此撂了荒。

  “農業綜合開發就是要解決農民想辦、又辦不了的事情。”徐聞縣農業局局長何輝説,上世紀90年代後期,雷州半島開始實施改水治旱工程,2002年靈山宮村被列入綜合開發項目區,政府幫一點,村裏籌一點,村民出一點,不到一年時間,全村700畝農田裏打出了300眼深水井,解決了“卡脖子旱”。

  “改水好比第二次土改,我一畝地變成了三畝地。”村民陳成悅説,過去一年只能種一季番薯,現在能種兩季水稻,冬天還能再“偷”一季,種反季節蔬菜。三季算下來,一畝能增收5000元。

  改水治旱不僅改善了生産條件,也轉變了農民的觀念,把種地當成了生意來經營。現在村裏土地金貴了,畝産從1000元增加到了2500多元,租金從50元漲到400元。靈山宮村老支書李大謀説:“過去4個月種田,8個月農閒。現在村村沒閒田,農民沒農閒。”

  不只是靈山宮村,肥沃的紅土地一旦有了水的滋潤,就催生出驚人的生産力:去年徐聞農民人均收入4734元,比改水前的1997年增長了86%,徐聞農民從湛江的“首窮”變成了“首富”。

  ●科技推廣:澆地變成澆作物

  乾旱問題解決了,如何讓紅土地發揮出最大效益?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每年都拿出4%的資金用於科技推廣,讓良種良法進入千家萬戶。

  每個週一晚8點,李啟訓都要拿個小本到村文化室去聽課。他説:“以前種田靠經驗,現在澆水、施肥、打藥樣樣都有講究,搞懂了就是效益,搞不懂要吃虧。”這些天老李琢磨上了膜下滴灌技術。

  李啟訓來到香蕉大戶邢福民的基地指給記者看,這就是膜下滴灌技術:一條條白色的薄膜覆蓋在地上,一根根塑料水管分佈田間,水和肥料順著水管流到香蕉根部,按需澆給每株香蕉。

  “以前是澆地,現在是澆作物。”邢福民給記者一項項算起了賬:原來用噴灌1個月要澆4次水,現在能省一半,1畝地水費省180元;現在施肥像給植物“打吊針”,肥溶解到水裏流到作物根部,利用率能達到90%,一畝地節省肥料費900元。不僅節肥、節水,還能使香蕉增産20%。他種的2000多畝香蕉,細算起來可是筆不小的增收賬。

  一手抓示範,一手抓培訓。3年多來,項目區共培訓農民6000多人次,引進優良品種23個,推廣良種種植面積1.2萬畝。良種良法的推廣,帶動了高效農業的發展。如今,全縣的農業節水示範區的輻射面積達到了7萬多畝,項目區內農産品商品化率達90%以上,優質品率達85%。

   ●科學開發:不撒胡椒面,把錢花在刀刃上

  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離不開政府引導和扶持。徐聞綜合開發的做法是科學規劃,規模開發,不撒胡椒面,宜果則果,宜菜則菜。

  前山、下橋、城北等鄉鎮水源較充足,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香蕉、花卉基地;曲界鎮等東部地區水源相對比較缺乏,就以耐旱作物菠蘿為主。按照“一村一大塊,一戶一小塊”的原則,連片種植,易耕易種易管,發揮規模效應。

  規模開發,讓前山鎮外墩村陳文柱嘗到了甜頭,他説:“以前種菜不成氣候,有市無價。現在周邊上萬畝菜地連成一片,一到收穫季節,各地的客商都往這裡來,市場、行情都有保障了。去年他家的4畝地全種了泡椒,1斤賣到了1.8元。”

  民主開發,尊重農民意願,讓農民得到實惠。靈山宮村香蕉園項目區原先設計的是大方格田,每250畝一條機耕路,村民們覺得路修少了,香蕉搬運距離遠,碰傷幾率大,很容易影響質量,希望能改成小方格田,每100畝修條路。建議被採納後,香蕉優質率大大提高,每斤比原來貴了0.2元錢。

  政府、農民、社會各界勁往一處使,山水田林路一起發揮作用,沉寂的紅土地顯出了活力:近3年來,全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土地調整率達70%以上,增加機耕面積1.2萬畝。在項目區帶動下,如今徐聞建起了25萬畝優質菠蘿、22萬畝反季節香蕉、30萬畝外銷蔬菜等高效農産品基地。徐聞農業正向現代農業邁進。

  記者感言:當前農業、農村薄弱環節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很多,建設新農村應從何著力?徐聞的做法是解決靠農民力量辦不了,但又是最迫切、最直接、最實際的問題。通過實施改水治旱、農業綜合開發,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解決了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徐聞抓住了制約農村生産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了關鍵環節。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生産率,結構調整才有更加廣闊的空間,農業內部的文章才能真正做足做好。(趙永平)

責編:劉彥妤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