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建設新農村:煙臺探索有效反哺“三農”新思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3日 07:26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人民日報消息:膠東半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地處膠東的煙臺市雖然富庶,但全市6000多個村中仍有38%的村莊集體經濟薄弱,公益事業滯後。近年來,煙臺市形成了“3+1”共建新農村的新機制,即廣泛動員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和小康村分別與一個窮村、弱村聯手共建新農村,出思路,幫項目,籌集資金、增加投入,被幫扶村生産生活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

   陡崖後村

  倒數第一變中游

  5月下旬是櫻桃成熟的季節,萊陽市陡崖後村的山坡上、田埂間、道路旁都栽滿了櫻桃樹。

  “以前這櫻桃在外面賣一塊多錢,咱村只能賣六七毛錢,最便宜的時候3毛錢一斤都沒人願意進來收,難哪。”刁樹功今年70歲,家裏栽有三四十棵小櫻桃樹,提起過去他連連搖頭。

  困住陡崖後村人的是五龍河。以前出村只能繞著河岸走,每到汛期,河水上漲漫過河堤,村裏人出不去,外面人進不來。遇到乾旱,河水又無法引到山上澆地,村民只能望河興嘆。

  2003年,煙臺市公安局與陡崖後村結成了幫扶對子。通過多方協調,他們幫助該村籌資200多萬元,修建了一條長3公里、寬4米的水泥進村路,還建起揚水站和蓄水池,徹底解決了該村“行路難”和“灌溉難”的問題;同時幫助村裏調整産業結構,在500畝山地上種植了大櫻桃、板栗等幹雜果;為全村280戶免費安裝了有線電視;每年帶領村幹部走出去參加果蔬展會,開闊視野……

  如今的陡崖後村,從鎮裏倒數第一的貧困村變為中游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不足2000元增長到2005年的5000多元。

  現在,刁樹功的櫻桃摘下後就有人來收,價格也漲了上去。以前到鎮上趕個集就得走兩個鐘頭;現在通了公共汽車,兩個小時就能辦完事、打個來回。

  磕高村

  農民當上基地工人

  蓬萊市磕高村農民高善功以前在縣城打工,自從幾年前把土地租給煙台中糧葡萄釀酒有限公司種植葡萄後,就在家和妻子一起管理14畝葡萄園。

  “不用出遠門還不少掙錢,這多好啊。”高善功説以前薄地種點莊稼每畝只有六七百元的收入,租給中糧種葡萄後,一年下來每畝地能收入一千二三百元。“水、肥、藥等都是公司提供,我們只需按要求幹活就行,跟上班一樣。”

  磕高村地處丘陵,薄地居多,年景不好的時候,農民甚至連成本也收不回來。而這樣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恰恰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煙台中糧葡萄釀酒公司從1999年開始在磕高村及周邊建起萬畝生産基地,聘用農民做“基地工人”,由公司統一提供葡萄苗種、生産物資、統一培訓種植技術,並按照標準化要求進行生産管理。

   南山村

  一村富了不算富

  走在南山村的街道上,寬闊筆直的馬路,紅頂白墻的別墅,鱗次櫛比的工廠……老年公寓、高等院校、影劇院、體育場等一應俱全,讓人難以想象這裡以前小山村的模樣。

  敲開南山村怡志小區173號的院門,看到的是一棟17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女主人秦雪花熱情地迎了出來,她説,原來住在離這兒七八里地的西澗村,一家四口人守著兩畝薄地過日子,三間土坯房一到下雨就漏。

  就在西澗村人在山裏苦熬時,南山村的前身──東江鎮前宋村在原第三生産小隊隊長宋作文的帶領下,以5000塊錢起家,興建了毛紡廠、鋁型材廠、木業廠等企業。到1994年,前宋村的固定資産已達6億多元,家家住上了配套設施齊全的別墅樓,過上了小康生活。

  富起來的南山村沒有忘記與自己“屋連脊、地連邊”的周邊村落,先後拿出幾百萬元幫助他們興辦公益事業。但輸血不如造血,從1994年到2000年,他們相繼為馬家、後隋、西澗、杜家等11個經濟欠發達村還了債務統一建了新住宅,把勞動力全部安排到南山村的各個企業中就業,人均年純收入由以前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12700元村民在上學、養老、福利等方面也有了保障。

  “如果只有南山一個村子富裕,周邊村落仍過窮日子,從長遠看不利於南山的發展;而且企業規模的擴大也需要新的發展空間。”南山村黨委書記宋建波如是説。

  背景

  煙臺市目前參與聯手共建新農村活動的機關事業單位1200家、各類工商企業500家、小康村200個,全市2000多個村被結為聯手共建對子。2003年至今,煙臺市黨政機關部門共投入幫扶資金8.3億元,其中包村單位自籌、協調無償資金1.4億元。2005年這些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55元,比三年前增長58%。

責編:劉彥妤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