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清晨六點,八月的楊柳村在濃霧的籠罩下甦醒,潺潺溪流夾雜著泥土的氣息,唐燕敏已經走在了去另外一座山的同村人家上門問診的路上。
上門給慢性病患者測量血壓、血糖,跟進結核病患者服藥情況……這些工作唐燕敏要儘量趕早,因為八點半她還要回到衛生室上班。“到衛生室的路是下坡路,會快很多。”上坡到村民家裏,下坡到衛生室,唐燕敏每天都用腳步丈量著一座座山間的距離。
24年來,山間的距離沒有變化,但是紮根大山的她與村民越來越近了。
唐燕敏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楊柳村的一名村醫。1992年,她嫁到楊柳村。對於20歲的她來説,這裡的一切都是新的。她發現,楊柳村全村14個小組,共1200 余位村民,卻沒有一位村醫。村民們看病只能去縣城,家人需要背著患者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幾個小時才能看上病。
在一次遇到同村人背著發燒的孩子去縣城看病時,唐燕敏看到了他們的焦急與無奈。她決心改變這種境況——去學醫,當醫生。
當時,她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下定決心後,她報考了貴州黔東南州衛校,學習了一年的農村一般常見病的治療。畢業後,唐燕敏認為自己的醫學知識仍然不夠,又繼續接受了三年的函授教育。
學成後,唐燕敏騰出家裏的一間房,一半作診療室,一半作藥房,還請木匠做了藥櫃,買來常用藥和一些基本的醫療器械,開始為村民看病。
楊柳村從此結束了沒有醫生的歷史。而她扛起的這個擔子,再也沒有放下過。
行醫二十餘年,她經常自掏腰包為村民看病,並且從不記錄欠賬的村民,也從不催村民補上。“不僅僅是我,大部分的村醫都是這樣的情況,當時沒有農合報銷,老百姓也很辛苦。”
唐燕敏説,其實當時每個月村醫補助也很少,收入比當地一些村民還要低。從1996年到現在,她作為村醫的工資從25元到1000多元,“或許不做村醫,收入會比現在高一些”。
看著村裏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唐燕敏想過另外一種活法。“但是當你看他們生病那麼痛苦,經過你的治療恢復了,這就是心裏面最高興的事情,即使沒有錢,也沒什麼。”
2015年,一場大雨襲來,唐燕敏的衛生室被沖毀了,她自費購置的數萬元藥品和醫療設備也全部被大水淹沒。
她的丈夫勸她:“現在什麼東西都沒了,還是別幹了。”
看著一片狼藉的衛生室,唐燕敏的心情也跌落到了谷底。而想到村裏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可能連背去城裏看病的人都沒有”,她選擇了重新再來。
家裏窘困到了極點,她不得已在鄰村的衛生室借了個房間,重新看起了病。兩年的時間,她每天步行一個小時去村子裏給村民看病,一天都沒有落下。村裏很多老人都把她當成了自己閨女,信任她、依賴她。
村裏老人的一聲聲“閨女”讓她感到,成為一名村醫是她最正確的選擇。
村民文錫羊偶爾去衛生室看病,也看看唐燕敏醫生。“太苦!”文錫羊感慨,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職業。
這些年,衛生室只有唐燕敏一個人,楊柳村也只有唐燕敏一位村醫。
2018年,傳化集團在楊柳村捐資建設“傳化· 安心衛生室”,唐燕敏搬進了新的衛生室。比起以前自己家簡單的醫療器械,現在的衛生室還添置了紫外線消毒燈、電子體溫計、中醫設備等,讓唐燕敏開心的是,可以治更多的病了,有些病,村民不用到縣城,在衛生室也能檢查了。
“自己醫學知識不夠,還需要繼續學習。”衛生室條件改善的同時,唐燕敏也在傳化集團組織的互聯網培訓課上積極學習,她説,“我想更好地守護村民。”(文/朱春燕 通訊員/施佳秀 校對/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