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去從軍,30年和數百種圖書“較真”

軍人風采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孫曉媛 通訊員 王迪 邵龍飛)2020年1月8日,第十三屆韜奮出版獎評選結果公佈,經過初評、復評和終評,軍事科學出版社總編輯張大禾光榮入選,成為獲獎者中唯一的軍隊出版人。韜奮出版獎是國內出版界最高的個人榮譽獎,每3年評選一次,每屆最多30人入選,是出版人心目中的“珠穆朗瑪峰”。

懷揣驕子之夢,將青春獻給國防

上世紀80年代末,張大禾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懷著從軍報國之夢,被特招進軍事科學出版社當編輯。入伍十余天,他被指派到老山前線當兵鍛鍊。

蹲貓耳洞、守主峰前沿陣地,張大禾在西南邊陲經受了嚴格的考驗。

部隊回撤後,他先後在步兵連、機槍連和炮兵連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同站崗、同訓練,身上的“兵味”也愈發濃郁。

工作中的張大禾(攝/邵龍飛)

工作中的張大禾(攝/邵龍飛)

在指導員缺編的情況下,作為連隊的代理副指導員,他承擔起了連隊的政治思想教育等連隊政治工作,還負責輔導報考軍校戰士的文化課。

“這段經歷使我受益匪淺。”戰場環境的嚴酷洗禮及基層部隊的艱苦磨煉,使他迅速適應了部隊生活,完成了由地方大學生向合格軍人的轉變。

這期間,由於表現突出,他被記三等功一次。

有了部隊實踐經歷,張大禾對軍事體能、技能、一線作戰部隊等有了新的認識。回到軍事科學院後,他發現,出版社負責出版的書目,絕大多數為抽象的軍事理論類,同部隊鮮活的軍事實踐又有些不同。

“要想給別人編輯書稿,自己得先成為行家裏手。”於是,他參加了軍事科學院舉辦的首期幹部軍事理論集訓班,系統學習了軍事理論基礎以及軍事科學研究方法,並代表出版社參訓人員撰寫了學習交流文章《軍事理論圖書的編輯工作初探》,對軍事理論圖書的編輯工作進行了概括和歸納,被收錄到集訓班結集出版的論文集中。

1998年,為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張大禾還報考了在職研究生,在不脫産的情況下,學習、工作兩不誤,並最終獲得軍事學碩士學位。

這些都為他從事軍事理論圖書編輯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篤定拼搏之志,踏實苦幹挑重擔

張大禾被分配到軍事科學院時,軍事科學出版社剛成立不久,人員少、家底薄、辦公條件非常簡陋。

作為當時社裏最年輕的編輯,他除了完成編輯書稿任務外,還承擔起了總編室的其他工作,事無巨細。

因為是“科班”出身,組織準備調他去其他崗位,在徵求個人意見時,卻被他婉拒了。“我覺得編輯工作更適合自己。”張大禾説。

在他看來,“北大”這塊金字招牌,給他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壓力,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作為責任編輯,他不僅對書稿精雕細琢,反復修改加工,仔細編輯核對,為書稿質量的提高貢獻了力量,而且承擔了大量組織協調排版、校對、印刷、裝訂與發行等出版流程的工作,高質量地完成了這些重點圖書的出版任務。

在實踐中,他總結了把好軍事圖書質量關的基本方法,精心編寫的《編輯工作參考》成為軍事科學出版社圖書編輯把關的參考依據。

張大禾參加第四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頒獎典禮

張大禾參加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

在30多年的編輯工作中,張大禾先後完成了近千部書稿的初審、復審和終審任務。其中,僅他擔任責任編輯、獨立完成的編輯工作量就有五六百種圖書、總計字數近億。

作為軍事科學出版社的業務骨幹,張大禾承擔了許多重要圖書,特別是以軍隊重點出版項目和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等為代表的國家和軍隊級重大出版工程的編輯出版工作,如《毛澤東軍事文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抗美援朝戰爭史》《世界軍事革命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張大禾也不例外。他的妻子姜沛曾任軍事科學出版社美編,是從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畢業與張大禾一道入伍的。兩人在工作上緊密配合,一人負責圖書文字編輯,一人負責裝幀設計,上百種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中都留下了他們兩人的名字,有些圖書還分別獲圖書獎和裝幀設計獎。

堅守工匠之心,打造眾多精品力作

“編輯是職業更是事業。”30多年間,張大禾打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品。

鴻篇巨制《中國軍事通史》,共20冊800余萬字,全面系統地記敘了自夏商周直至中華民國期間的軍事史要。這其中,張大禾獨自承擔了共9冊400萬字的編輯任務,佔叢書總量近一半。

查閱史料、核對史實、訂正引文和註釋、與作者反復溝通協商,糾正了書稿中存在的錯漏,張大禾精益求精的態度使書稿質量得到很大提高。

為了確保書稿文字質量,張大禾還專門請人民出版社曾參與《毛澤東選集》出版的老校對員校對書稿。

不是精品不出手。最終,這套圖書獲得了國家圖書獎。

眾所週知,編輯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他人作嫁衣”,但張大禾卻毫不懈怠,一直勤勤懇懇。

那年,原稿近200萬字的《晚清名將左宗棠全傳》的編輯工作交到了張大禾手中,每次改動,張大禾都與作者反復溝通。編輯一本好書,結交一個好友,一來二去,兩人成了忘年交。這本書後來被張大禾精簡到了130萬字左右,重新厘定了上下兩卷,作者稱他編輯的書稿“有了脫胎換骨的完善和提升”。

張大禾(中)在政府出版獎頒獎典禮上

張大禾(中)在政府出版獎頒獎典禮上

該書出版後榮獲第四屆中國傳記文學獎,是與《王蒙自傳》等並駕齊驅的五部獲獎長篇作品之一。

30多年來,張大禾參與策劃、組稿和責編的許多圖書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他因工作業績突出,獲得了不少榮譽——“全國優秀中青年編輯獎”“全國新聞出版行業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內的重要圖書獎項也被他拿了個“大滿貫”,僅第七屆解放軍圖書獎10本獲獎圖書中,就有3本是他責編的圖書,創造了該獎項的紀錄。多年的勤奮使他4次榮立三等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新的軍事科學出版社組建後,張大禾被任命為總編輯。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不僅要努力做好自身的編輯工作,更要帶領年輕的文職人員編輯隊伍按時保質地完成各項出版任務。

他感慨地説:“30多年的出版生涯,是軍隊特別是軍事科學院培養造就了我。不忘初心才能忠實守望好軍隊出版陣地,繼續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再立新功。”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