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勵:從戈壁灘到實驗室,在國防科技戰線“乘風破浪”

軍人風采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胡楊不懼沙暴肆虐、嚴寒酷暑,被稱為“沙漠英雄樹”。在戈壁與胡楊的邂逅,是張勵此生國防事業的開始。

穿上軍裝,投身國防建設,張勵在荒漠戈壁駐守15年;脫下軍裝,即將40歲時開啟倣真研究之路,憑著那股韌勁,她成為紮根航天第一線、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倣真技術領域領軍人物。

大漠胡楊禦邊關

1983年,大學畢業後的張勵來到身處戈壁的某試驗基地,成為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科技工作者。

“那是一個我從未見過的環境,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發個電報都要兩三天,寫信要十天半個月才能送到,感覺好像與世隔絕了。”在一望無際的荒漠戈壁上工作和生活,不僅考驗著張勵的耐力,同時也在磨礪她的意志力。

張勵回憶,入伍的第一天,是她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那一天,我確實不再普通,因為我感覺穿上這身衣服,就比普通人多了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當時她22歲,第一次見到了胡楊,也第一次見到只在書本上看過的“導彈”。專業的差異、靶場鑒定工作的專業性、缺少可借鑒的材料、工作條件的艱苦……一切都令初出茅廬的她深感壓力,甚至徹夜難眠。但僅是幾天后,她便捧起了人生第一本飛行器專業書籍《有翼導彈引論》,決心從零開始,啃下這個硬骨頭。

談到拼勁,張勵一直説,爸爸是對她影響最大的人。這個松花江畔長大的小女孩,6歲時就跟著爸爸學起了游泳。至今,她仍然記得當時的感受:“水流很急,迎著面衝來,根本就不能停歇,只能奮力地遊,直到遊到對岸。”

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勵一待就是15年。她説:“我覺得到了這麼艱苦的地方,如果混日子,都對不起這份艱苦。既然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認認真真做事,對得起自己,更對得起這身軍裝。”

第二個“戰鬥基地”

1998年,揮別軍營,張勵來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第八設計部。年近40歲的她,再次面臨一個全新的領域--戰術武器倣真驗證,該領域被稱為型號研製全過程必不可少的最關鍵技術。

張勵在筆記本上寫下了“慎思而後行”。倣真研究與張勵在部隊從事的試驗鑒定工作,在流程、標準等方面都不相同,她也因此遇到了很多困難。她花了幾天時間趕出來的第一份設計報告,問題重重,滿頁都是修改註解。受到打擊的同時,張勵也深深感受到新的崗位需要從頭開始。為了迎頭趕上,她白天待在實驗室,晚上加班加點學習國內外專業知識。

專業初創,張勵發現,倣真驗證似乎有一個不可打破的“規律”——型號産品試驗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故障,出現故障就要連續修上幾天,修完再進行試驗;下一次産品來試驗的時候,再故障,再返修……如此往復,工作被動、提心吊膽不説,每次還要遭型號方的“吐槽”。“周檢吧!”她下達了命令。不管有沒有任務,必須常規一週檢查一次。

簡單的“周檢”發揮了巨大的效能,型號方連連傳來好評,新技術也在不斷嘗試中取得了進展。2006年,張勵把眼光投到了更遠的地方——國內其他單位都達到什麼程度了?國外呢?通過對標,她一次次找方向……從入門到晉級,再到升級,張勵的倣真之旅最終濃縮在試驗室的系統中,成為行業的翹楚。

而此時,八部的倣真事業也真正由“小倣真”步入“大倣真”的整合之路:2007年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戰術導彈倣真中心成立,2008年倣真獨立建室,2009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戰術導彈倣真中心正式掛牌,近幾年,更在光學/電磁複合物理場倣真及複雜多系統聯合倣真等方向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八部倣真事業發展速度之快,為行業稱道。而這時的張勵,開始惦記的是心中的“根”。

“根”植心中的無限牽掛

張勵常常和年輕人聊起戈壁上的胡楊:“沒有一種植物,像胡楊一樣那麼持久地堅守在貧瘠和乾旱中。因為他們有著堅韌的根。倣真人,是型號發展的根。”

倣真專業涉及多個技術方向,科研任務又來自多個條線。在任務分配時,張勵結合個人特點,充分發揮團隊中每個人的特長。她積極探索“産學研”聯合培養模式,巧妙地把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相結合。

幾年間,張勵作為聯合導師,幫助團隊裏近十名青年到各大高校深造並取得博士學位。如今,年輕的倣真人正朝著更高的目標奮進——建設集倣真技術創新體系規劃、倣真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倣真自主可控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國家級科研創新基地。

在張勵的心中,永遠裝著的是戰術武器倣真中心的專業發展。“這也許就是一個退役軍人對國防建設的責任感,是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對航天事業的忠誠。”張勵説。(文/弟辰晨 視頻/楊兆荃 校對/姜成)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