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5月18日,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韋祖英將自己的苗繡産品裝進行李箱,再次將代表苗族文化的刺繡産品帶上全國兩會,這也是她的苗繡産品第三次在人民大會堂亮相。
韋祖英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傳統刺繡的傳承人,也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她6歲學藝,10歲時刺繡手藝在村落已經小有名氣。2011年,韋祖英和丈夫決定返鄉創業,創辦了民族刺繡加工廠,開發特色刺繡品,帶動苗寨婦女就業。短短幾年時間,就讓全村純收入比五年前翻了10倍。
2018年,韋祖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履職兩年以來,韋祖英每走一步,都像手中的針線般紮實。她利用農閒時節走村串寨聆聽鄉親的心聲,歸納總結了140條廣大幹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記錄的文字達1.6萬餘字。
韋祖英説,自己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責任也越來越大。而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是她一直關注的焦點。
從外出打工到返鄉創業
紅色的剪刀、精緻的繡片、轟轟作響的機械繡床、轉得飛快的線糰子……走進馬安村祖英刺繡有限公司民族刺繡生産扶貧車間,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簾。
韋祖英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從外出打工到自己創業,韋祖英帶領村民們走出了一條文化産業致富之路。
20歲那年,和村裏的姐妹們一道,韋祖英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她選擇了廣州一家繡花廠,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機器繡法。
在當地的繡花廠裏,現代化設備、自動化操作讓之前從事手工刺繡的韋祖英印象深刻。2011年,聽到家鄉出臺了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韋祖英帶著技術和一台二手電腦繡花機回到了苗寨。
多年外出務工的收入加上銀行貸款,韋祖英兩口子湊了20萬元在村子裏開起了刺繡加工廠。現代化的繡花機盤活了傳統刺繡工藝,韋祖英以合作社的形式帶動當地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成為繡娘,形成了馬安村精品刺繡一條街。
從江縣鬥裏鎮馬安村是貴州有名的苗族刺繡之鄉,村裏有個習俗,女子出嫁時一定要穿一件手工苗繡的新衣。“所以村子裏大多數女孩子都會刺繡。”韋祖英説,馬安村許多老人的家裏,都能找到一兩件幾十年前的嫁衣,這些衣服只有在重大節日時才會穿。
“一部分繡娘每天按時上下班,操控繡花機,領工資;另一部分手藝精湛的繡娘,可以在家完成手工剪紙繡,計件領酬。”韋祖英説,把機繡和手工繡相結合,既能保證批量化生産,又能把手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用苗繡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從偏僻山村的普通繡娘到返鄉創業帶動一方的致富&&人,在韋祖英的帶動下,馬安村組不僅建起“祖英民族刺繡專業合作社”,還形成了遠近聞名的“精品刺繡一條街”。原先合作社的34名成員,搖身一變,個個成了老闆。
“以前大家是給我打工,現在大家可以自己當老闆了,也能帶動其他婦女,我就不用操心了。”帶動村裏婦女致富,韋祖英的想法遠不止於此,她還想帶動更多的人。
從最開始帶領大家脫貧的“祖英民族刺繡專業合作社”,到如今開啟致富路的“祖英刺繡有限公司”,韋祖英並不滿足,她説:“脫貧是開始,還要努力致富。”
今年4月,在從江縣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祖英刺繡有限公司在美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裏建起扶貧車間。60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裏,韋祖英正帶領將近200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傳承刺繡技藝,繡出美好生活。
“年前,我去到從江的鄉鎮,幹部群眾都對怎麼保護民族刺繡很關心,我們的繡娘也一直跟我提這個問題。這次兩會我要把我們群眾的聲音帶到北京,這是我作為人大代表的職責。”韋祖英説,自己有責任帶動大家脫貧,也有責任將民族刺繡發展下去。
“加大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力度”
在韋祖英看來,民族文化不應只藏在大山深處,還可以推向更廣闊的地方。在她的帶領下,經過多年努力,馬安村最終實現了從“打工潮”向“創業潮”的大轉變。
“現在苗繡是從江馬安村的主要産業,你在刺繡一條街上看一看,都是繡花機的聲音,大家都在搶工時,都有訂單做。”韋祖英説,“相較于手工刺繡的耐心打磨,繡花機可以快速完成大批量訂單,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儘管用上了機械繡床,但傳統苗繡文化才是這些刺繡産品的靈魂。
2019年兩會期間,韋祖英提出“修通G242國道緩解出行難”“加大鼓勵農村婦女創業扶持力度”等建議。現在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她們家鄉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現在村寨都有消防水池,國道也修通了,為我們的繡品走出大山打開了一條致富路。”
“作為一個農村的婦女,我能當人大代表到北京去參加全國兩會,我特別高興。我有責任帶動我們村裏甚至縣裏的婦女們一起脫貧,把我們的刺繡推向全國、推向世界。”韋祖英説。
今年兩會,韋祖英建議國家加大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力度,將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編輯成書納入義務教育階段的鄉土教材,鼓勵資助更多年輕人參與學習培訓。(文/康彥龍 校對/姜成 資料來源: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