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孟平紅:科技興農 種下脫貧攻堅菜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謝博韜):“産業扶貧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産業來實現長期穩定就業、穩定增收。”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所長孟平紅對産業扶貧的重視正來自她這些年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實踐。

從“185”到“321”

蔬菜産業是貴州省脫貧攻堅重要産業之一,貴州各地對蔬菜種植的技術需求十分強烈。而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份,貴州耕地面積少,地形破碎,種植蔬菜的“先天條件”並不突出,機械難以施展拳腳不説,畝産值也非常有限。

在著名蔬菜專家李桂蓮的指導下,孟平紅帶領團隊以科技破局。孟平紅團隊結合市場需求和全國蔬菜上市淡旺季規律,採用間套作、復種、輪作等方式,讓貴州過去的蔬菜種植由一年一季變為一年兩季、三季甚至多季,增加了復種指數,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産量和産出,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在之前蔬菜産業的“185”(年畝産值1萬元、8000元、5000元)的基礎上,成功轉型升級為“321”(年畝産值3萬元、2萬元、1萬元)。

孟平紅團隊的“321”通過在貴州不同生態區19個縣的試點,將貴州冬春蔬菜、春夏蔬菜、夏秋蔬菜、秋冬蔬菜等錯節栽培技術成果熟化提升、科學組裝配套,研究總結出多套適宜不同生態區的一年多季蔬菜高效種植技術模式,其中6種高效種植模式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實現了思路和技術模式的創新。

截至目前,孟平紅帶領團隊在貴州累計示範推廣蔬菜“321”高效種植242.37萬畝次,總産值341.96億元,惠及農民19.39萬戶,其中帶動貧困戶17685戶。

 孟平紅博士(左三)在惠水縣蔬菜基地現場指導

“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科研”

2019年貴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壩區畝均産值增長30%以上,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産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提高到75%以上,全省農業增加值增長5.7%,增速連續位居全國前列。而取得這樣成果背後離不開科技興農的助力,孟平紅團隊正是其中一分子。

利用貴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山地氣候資源優勢,孟平紅團隊與氣象部門合作,在省內首次研究提出貴州600米以下低海拔河谷區的秋冬和冬春喜溫蔬菜高效種植産業帶、1300-2400米高海拔區的夏秋蔬菜高效種植産業帶、600-1300米中海拔的春夏喜涼蔬菜和名特優蔬菜高效種植産業帶建設。目前已經成功研發出一整套適宜貴州不同海拔地區不同上市時期的山地特色高産高效錯季栽培技術體系,即貴州反季節蔬菜栽培“四部曲”。

同時,孟平紅團隊引進蔬菜品種在貴州不同區域進行引種試驗,鑒選出61個優良品種,特別是鑒選出耐抽薹的大白菜、甘藍、蘿蔔、萵筍等優新品種,克服了早春先期抽薹的技術難關,能夠在蔬菜産出的淡季填補供應缺口。“平時就賣到兩角、三角一斤,甚至還賣不到,但是我們在四月上中旬全國到處都在抽薹開花的時候能夠上市,就能賣到好價錢。”孟平紅自豪地説。

30多年來,孟平紅一直潛心於大宗蔬菜的研究和技術推廣,談到自己為什麼選擇大宗蔬菜作為研究對象,孟平紅説:“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科研,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二要考慮我們貴州生態環境對品種的需求,三要考慮大眾的需求。不是説研究一個珍稀品種才能體現我的科研水平。”

 孟平紅(右三)指導蔬菜科技人員

要培養産業扶貧的“造血細胞”

孟平紅深知,産業扶貧才是造血式扶貧,要扶大扶強、扶持産業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扶貧。

為了推廣先進的蔬菜種植技術,孟平紅帶領團隊長期深入農業生産一線,&&組建了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蔬菜科技特派員隊伍。同時,她採取課堂集中授課、現場培訓、田間指導、骨幹強化培訓、駐村入戶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同層次的蔬菜技術培訓,更通過新媒體平臺為全省蔬菜從業人員答疑解惑,快速推廣蔬菜種植新技術。

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後,孟平紅將自己的視線更多地投向了農業科技。2018年全國兩會,她為基層農技人員職稱問題發聲,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重點關注。2019年,孟平紅提出在西部地區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扶持蔬菜産業發展的建議,受到中央和貴州省領導的高度重視。今年經過深入的調研後,孟平紅準備圍繞提高綠色農産品的品質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提出建議。

對孟平紅而言,人民代表既是榮譽,更是責任。在科技興農的路上她從未停下腳步,將産業扶貧的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校對:宋春燕)(圖片來自多彩貴州網)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