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碼頭“推門人”張連鋼:打造港航界“中國智造”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20-05-23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陳思源):2013年秋,當落日的余暉鋪滿膠州灣的海面,深秋的青島港也被鍍上了一層金色。那時剛剛受命擔任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籌建小組組長的張連鋼,站在辦公樓的窗前,俯瞰青島港集裝箱的發祥地8號碼頭,內心百感交集。

不到四年,一座全球領先、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這裡誕生。碧海藍天之間,偌大的碼頭和堆場空無一人,生産作業卻如行雲流水,井然有序。作為亞洲首個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這一項目通過自主創新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可商業化運營的 “青島模式”,成就了港航界的“中國智造”。

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來源:青島日報)

與碼頭結下不解之緣 向著多年夢想進發

1983年,張連鋼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當時的青島港安技處。進港不到十個月,這個23歲的年輕人主動放棄了人人羨慕的機關崗位,報名參加了青島港第一個集裝箱泊位——52泊位的建設,從此便與碼頭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青島港工作的37年間,張連鋼管理過設備運行、環保節能、標準化……算得上是港口碼頭“全才”。37年風雨洗禮,他幾乎見證了青島港前灣港區從1個到25個泊位的發展全過程。

2013年10月,山東港口青島港經過反復遴選,任命既有三十多年機械、電氣、控制等專業技術功底,又有十幾年集裝箱碼頭業務、信息和管理經驗的張連鋼,擔任“自動化碼頭籌建小組”組長。

張連鋼和團隊成員(山東港口青島港供圖)

張連鋼回憶起得知自己被任命為團隊組長時的心情:“剛接到任務時,我既興奮又有壓力。”

興奮的是,建設中國自己的全自動化碼頭是張連鋼20多年的夢想,即使病休期間,他也一直在跟蹤研究世界行業動態,而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壓力是,在發達國家,全自動化碼頭大多是不以商業運營為目的的“貴族碼頭”,而且多數是半自動化或局部自動化。全自動化碼頭,無疑是全新的、更高風險的挑戰,團隊將面臨很多無法預知的困難。

在重重阻礙面前,張連鋼帶領團隊,用3年半時間走完了國外8年至10年走完的路。

與洋專家“掰手腕” 締造“中國方案”

團隊組建之初,自動化碼頭還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全球建成的三四十個自動化碼頭設施及核心技術主要被發達國家掌控,作為港口大國的中國榜上無名,這讓團隊負責人張連鋼很“不甘心”。

2013年2月,就是“不甘心”這三個字,讓這位因為肺癌手術尚在家休養的老碼頭在接到青島港集團的電話後,不顧家人的反對、醫生的勸阻,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項目組組長的重任,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當時,業界對青島港的選擇眾説紛紜,甚至有國外專家直接質疑:中國有能力搞自動化碼頭?在質疑聲中,張連鋼帶領項目組進行了艱苦的調研論證和規劃設計。為了“取經”,團隊到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但國外同行卻“藏著掖著”,不提供任何數據、技術參考,不允許拍照、攝像,抬高技術壁壘,生怕自己的技術被學去。

外方專家認為,憑中國的技術,建造出自動化碼頭至少需要10年,建議張連鋼團隊直接購買外國成熟技術。而張連鋼和團隊則憋著一股勁兒,要給中國人在這個行業裏爭口氣。“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市場換不到的,必須自主創新。”張連鋼説。

張連鋼在檢查作業(山東港口青島港供圖)

許多外國公司認為中國並不具備獨立建設的能力,紛紛提出承接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的設計方案。但經過比選研究,這些方案統統被張連鋼否決了。

“每個港口特點不同,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也沒有東西可抄。我們只有根據青島的口岸實際、貨源結構、碼頭流程、操作習慣,設計出自己的工藝流程、總平面佈局和技術指標體系及規格參數,才能構建起一整套合理的集成方案和實施策略。”憑藉對碼頭工作的熟悉,張連鋼打定主意:沒人比我們更了解青島港的操作需要,我們要自己做成這件事。

從方案開始設計的那天起,項目組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十點前熄滅過,通宵達旦更是家常便飯。

2017年5月11日,隨著“中遠法國”輪汽笛的一聲長鳴,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以“開港便創下自動化碼頭世界紀錄”的方式開門迎賓。“連鋼創新團隊”用了3年半的時間,建成了一個中國人自己掌握核心技術的自動化碼頭。

步履不停 至今仍在加班奮戰

榮耀加身,傲立巔峰,但創新的腳步卻從未停歇。自動化碼頭開港後,張連鋼依舊日夜奮戰,帶領團隊不斷完善碼頭系統功能和作業流程,提升作業效率。

2017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輪作業中,團隊一舉創出單機效率每小時39.6自然箱的新紀錄,標誌著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單機效率全面超越人工碼頭。今年4月15日,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在“德祥佛森堡”輪作業中,又創出橋吊單機效率每小時44.6自然箱的世界新紀錄。

在二期工程,連鋼創新團隊建成基於5G通信技術和氫動力的自動化碼頭,成為全球自動化碼頭“領跑者”。他們自主研發氫燃料電池組為自動化軌道吊提供動力,不僅減輕設備自重約10噸,降低了設備機構複雜度、設備維保量和維修費用,提高了發電效率,而且實現零排放。

直到現在,加班奮戰依然是團隊的工作常態,他們不僅要繼續衝擊世界自動化碼頭效率的極限,更要實現自動化碼頭高度智慧化的升級,用自主創新敲開未來港口的大門。

張連鋼和團隊成員(山東港口青島港供圖)

在妻子眼裏,張連鋼是個凡事都要做到100分的典型理工男,最大的享受就是討論和解決問題。

如今,張連鋼仍喜歡經常到碼頭觀察設備運轉中的每個動作,邊看邊琢磨。

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的對面,有一座小山,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陡山。站在山頂,可以俯瞰整個自動化碼頭。和從前一樣,現在張連鋼也會經常站在陡山的小山坡上,俯視著這條無人的岸線,思索著青島港未來的發展方向。

懷著這顆初心,張連鋼和他的團隊還在繼續迎接新挑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自動控制等技術,讓自動化碼頭更深度進化。(通訊員/代新興 校對/李英卓)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