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工作18年,她與鋼鐵為伴,每天接觸1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動輒數百噸的鋼水;18年的專注,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從光照到鋼板上的變化判斷鋼板表面是否合格,能從繁多的數據快速判斷需要調整的環節和幅度;她先後組織和參與了84項關鍵核心技術、100余個重點産品研究及開發,獲得了27項專利、35項專有技術,多項技術和産品填補國內空白。
她,就是鞍鋼敬業愛崗楷模李新玲。
迎難而上 她把自己交給了事業
李新玲是第一批參與鲅魚圈5500mm寬厚板項目全線工藝設計的技術人員。她把現場當成“戰場”,白天跟蹤工藝調試,與同事探討技術問題,夜晚整理數據資料,撰寫跟蹤調試報告,“連軸轉”成了工作常態。李新玲的同事都説:“她把自己交給了事業。”
在生産現場,李新玲是大家技術質量工作方面的“指南針”。1127米長的生産線、74個崗位,97個技術質量管理制度、400個鋼牌號的工藝要求,李新玲都了然於心。對她來説,“沒有什麼秘訣,就是靠不斷學習,才能練就絕活兒。”
工作中,每當遇到困難、遭遇瓶頸,她總是全身心地去解決。
一直以來,18MND5鋼板全球僅德國的一家公司可以生産,但由於項目建設的需要,對鋼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初,鞍鋼股份接到中廣核設計院的訂單,産品的研發任務落到了李新玲和她的研發團隊肩上。
全球僅一家企業擁有這項生産技術,這就意味著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研發團隊便只能通過學習類似的案例來尋找研究方向。他們翻遍了大量書籍和技術資料,又憑藉多年的技術儲備制定出初步設計工藝方案,並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推敲和研究後,形成首次實驗設計方案。
由於鋼板的特殊要求,生産所用的坯料需要定制,先後要經過兩次軋製才能完成,且鋼水的澆築速度、澆制的溫度等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每輪實驗從設計開始到成品都要經過一到三個月時間。
看著鮮紅的“不合格”字樣,李新玲的眼神黯淡了下來。她説,這種鋼板級別要求很高,需要把一些成分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小數點後好幾位數字的微小變動都會對結果産生影響。
李新玲並沒有氣餒,而是不斷改進工藝。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近兩年,先後進行了8輪實驗,終於在2018年底,由李新玲指導研發生産的高性能18MND5鋼板壓制封頭後的各項性能完全滿足指標要求。該種鋼板也得到了東方鍋爐及中廣核的一致認可,認為鞍鋼實現了對該産品的升級換代,關鍵指標好于進口産品,屬於完全意義的自主研發、全球首創。這也一舉打破以往核電機組關鍵核心裝備材料被國外鋼廠壟斷的局面,並且各方麵條件優於進口鋼板,實現該種裝備材料的進口替代。
當問題迎刃而解的時候,無論是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還是給企業帶來的效益,都會讓李新玲倍感欣慰。
鋼鐵強國夢
李新玲深深熱愛自己的工作,她常説:“鞍鋼是我實現鋼鐵強國夢的舞臺。”
供滬通大橋的Q500qE橋梁鋼是國內首次應用強度級別最高的橋梁鋼種,李新玲帶領技術攻關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大膽提出超級控軋工藝,成功突破Q500qE橋梁鋼特厚規格技術“瓶頸”,順利實現批量生産,僅在短短一個半月時間內完成工業試製和首批合同供貨,供貨進度超出用戶期望,保證工程施工順利進行。
在李新玲和研發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橋梁用鋼先後供貨國內外40多個重點工程項目;大型集裝箱船用止裂鋼填補國內空白,助力“國輪國造”;管線用鋼先後供貨西氣東輸、川氣東送、中俄東線等國家重點工程;縱向變厚度鋼板軋控技術通過國家級鑒定並實現實體應用,工藝技術填補國內空白……500多萬噸優質産品,300余個重點工程項目,連通海內外,服務大國民生,李新玲和她的研發團隊使鞍鋼中厚板品牌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位不懈奮鬥的“鋼鐵女俠”用智慧和汗水、專注和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挺起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文/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