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這些臨床一線發明創造 最大程度降低了醫務人員感染風險
微現場 央視網 發佈時間:2020年05月03日 22:34

央視網消息:“這些發明創造對我們的醫生來説,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5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呂國悅在回答總臺央視記者提問時説,他所在的醫療團隊在武漢期間快速形成了産品,應用到臨床,既保證了重症治療效果,也最大程度降低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這也是吉大一院重症治療團隊的特色。

呂院長介紹,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是在2月7號抵達武漢,在武漢堅守了62天,這支醫療隊裏絕大多數是40歲以下的青年骨幹,約佔到80%左右。他們在面對這場疫情的時候,面對病毒毫無畏懼;在診治過程中,面對一些臨床問題時,他們又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

團隊在這個過程中,快速結合吉大一院多年來醫工結合的科研優勢,利用自己的發明創造,迅速申請專利,然後再應用到臨床當中,既保證重症救治的效果,又保證在重症救治的過程當中最大限度的降低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

呂院長介紹,在武漢的臨床一線,吉大一院重症治療團隊一共進行了四項發明創造,都是結合了在臨床過程中遇到的一些臨床問題。

第一個發明是多功能防護面屏

在武漢隔離區裏,醫護人員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三層帽子和兩層口罩,所以在防護區裏面醫生和醫生之間或者醫生和護士之間的溝通十分地困難。醫護人員在一個醫療區裏,如果想喊另外一個護士是沒有辦法進行的。而且醫生在查房的時候,大家溝通起來也非常困難。此外,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長時間工作時,會面臨缺氧、乏氧的問題,很多醫護不能長時間在隔離區裏面工作,所以結合這樣一些情況,他們發明了多功能防護面屏。

呂院長還做了簡單示意圖為大家展示。這個多功能防護面屏,把骨傳導耳機和話筒結合到防護面屏上,在防護面屏上配備了一個攝像頭,最重要的是防護面屏還攜帶了一個制氧裝置,這種制氧裝置在防護面屏裏面形成了一個高氧濃度的環境,解決了在隔離區溝通的問題,解決了視野不夠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也解決了乏氧的問題。

呂院長説,這個多功能防護面屏目前一代産品在武漢期間已經在臨床開始應用,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目前還在進行二代産品的測試。

第二個發明是一次性咽拭子採集裝置

因為給患者進行咽拭子採集的時候,患者容易嗆咳,容易發生噴濺,醫務人員即使戴著防護目鏡,也會給採集者帶來感染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團隊成員在原來咽拭子上做了一個防護罩。在採集的時候,用防護罩把病人的口鼻遮掩住,這樣給採集者多了一層防護,是一個非常簡單實用的發明創造。

第三個發明是一次性氣管插管用防噴濺隔離巾

在武漢後期重症治療攻堅戰的時候,在氣管插管或者做支氣管鏡的灌洗髮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恰恰是這兩個治療措施對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是很大的,團隊利用原來的手術巾增加了一個比較透明薄膜,裏面加了三個可操作的口,在處置者和病人之間形成了另外的防護措施。一次性防噴濺隔離巾用途很廣,目前還在統計當中應用。

第四個發明是增強型傳染病專用的聽診器

這是在隔離區發現的問題,醫務人員無法使用常規必須用的聽診器,但在診療過程中,醫務人員需要用聽診器聽診患者肺部的情況,第一時間知道患者肺部氧合有沒有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團隊就發明了一個增強型的傳染病專用的聽診器。但由於時間關係,團隊並沒有形成真正的樣品。

呂院長説,這四項發明在武漢的時候都已經申報了專利。

編輯:劉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