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志願者接力守護國門 她説“當兵的經歷讓我更勇敢”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2020-04-27 第1140期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穿上防護服六七個小時不吃不喝,的確是很幹,有一段時間我的嘴角一直是爆皮的狀態,但是能克服。”

劉晴是北京科技大學2019級研究生,3月22日至3月29日,她和學校的其他29名師生在北京新國展境外旅客集散地擔任志願者,在疫情防控一線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外防輸入。為築牢境外疫情輸入防控防線,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新國展)作為首都機場入境北京旅客的轉運集散地于3月10日正式啟用,直到3月31日入境人員分流轉送任務結束。

3月15日,北京科技大學發出新國展志願者報名的通知,劉晴第一時間報了名。

據了解,為做好外籍人士返京疫情防控工作,北京科技大學成立了青年突擊隊,派出兩名青年教師和28名青年學生共30名志願者奔赴新國展防控一線。

作為第二批志願者,北京科技大學的志願者們接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接力棒”後,便投入到了為入境旅客提供翻譯服務、路線指引、失物招領、行李查詢等工作當中。

劉晴報名後便接到校團委的電話,告知她被選定為帶隊老師,協助團委的老師做一些除了志願服務之外的組織工作。除了帶一個班的同學在翻譯崗提供翻譯服務外,劉晴還負責宣傳、資料收集等工作。

“我們一般分為三班,一個班次六七個小時,”但工作時間其實並不那麼固定,劉晴説,“最早六點鐘就要開始接班,晚班要看最晚一班航班什麼時候落地,我們再根據最後的這批旅客的到達時間來決定我們的下班時間。有時候最晚會到淩晨一點多。”

語言翻譯工作看似簡單,而實際上面對外籍旅客不同的需求,更需要志願者們隨機應變。

在新國展志願服務的第一天,劉晴就遇到了一位蒙古籍旅客,“當時所有外籍旅客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幾乎都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了。”

劉晴記得,這名旅客本想在中國轉機,再飛回蒙古國,但他手機卡在中國無法使用,他的國家也不清楚他現在的情況,導致他在北京滯留了一天。劉晴幫著這名旅客抬著他的行李箱在整個新國展大廳來回走,尋找能幫到他的辦事點。其間,劉晴讓這名旅客用她的手機號連上網,而旅客最終也跟大使館聯絡上,將自己的情況告訴了他們。

“當時看到他滿臉的疲憊,很無助,我就希望能夠多幫他一些,讓他能早點回家。”雖然自己已經穿著防護服工作了一天,但當這名旅客問她是不是很累時,劉晴回答説,“我不累,能幫到您就好!”

在志願服務過程中,偶爾也會遇到一些態度不太好的旅客,面對這種情況,劉晴和其他志願者更多的是理解。

“我記得有一名旅客,來了之後就直奔我們翻譯崗這邊,特別生氣地表示他不願意隔離,也不管我們説什麼,他先把他的情緒發泄給我們。”耐心聽完這名旅客説的話之後,劉晴才知道他並不是入境人員,而是從深圳飛過來的,在機場跟著入境旅客的路線來到了新國展。

面對情緒激動的旅客,劉晴用很平靜的語氣跟他解釋,並把他指引到了另一個能幫他解決問題的辦事點。劉晴説:“他可能也是因為身在異鄉,還要面對隔離等問題,所以我們也能理解他的這些情緒。”

到達新國展之前,面對眾多的不確定因素,劉晴還會有些許猶豫;但到了新國展之後,劉晴覺得“穿上防護服之後就不害怕了,就想一心去完成好我們的工作”。

也正是穿上了防護服,劉晴更能體會到一線醫務工作者的不易,有時候能感覺到口罩真的很勒,“勒到感覺鼻梁就要斷了,耳朵也特別難受”。

為了保持防護服的密閉性,穿上之後就不能喝水。這種缺水的狀態,劉晴也曾有過深刻體驗。

2015年,本該讀大三的劉晴選擇“攜筆從戎”,響應國家鼓勵大學生參軍的號召,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我們在訓練場上也是長時間地處於缺水的狀態,尤其是我們去拉練的時候”,當兵的歷練也讓她在志願者崗位上堅持了下來。

“我真的很敬佩也很羨慕那些保家衛國的軍人們,當兵的這些經歷讓我變得更勇敢,更想去衝鋒在前。”而這次加入志願者,劉晴也實現了自己宅在家裏時的願望,“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機會,讓這些情懷也好精神也好,能夠落到實處。”

在新國展志願服務的9天時間內,北科大青年志願者幫助了76名外國朋友,還與公安局、文旅局的工作人員合作解決了一些棘手的問題。疫情當前,志願者們便是守護國門的戰士,就像劉晴説的:“不守好大家,哪來的小家呢?我們也長大了,是能夠用實際行動為抗疫事業做一些貢獻的!”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