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啃“硬骨頭”的軍中女博士奮戰在新冠病毒檢測一線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陳欣 通訊員 邵龍飛 曲鳴明 張振威):武漢的三月,春暖花開,戰“疫”的好消息不斷傳來。

3月16日,陳薇院士領銜科研團隊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通過臨床研究註冊審評,正式進入臨床試驗。

在軍事醫學專家組有這樣一個成員,只要提起她,大家都會想到那雙笑意盈盈的眼睛,“雖然口罩擋住了她的笑臉,但那雙眼睛依然傳遞著溫暖和力量”。

她,就是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遲象陽。

工作中的遲象陽 邵龍飛攝

工作中的遲象陽 邵龍飛攝

在戰“疫”一線,就要有敢啃“硬骨頭”的勇氣

1月26日晚,軍事醫學專家組星夜兼程抵達武漢。

剛到武漢,遲象陽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先是當起了“搬運工”,和男同事一起幹體力活,布設帳篷式移動實驗室裏的各種分析化驗裝備;接著,又成了“工程師”,負責調試大型實驗設備。

除此之外,她還有一項主要任務——進行核酸檢測。

核酸檢測對臨床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至關重要,更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技術支撐。

一次全流程的核酸檢測,從單批次的檢測數量到人員進艙出艙準備、檢測的時間,都相對固定。有時,送檢樣本數量多,檢測人員不但要輪番上陣,還要連夜趕工,等到最終確認結果,就要到淩晨四五點鐘了。

工作雖然忙碌,但在遲象陽看來,面對困難,就是要狹路相逢勇者勝:“工作多,就一點一點做嘛,總有做完的時候。”

在一線,為了加強分析檢測能力,軍事醫學專家自帶了多種未曾啟用的新裝備,這些裝備在投入使用前,必須進行嚴格的調試、校正。

以往,這項工作都是由售後專業人員負責的。此時,沒有了後方依託,陳薇院士果斷點將:“遲象陽負責!”

為了使裝備儘早投入使用,受領任務後,遲象陽一點點“摳”起了説明書,熟悉隨機應用程序。經過一天一夜的不眠不休,當電腦屏幕上顯示每條測試條目都是SUCCEED(通過)後,遲象陽長舒一口氣,終於啃下了一塊“硬骨頭”。

按照防控要求,從咽拭子樣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檢測結果,須在24小時內完成。為了儘早讓醫院獲知結果救治患者,一批近百份的樣品從前處理到檢測完成,遲象陽和團隊成員通過優化流程組合,運用先進儀器設備,硬是把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以內。他們還實現了一個小時內完成90余份樣本核酸提取,最高500人份以上的單日標本檢測能力。

“團隊檢測高效迅速,結果精準,極大緩解了我們疫情防控樣本檢測壓力。”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戰“疫”一線,遲象陽在移動檢測實驗室做核酸檢測 邵龍飛攝

戰“疫”一線,遲象陽在移動檢測實驗室做核酸檢測 邵龍飛攝

做科研工作,更離不開嚴謹、專注的態度

其實,在她的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眼中,學習力強、執行力好、敢啃“硬骨頭”,一直以來都是遲象陽的鮮明特徵。

在隨陳薇院士讀研究生時,遲象陽就將自動化和微生物研究結合起來跨界攻關,主動受領了所在單位搭建單細胞技術平臺的任務。

搭配儀器,編寫軟體,調試系統,經過不斷探索,這款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抗體基因的平臺研發成功,併發揮了巨大作用。埃博拉病毒、森林腦炎病毒及新型冠狀病毒等的病毒抗體分離,都運用了這個平臺的技術。

而遲象陽敢啃“硬骨頭”的底氣,則來源於她嚴謹、細緻、專注的態度。

每次做實驗前,遲象陽都會把實驗設計從頭到尾列出流程圖和時間表,每個步驟都會詳細註明技術難點、實現手段和所需儀器設備。而實驗中的每個疑點和解決過程,她也總會詳細記錄,並定期盤點歸納。

去年,遲象陽被公派出國作博士後學習。為了提高口語能力,她從最基礎的音標開始復習,重點強化發音和專業術語的聽讀,食堂裏、走路中、實驗間隙,所有空閒時間她都戴著耳機,一個人嘟嘟囔囔。

有同事打趣道,遲象陽學起來就像“老僧入定”,全身心投入。

在國外,遲象陽依然白天做實驗,晚上整理數據、寫論文,一刻也不放鬆。學習歸來後,她不但將學到的技術傳授給師弟師妹,還就借鑒國外實驗室的管理規則和運行經驗提出了建議。

實驗室之外,她是“大師姐”,也是“開心果”

實驗室裏,遲象陽是團隊中敢於擔當的骨幹;實驗室之外,她是“大師姐”,更是團隊裏的“開心果”

低幾屆的師弟師妹遇到課題不順時,總是習慣性地向遲象陽請教。“她思維很活躍,經常和我們討論學術問題,總是能夠捕捉到大家沒有注意到的科研細節,聊著聊著,解決問題的火花就碰撞出來了。”遲象陽的師弟説道,“往往這個時候,她就會笑得特別開心,我們心中的霧霾也就會一掃而空。”

這樣的樂觀精神,也被遲象陽帶到了戰“疫”一線。

3月4日是遲象陽的生日。生日前幾天,同組的隊員問她有什麼生日願望,遲象陽不假思索地回答,就希望大家坐下來陪她聊會天。

遲象陽清楚,大家的任務都很重:“聊不聊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和大家聚一聚,也讓大家舒緩下緊張的心情。”

生日那天,她照例在實驗室裏做了一天檢測。

讓遲象陽沒想到的是,晚上,當她從帳篷裏出來時,各種驚喜接連降臨:有同事送來一盒草莓,有人從冰箱裏掏出一個蛋糕,有人貢獻一包乾果,還有人“變出了”一束花……相聚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收穫更多溫暖。”生日當晚,遲象陽説道。

回歸家庭,她更是母親和妻子

作為團隊中的骨幹成員,這已經不是遲象陽第一次直面疫情。2015年,遲象陽就曾隨陳薇院士赴塞拉利昂,參與開展重組埃博拉疫苗臨床試驗的部分工作。

而這一次出征,遲象陽的心裏卻多了一分不捨,她放不下兩歲的女兒。

出征前,丈夫李亮看出了妻子的擔心,他告訴遲象陽:“我一個人帶女兒沒問題,你放心去吧。”

李亮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一名工程師,在遲象陽去武漢沒多久,他的單位也實施全封閉管理,女兒只能由爺爺照看。

忙碌的夫妻二人,常常只能在深夜通過視頻短暫相聚。“這兩個月以來,淩晨兩三點是我倆‘見面’最多的時刻,但有時候她可能要到早上五六點才能走出實驗室。”李亮説。

前不久,李亮終於能回家看望女兒。那天,女兒拉著李亮的手在軍事醫學研究院辦公區門口等了很久,因為那裏的大屏幕上,會滾動播放武漢戰“疫”官兵的視頻畫面,她就能看到媽媽了。

遲象陽的女兒芊芊在大屏幕前看有關媽媽的視頻

遲象陽的女兒芊芊在大屏幕前看有關媽媽的視頻

那天晚上,女兒看著李亮手機中遲象陽的照片睡著了,李亮花了很大勁才把手機從孩子懷裏拿出來,他把這個故事發在了朋友圈裏。

而這則朋友圈,也讓一向陽光的遲象陽落淚了。但她並沒有後悔來武漢,她知道,自己要成為女兒的榜樣。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