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闞純裕 通訊員 田本燦 朱立娟):70餘年前,黃岡市紅安縣犧牲了14萬英雄兒女,走出了223位將軍,為新中國的建立貢獻了力量;如今,擁有18年黨齡的紅安人劉宜全循著先輩足跡,為這座英雄的城市走出疫情的陰霾揮灑汗水。
匆忙出發
1月26日開始,還在黃岡市紅安縣老家休假的劉宜全電話不斷。作為中交二航局抗疫基礎設施建設現場主要負責人,他需要籌集武漢市第六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火神山醫院等改造施工急需的資源。
1月28日,劉宜全早早起來洗漱,他和家人感嘆:“審核資料審批時間太緊,萬一齣現變動怎麼辦,老在家裏打電話可不行,必須要第一時間去武漢!”沒想到,因為各村都封了路,出去一個多小時,劉宜全又回到家裏。
劉宜全在項目現場
出村難,去武漢更難!於是,劉宜全緊急聯絡公司辦公室,填報資料,經過一道道審批,終於在下午5點辦好了通行證明。
為了組織管理人員儘快到達現場,劉宜全一路上都在打電話,手機電量也快耗盡了。從黃岡到武漢平時開車只需要2個小時,這一次走了近4個小時。
當晚,劉宜全被任命為中交二航局武漢疫情防控應急參建項目現場施工總負責人,第一個任務便是參與建設“火眼”實驗室。晚上9點,籌備會議在武漢召開。
出門匆忙,劉宜全只帶了兩套秋衣,在此後連續29天的緊張施工中,他的外套一直沒有機會換下來。
困難重重
一個月的時間,劉宜全直接或間接參與了13項疫情防控應急項目建設。這期間,他沒有休息一天。
“火眼”實驗室(李楠楓 攝)
每個項目除了工期緊張,建設者還面臨許多挑戰。正常情況下,實驗室的建設至少需要45天才能完成,這一次,劉宜全帶領沒有相關施工經驗的團隊鏖戰4天4夜搶建完成。2月5日,每日可檢測萬人份樣本的新型冠狀病毒應急檢測實驗室——“火眼”實驗室在武漢正式啟動試運行。
搶建完“火眼”實驗室後,他們又接到了中國光谷日海方艙醫院的建設任務。該醫院是武漢方艙醫院中標準最高、單艙面積最大的,這也意味著結構更加複雜。劉宜全帶領團隊不僅做到了8天完成改造,還同時改造了其他3家醫院。
持續數日“連軸轉”,大家的體力消耗都達到極限。“真不是一般的累!”回憶起搶工過程,劉宜全感慨萬千。
工人施工現場
而最讓他犯難的是缺物資。籌建實驗室,所有工作都要從零做起。由於各供應商都未復工,籌集醫療設施材料困難重重。為了找到合格的材料,劉宜全甚至還用上了最“笨”的辦法,根據網絡搜索的信息,一家一家地打電話諮詢。
就拿實驗室需要的配電櫃來説,市場上能買到的配電櫃都不符合設計要求,劉宜全只能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元件和生産廠家,根據實驗室需求抓緊生産。實驗室的一些精密儀器要用到的電氣元件,一部分需要在鄂州組裝,另一部分需要在江蘇組裝,最後運輸到現場再完成全部組裝。
“有時候材料找到了,廠家沒車運輸,我們調集車輛自己去拉;如果廠家沒有原材料,我們自己採購材料送到廠家加工;遇到實在不能加工的,我們要到疫情較輕的省份,把未完工項目的設備拆借過來。”劉宜全介紹説。
防疫管理無一感染
任務緊急,所有人都專注于工作,但作為負責人,劉宜全還要保證他們的安全,現場防疫成了他最憂心的事。
劉宜全在施工現場
接到實驗室建設任務的當天,團隊就制定了《疫區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防抗新冠肺炎應急處置方案》。劉宜全説:“病毒傳染性很強,最高峰時有400人同時在封閉狹小的空間裏搶工,一旦有人感染,所有人都要隔離。”
但團隊裏的每個人都沒有退縮,管理人員&&衝鋒。 “在我們這裡,指定誰去幹,沒有一個人説不去。這一點我們非常驕傲!”
在劉宜全參與的多個搶建目中,武漢市第四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華潤武鋼總醫院的緊急改造施工防疫難度最大。醫院一邊正常收治病人,團隊一邊改造。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劉宜全與團隊連夜商定了安全防疫工作指引,提升了防疫等級,指導現場安全員開展防疫工作,同時為即將進場的人員配備了連體防護服、護目鏡、口罩、雙層手套等防護用品。
“新聞報道有人15秒內就感染了病毒,對工人來説,施工越快就越安全。”為了給工人做好示範,在現場他一直規範地佩戴口罩,需要戴護目鏡時也是第一時間戴好。每天十幾個小時的現場工作,口罩勒破了耳朵他都沒有察覺:“摘下來時才感覺耳朵像刀割了一樣疼,一旦投入工作,反而沒感覺。”
工人進行病毒檢測取樣(李楠楓 攝)
令劉宜全感到欣慰的是,自1月29日承建“火眼”實驗室,到2月26日緊急支援沌口方艙醫院建設,二航局累計進場管理人員100余人、工人近1000人次,無一人感染。
隨著疫情穩定,承建的工程交付後,劉宜全完成承擔的任務,正式進入臨時隔離點隔離,如今已完成隔離。在隔離點,劉宜全收到了6個援建項目寄來的感謝信,他十分開心:“咱們紅安人流淌將軍血斷不了,只要家鄉有需要,我隨時出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