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嶺:開闢微血管病變防治新局面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20-1-15 第1152期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領銜團隊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據悉,該獎係2019年度醫學領域的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作為共和國同齡人,吳以嶺有著醫生、院士、企業家等多重身份。提及這些名頭,他淡然一笑説,“我就是一個大夫。”

1

吳以嶺(受訪者供圖

出身中醫世家,40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

吳家幾代行醫,吳以嶺的父親當時在河北故城老家一代很有名氣,家中積累了大量中醫學典籍,耳濡目染,吳以嶺把《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幾乎看了個遍。

1977年,吳以嶺考上了河北醫科大學(當時的河北新醫大學)中醫係,第二年全國恢復招收研究生,班主任看他基本功紮實便鼓勵他報考,憑著多年的積累,吳以嶺只用3個月的時間就補完了大學5年的課程。1979年,他被錄取為南京中醫學院心血管與糖尿病專業首屆碩士研究生。

在吳以嶺攻讀研究生這三年,他開始接觸到絡脈、絡病的課題。畢業後,他回到河北中醫院心血管內科工作,並在這期間開始探索不同路徑治療心血管病,也創新研發出了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處方。

1

吳以嶺(左)出診 資料圖

“中醫藥流傳了幾千年,博大精深,只是我們對它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吳以嶺深有感觸地説,作為一名醫者,有責任推動中醫藥與時俱進,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

以脈絡學説為指導,全新認識微血管病變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我國大約有2.9億心血管病患者,每10秒有1人死於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微血管病變被認為是上述疾病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但因其機制不清、療效不定等原因,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始終未有突破性進展。

而吳以嶺及其團隊,正是圍繞微血管病變這樣一個國際性難題,結合心、腦、糖這些重大疾病,在中醫學術理論上做出了重大的創新。

1

吳以嶺團隊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受訪者供圖)

自2005年起,吳以嶺帶領科研團隊依託兩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簡稱“973計劃”),聯合10余家國內高等院校,歷時10餘年,首次系統構建中醫脈絡學説。

“脈絡學説中的‘脈’,中醫叫血脈,實際上跟西醫的血管在解剖學上是一個東西,脈絡就是血管的分支,”吳以嶺説到。科研團隊在十幾年間進行了大量實驗,以脈絡學説為指導,對微血管病變有了全新的認識。

“微血管包括微循環病變,是國際醫學界的難題。它們不僅在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這些重大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目前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我們從中醫、學術理論、作用機制三個方面開展了研究。”

研究團隊採取了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隨機、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平行對照的臨床循證醫學,並對3.3萬多條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揭示了微血管病變是一個包括微血管內皮細胞為核心和啟動因素,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就是治療臨床心腦血管病這些臨床重大疾病的關鍵機制。

1

吳以嶺(左)視頻截圖

吳以嶺説,“圍繞著這樣一個創新理論,我們採用既往研究的三個通絡治療心血管的藥物中成藥”。臨床研究證實,這些藥物在保護微血管、改善微循環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其中,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梗無再流循證研究證實能夠縮小心梗面積、改善心功能,療效提高20%,在解決國際心血管界這一難題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然而,對於吳以嶺來説,中西醫融合發展、讓中醫藥真正“走出去”,是他不斷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吳以嶺憧憬著,“當中醫藥的作用機制能夠闡釋清楚,當中醫藥能夠被世界廣泛認可,我們才對得起這國粹啊。”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