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陳思源):曾幾何時,多少精美的歷史文物在出土的一瞬間受到損毀,甚至灰飛煙滅。長期埋藏環境使大多數文物“百病纏身、弱不禁風”,難以經受出土瞬間的環境急劇變化,出現劣化甚至被損毀的病害。
上海大學教授羅宏傑每每想到這,就十分痛心。“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地下文物的數量多。”
羅宏傑接受央視網記者採訪。(央視網記者 田雨棣 攝)
為了不讓文物之美在出土後消逝,羅宏傑率領團隊通過十餘年的努力,研發出集“臨時固型提取”和“微環境屏蔽”為一體的系統搶救性保護技術,搶救保護了2000余件脆弱性文物及珍稀化石。今年1月,喜訊傳來——羅宏傑和他的團隊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老材料”遇見“新技術”
羅宏傑從小在秦陵附近長大,對秦陵有著特殊的情感。
大學時,羅宏傑的專業是材料學,然而這看似和文化遺産保護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卻因為一個契機,開啟了羅宏傑的創新之旅。
大學畢業後,羅宏傑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羅宏傑的導師為他選擇了文化遺産保護作為研究課題。當時正是新材料研究方興未艾的時期,羅宏傑卻整天和文化遺産這個“老材料”打交道,在研究過程中也受到過很多次誘惑,想過要不要改變方向,去做前途光明的新材料。但是,隨著對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理解逐步深入,羅宏傑意識到,這個領域太缺乏技術了。強烈的使命感給了他研究的動力——他要研發出“新技術”,保護“老材料”。
團隊獲獎後在人民大會堂留影。
能夠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羅宏傑坦言“非常艱難”。一方面,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相關研究十分小眾。“做研究工作很艱難,這個領域相對是小眾領域,相比其他領域,國家立項、期刊都比較少,能在這個領域長期堅持,這需要耐得住寂寞,用坐板凳的耐心去做研究。”除此之外,文化遺産保護需要結合多學科進行研究。“文化遺産保護是多學科交叉領域,我是做材料的,除了材料學,你還要了解化學、物理、生物等等方面的知識,需要把這麼多知識綜合在一起。”
“放棄的念頭有過太多次了”
新技術的研發並不是一帆風順,羅宏傑團隊前後共耗費十幾年時間,做了成千上萬次實驗,才得以留住歷史的美。
在上個世紀,國際普遍採用一種由德國人發明的利用環十二烷保護出土文物的技術。然而,環十二烷在經過二十多年的使用後,逐漸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只能在高溫、乾燥環境下使用;對人體和環境有害;價格昂貴等。這迫使羅宏傑團隊開始思考,能不能研發出一種比單純使用環十二烷更加安全有效的技術?
“我們想找到東西替換環十二烷,但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替代它。找到我們要做什麼,這是最困難的部分。”羅宏傑告訴央視網記者。
圖片來源:光明網
因文物是非常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團隊不能在文物上直接做實驗,這又給實驗增加了難度。首先,團隊需要在實驗室進行大量實驗,得出一份安全可行的實驗報告,相關應用單位才會同意提供一小部分文物樣品碎片用以實驗。在文物碎片上的實驗成功以後,實驗才能一步步擴大,最終得到認可。
從實驗室,到小碎片,最後推廣到整個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團隊最終找到了替代環十二烷的物質,發明出了一套安全的文物保護技術。
然而,羅宏傑卻説,十幾年對於文化遺産保護材料的研發來説,算不上一段很長的時間。羅宏傑説:“這就像一種藥物的研發,藥物從研究進入到市場,它的週期是非常長的。而文化遺産保護材料與技術的研發,比藥物更有難度、所花費的時間更長。”
“放棄的念頭有過太多次了”,羅宏傑十分感慨。實驗結果和預想不一樣的時候,想過放棄;在推廣的初始階段得不到用戶的認可,也想過放棄;甚至在研究過程中項目經費存在困難時,放棄的想法也無數次在腦海中涌現。但憑著一腔熱愛和使命感,團隊克服了大大小小的困難,將事業堅持了下來。
幸福就是看見考古人員豎起的大拇指
談及最幸福的時刻,羅宏傑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在考古現場,考古工作人員向我們豎起大拇指的時候。”
秦始皇兵馬俑遺址、海昏侯墓、南海一號沉船……令羅宏傑難以忘懷的文物“搶救”有很多次,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還是當他第一次看到團隊的新技術十分完整地將文物出土一瞬間的美完美保留的時候。過去,在考古過程中屏蔽外界環境,將脆弱的文物運送去實驗室,同時保持文物與周邊文物的相互關係的完整,都是異常困難的事情。而當羅宏傑團隊研發出的新技術得以應用後,這些難題都迎刃而解。羅宏傑記得,在安徽一座漢墓被發掘的過程中,當利用這項技術把一個巨大的文物塊一次性全部揭起之後,歷史遺跡毫發無傷地出現在世人眼前,現場人員全都為之振奮。
海昏侯墓考古出土了5200多枚竹簡和近百版木牘。
羅宏傑的文化遺産保護之路還在繼續。下一步,他計劃在文化遺産應急保護方面繼續發力。他和團隊正在研究將氣體引入發掘之前的墓葬以保護墓中文物的方法,此外,減少已産生黴菌對文物的侵蝕,也是團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團隊目前還正在研製一種隨形包裝減震材料,以減少文物運輸過程中的損毀。
“你所理解的科學家精神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羅宏傑望向遠方,認真思考了一會,説:“我覺得科學家精神,就是把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讓知識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社會當作自己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走得順一些,有的人走得慢一些,但只要認準目標,堅持不懈,總會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