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無數人通過無線電波聽到從太空中傳回的《東方紅》樂曲。這一幕,成為一代中國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彼時,還是一名小學生的周建平看到衛星從頭頂星空劃過,在心裏悄悄種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
49年過去了,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我國正在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而曾經的少年周建平,如今已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第四屆(2019)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上,周建平提到,我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開始運營,空間站的近期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
“宇宙那麼大,我們人類應該去看看,我們中國人更應該去看看,應該走得更遠。”在一檔節目中,周建平這樣説。
周建平在《開講啦》節目現場與小朋友互動
從大學教授到追夢航天人
時針撥回至1992年,中央決定組織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主管論證的國防科工委請國防科技大學推薦年輕的科研人員參加論證工作,作為航天技術係教授的周建平被選中。
經過半年的論證,論證組提出載人航天的方案,當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了載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實施: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初步建成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論證工作結束後,周建平還是回到了學校當老師。然而在7年之後,1999年,他調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個多月後就隨試驗隊專列進場,參加神舟一號發射任務,由此,開始了他20年的載人航天職業生涯,而這也正是中國載人航天取得輝煌成就的20年。
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被長征二號F火箭送入太空,完成了各項關鍵技術驗證。神舟一號成為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奠定了重要基礎。
然而,早期的載人航天工程無論是技術基礎,還是質量水平、管理水平都比較薄弱。周建平説,當時神舟一號在發射場出了上百個質量問題,科研人員花了四個月時間才解決掉這些問題。
周建平説,他永遠忘不了神舟一號發射的時候。“當時大家都凝神貫注,等著火箭點火、起飛,飛行差不多十分鐘進入軌道後,我就看到火箭總指揮黃春平和總設計師劉竹生院士的眼淚唰就流下來了。”這樣的情緒,一直延續到神舟飛船一天后返回。當著陸場報告顯示返回艙完好時,在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裏,大家哭著笑著,所有人都擁抱在了一起。
決不能把風險帶到天上
2002年1月,中國航天史上發生了一件飛船從發射場撤場的事件。神舟三號飛船從北京運抵發射場後不久,科研人員發現,飛船一個插座的兩路信號中,有一路有一個點不導通,科研人員隨即對所有點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除那一個點外,一千多個點都是好的。
由於飛船有冗余措施,設置了兩路信號,其中一路中的一個點出現問題,並不影響飛行。而此時撤場,就意味著發射取消,回去重新進行檢修,不論從時間,還是整體計劃、經濟角度考慮,甚至對人的心理,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
然而,試驗隊最終選擇撤場,這也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火箭進場後撤場。回憶起這段經歷,周建平説:“我們決不能把風險帶到天上。就這一次任務來講,確實不一定出現問題,但如果以這樣的理念去做事情,那只能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三個月後,神舟三號再次回到發射場上,沒有檢測出任何問題,順利升空。
而這次撤場事件,也讓航天人更清楚,不論何時,都要把航天的安全、産品的可靠放在第一位,一旦發現任何質量問題,必須一票否決。
2006年,周建平出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此時,他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神舟七號要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
2008年9月27日,是目標實現的日子。航天員翟志剛準備出艙那一刻,牽動著所有人的心。然而,艙門開了一個縫,卻很快合上了。
出現問題了嗎?
然而,在指揮中心的周建平卻穩穩地坐在椅子上,絲毫看不出緊張。“我想了想我們的研製過程,想了想我看到的這個圖像和數據,我覺得沒有問題。”周建平回憶道,“發射前,我們每個人都做了充足的準備,為出艙做了大量的試驗,做了各種方案和預案,甚至還準備了助力的裝置,打不開艙門時,可以用這種方式開艙門。我相信航天員,相信艙門一定能打開。”
幾分鐘後,正如周建平想的那樣,航天員翟志剛打開了艙門,完成出艙後,他手舉國旗進行揮舞。距離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太空,第一次飄揚起了五星紅旗。
宇宙那麼大,我們應該去看看
在那之後,2012年神舟九號再次出征,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叩開了中國首個太空家園的大門;2013年神舟十號發射成功,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授課;2016年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後,航天員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駐留三十天;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正式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2019年7月19日,天宮二號受控離軌隕落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這標誌著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圓滿收官,我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在第四屆(2019)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説,我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開始運營,空間站的近期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
據了解,如果目前的國際空間站(1998年建站,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和使用,但不包括中國)不延長使用壽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在周建平看來,載人航天的價值是獨特的,人到哪,人類文明就擴展到哪。“我們的探索步伐,不會僅僅止于空間站。宇宙那麼大,我們人類應該去看看,我們中國人更應該去看看,走得更遠。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人的腳步將邁向月球以及更遠的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