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一、二、三、四……”嘹亮的口號響徹雲霄。陽光勾勒出蒼山的脊梁,空氣中瀰漫的薄霧漸漸散開,45歲的董永山和戰友們開始了每日的例行訓練。
董永山家中世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成為一名軍人是他從兒時起就有的夢想。
1993年12月,董永山入伍成為了一名消防員。新兵集訓5個月下連隊後,因為體質差,他負責的工作僅是養豬、種菜、做飯。每當看到戰友們在訓練場上揮灑汗水,他就羨慕不已。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超戰友,幹出“消防員的樣子”。
“把簡單動作練到極致就是絕招。”訓練場上,戰友們操作一次,他就堅持完成2次、3次。每天中午、晚上戰友們休息時,他就給自己加壓加量“開小灶”,獨自一人負重跑5公里,完成200個俯臥撐、200個仰臥起坐,進行單雙杠訓練,爬訓練塔,刻苦鑽研消防業務技能……
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他終於有了“消防員的樣子”,也成長為雲南省曲靖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中隊的一級消防長。
我有經驗 讓我先上
休息室裏,桌子上擺滿了董永山的獎章和獎盃,殊榮的背後是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救援。地震、泥石流、火災、車禍……每一次艱險萬分的救援在董永山口中描述起來卻是那樣的風輕雲淡。
2014年8月,魯甸“8·03”地震。4日淩晨4時,曲靖消防支隊重型救援隊負重徒步10公里抵達震中龍頭山鎮後,接到抗震救災指揮部調度,立即前往煙葉站背後的老街進行救援。經搜索在倒塌的建築內發現一名被困人員,指揮員立即下達命令利用破拆工具切割樓板鋼筋,開鑿出狹小的救援空間,進入倒塌的建築內對被困人員進行救援。
“我有經驗,讓我上!”董永山立即向指揮員報告,他蜷縮著身體爬進廢墟內。由於沒有重型挖掘工具,他只能用手刨,用鐵鍬挖,將壓埋的石土一點一點地擴開。雨水混著汗水從他的臉上流淌下來,指甲開裂了,膝蓋流血了,他卻全然顧不得手腳被磨出的血泡。在當晚的救援中,他轉戰在不同的現場,與戰友們在大雨中連續奮戰20多個小時,成功搜救出12名被困人員。
在救援過程中,董永山和隊友搜救到龍頭山鎮新民村青松坪社時,一個女孩迎面跑了過來説:“叔叔,我家的房屋全部倒塌了,幫幫我們吧……”説著説著流下了眼淚。
家庭本就十分困難,而今又遭遇這麼大的災難,更是雪上加霜。“沒辦法供她讀書了。”面對災難,女孩的父母束手無策。
董永山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有我們在,小姑娘讀書的費用我們來想辦法。”他立即發動隊友一起捐款,及時幫女孩交上學費和生活費,並承諾一直幫助她到大學畢業。
怎樣改,如何做?
董永山發現,每次滅火救援回來,隊友們的戰鬥服經常還沒晾幹便要投入新的戰鬥。他和隊友們對戰鬥服架進行了輕微的改進後,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這也給了董永山啟發,他開始琢磨,能不能研製一些既簡單實用又安全可靠的器材裝備,投入到實戰中。
他開始不斷地查閱資料,請教專家,繪製圖紙,“泡”在工廠車間,反復實踐……
“睡夢中經常會出現計算的數字和方案,吃飯時腦海中還在想著怎樣改,如何做。”他説。
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點被他攻破了。從2003年至今,他和隊友結合實戰需要,先後研製出便攜式清洗卷帶機、高層供水固定裝置、泥濘救援裝置、摘馬蜂窩裝置、大功率遠程供水系統等100余項滅火救援器材,有多項在全國、全省消防救援隊伍中得到推廣使用。
20多年來,董永山始終戰鬥在滅火救援一線,共參加了滅火救援戰鬥5000多次,搶救遇險群眾600余人。每一次和隊友們一起戰烈火、克急難、救群眾,他都覺得是人生幸事。他説:“每每災難來臨,看到人民群眾信任的目光,總有一種豪情讓我義無反顧,迎著危險向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