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對於許多男性來説,機械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在他們眼中,機械引擎發出的轟鳴聲,比美女擦肩而過更具吸引力。董亮亮就是其中之一。
生長在農村的董亮亮,第一次接觸到機械自動化農耕作業時,就被機械的魅力所征服。作為90後的他,從小就希望擁有一台自己可以駕馭的機械。
這不,畢業僅3年,他就已開上了千萬級別的“豪車”。
“豪車”初體驗
“未來,一定是機械自動化的時代。”在董亮亮看來,機械自動化不僅僅是自己的愛好和職業,更是未來機械生産的發展方向。
緣于對機械的“崇拜”,2013年上大學時,董亮亮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工程機械專業。3年後,在校園招聘會上,憑藉紮實的機械操作及維修理論基礎,很快引起了前來招聘的姜銀周的注意。姜銀周是中鐵一局五公司某項目的機電部部長,有著多年的機械設備管理經驗。
“那麼多應聘的學生,我就看他最機靈。”第一眼看到董亮亮時,姜銀周就投出了讚許的目光。經過嚴格的應聘環節,董亮亮順利成為姜銀周的“愛徒”,開啟了自己“老司機”的成長生涯。
董亮亮(左)
初到工地,一台嶄新的三臂鑿岩臺車吸引了他的目光。“感覺就像變形金剛!”第一眼看到它,董亮亮便發出這樣的感慨。眼前這個龐然大物,有著龐大的身軀、令人眼花繚亂的按鈕、炫酷的操作手柄......
據説價值千萬!喜愛機械的董亮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在蒙華項目工作的8個月裏,董亮亮不僅學會了三臂鑿岩臺車操作的基本知識,也掌握了隧道施工的整體流程,為後續成為專業的臺車操作手打下了基礎。
技術“小白”的挑戰
2017年3月,鄭萬高鐵開工,因工作需要,董亮亮被調來參與項目建設。
鄭萬項目配備的全電腦三臂鑿岩臺車,具備全自動高效智慧化鑽孔、超前地質勘探、數據交互等諸多先進功能。“對於現在的新設備,工程人員不僅要懂操作,更要掌握全面的施工技術。”項目辦公室主任馮立欣説。
董亮亮剛來,就被安排到臺車的信息化管理崗位上,對他來説,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鑽孔圖紙設計,便是出現在董亮亮面前的第一個“攔路虎”。
他第一次設計的隧道主洞鑽孔圖紙,比現場預設孔位偏離了2.5米。懊惱的他對著圖紙反復看了很多遍,始終沒能找到問題所在。在師傅的指導下,他發現隧道中線的設置有誤差,經過再次調整,終於順利解決了偏移問題。
董亮亮意識到,要想把工作幹好,得從基礎學起。
他從工程部門找來技術標準、施工圖紙,認真鑽研臺車作業的工作原理,不理解的地方全部記錄下來,向師傅和同事們請教。每逢趕上機械廠家的大機配套培訓,他總會對著記錄本上的問題逐一求解,甚至在業餘時間,還會到廠家技術員的宿舍單獨向其請教。
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董亮亮也喜歡刷抖音。不同的是,他的抖音裏面關注的賬號大多數是關於機械操作和電路知識的短視頻。一點一滴的積累,為他勝任臺車管理工作貯備了大量的技術知識。
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和實踐,董亮亮便能獨自承擔起炮孔圖設計、臺車定位導航、超欠挖控制、臺車配件計劃、臺車成本消耗統計等工作。
最年輕的“老司機”
董亮亮在項目成員中年齡最小,謙遜好學、陽光向上的性格很受項目領導和師傅們的喜愛。
“想學真本事,就得到現場。”由於領導的信任和個人的努力,工作沒幾年的董亮亮如願坐進了全電腦三臂鑿岩臺車的操作室。
隧道“光爆”效果
操作這臺重達50噸的龐然大物,第一道難關就是過棧橋。隧道內的棧橋每次僅可容納一輛臺車通過,且臺車輪胎距離棧橋兩側僅有10厘米。操作稍有不慎,就會卡在棧橋上,不僅對臺車造成損壞,也會影響後續施工。
操作室內的董亮亮屏住呼吸,仔細觀察著盲區周邊的參照物,用身體感受著臺車的每一寸起伏。5分鐘、10分鐘、30分鐘......在老師傅們的指導下,他順利通過了第一道“考驗”。
5次、10次、30次......有了60多次“過橋”經驗後,董亮亮更加自信了。
鑿岩臺車施工的周邊鑽孔是控制隧道質量和外觀的關鍵工序,一般都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親自操刀”,董亮亮決意要掌握這項技術。
卡鑽,對於操作新手來説是個棘手的問題,操作稍有不當,不僅會損壞鑽桿和鑽頭,也會影響工作效率。每次遇到卡鑽,董亮亮總會從臺車的電腦上導出開挖日誌報告、地質雲圖等數據逐一進行分析,總結推進壓力、旋轉速度、鑽眼角度以及岩層變化之間的關係。經過多次的上機調試,並配合抽拉釬桿、鑽頭的微調,有效減少了卡鑽現象。
三臂鑿岩臺車操作手團隊
現在的董亮亮,通過圍岩和鑽頭間傳導至操作手柄的震動,就可以提前預判卡鑽的情況,並迅速有效地對角度、速度、力度等做出調整,不僅可以避免卡鑽,也為成孔的質量提供了保障。
他打的孔,分佈均勻、線行平順。“他現在的技術,可以和老司機有一拼啦。”主管領導給予董亮亮很高的評價。
亮亮的“獨門秘訣”
在高強度、不間斷的隧道作業中,機械設備難免會出現故障。剛開始只能聯絡廠家售後。但由於施工現場遠離城區,售後維修少則2天,多則5至6天,特別是過了售後期,維修成本會大大增加,也給施工進度帶來影響。
董亮亮意識到,真正玩轉臺車,必須學會維修和保養。
臺車在鑽孔施工中,鑽臂的震動多達73次/秒,加上強大的衝擊力,鑽臂的故障率最高。想要解決故障就得了解鑽臂構造,但由於機械廠家的技術封鎖,根本拿不到裝配件圖紙。
董亮亮決定對鑽臂進行拆解,拆一件,拍一件。他用手機拍下了鑽臂的每一處構造,並詳細記錄了每個配件的損耗方式、故障異響,以及相應的損耗時間。
“它壞得越快,我就學得越快。”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一張完整的機械裝配件圖紙深深印刻在董亮亮的腦子裏。現在,他只要聽到異響,就能準確判斷出故障出現的部位。這是屬於他自己的“獨門秘訣”。
經過三年多的歷練,董亮亮榮獲公司先進個人稱號,他所在的班組也被公司評為紅旗班組。今年“五一”,建設單位開展了勞動競賽,並設立了含金量極高的“鄭萬工匠”評比環節。
於是,董亮亮又有了新的夢想。(圖文/楊智友、張曉東 ; 編輯/康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