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守護黑土地的金“衛士”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9-9-4 第1078期 A-A+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金立軍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實驗室。

金立軍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實驗室。

攪拌、配置試劑、提取、檢測、分析結果,金立軍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看似枯燥的工作,金立軍一幹就是14年。

現任黑龍江省七星農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兼化驗室主任的金立軍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畢業後他沒有絲毫猶豫,從北京回到家鄉,從事肥料田間試驗和土壤化驗工作,用他的話説就是“想用自己所學為家鄉種植業做貢獻,力所能及服務家鄉父老。”

金立軍從小生長在北大荒,他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非典時期,他看著自己家鄉的物資一車一車送往北京, 飯碗要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的思想就在他心裏扎了根。

可是,金立軍的美好願景實現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金立軍是七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第一批大學生,剛來到園區時,看到實驗室是用紅磚建起的一排平房,周圍是三四百畝的試驗田,而同他一起工作的只有7個人。面對人少項目多的情況,他不得不犧牲週末的休息時間投入工作,甚至天不亮就要來實驗室,天黑了才能回家。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這樣的工作生活讓金立軍的心裏的打起了“退堂鼓”。可是當他想到所研究的項目得到一點點成績時的肯定,他就勸自己再試試。日復一日的堅持,金立軍逐漸適應了枯燥的工作狀態,他説做實驗就像種莊稼,一步也不能馬虎。

有時為了趕農時,金立軍經常在化驗室加班加點做化驗搞分析。“中午不回家,午飯很少按時吃”早已成了他的慣例,帶病工作是常有的事。

金立軍在試驗田中察看水稻長勢。

金立軍在試驗田中察看水稻長勢。

除了做實驗,金立軍還需要到田間地頭進行土壤、肥料檢測工作,七星農場120多萬畝耕地,金立軍已經記不得走了多少遍。金立軍説剛參加工作的第二年,他接到了一個大豆根瘤實驗的項目,需要在一天中的四個不同時段記錄植物狀態,金立軍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到田裏,晚上打著手電從田裏出來。一半在田間,一半在實驗室,金立軍的工作很多時候比種植戶更辛苦。

“咬咬牙就挺過來了,習慣就好了。”金立軍説得很堅定。

如今,園區建起了樓房,試驗田區還有溫室大棚,搞起了熱帶植物培育,工作環境變好了,金立軍的工作任務卻絲毫沒有輕鬆,當年一起來到園區的7個人只剩他一個,現在他的團隊是由一群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人組成的,傳授方式一般是“老人帶新人”,新人不管多高學歷,都要嘗試一到兩年才能有滿足工作的基本能力。“慢慢來,就可以把一件事做的很好。”

在七星農場裏有20幾個示範區,為了方便給農戶傳播播撒肥料的知識,在冬季農閒時,金立軍還要到這裡開展流動課堂,給農戶講解最新的實驗成果。“農業生産千變萬化,獲取的多給予的少土壤會越來越貧瘠。”為了保持土壤肥力基本不變,金立軍和他的團隊每3年就要把七星農場的土壤肥力全部檢測一遍。

“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這裡有適合我的平臺,我也熱愛這片土地。”金立軍説,他的同學很多都已經選擇轉行,收入很可觀,“但是我捨不得我的專業知識,更捨不得這片土地。”

 金立軍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就是準備春種秋收的時期,而這也是兒子放假的日子,明明離的很近,但他跟孩子卻像是住在地球的南北兩側,每天金立軍出門的時候兒子還在睡覺,晚上回家時孩子早已進入夢鄉,有時候要一個周金立軍才能聽到兒子叫聲爸爸。雖然孩子還不明白金立軍的工作是做什麼的,但是説爸爸是去工作,兒子都十分支持。

工作壓得喘不過來氣時,金立軍習慣走出實驗室,到實驗田裏走走,“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他笑得很樸實。(文/戴萌萌 曹禎)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