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艷:用非遺“錦繡”織就巾幗致富路

匠人匠心 來源:央視網 2019-9-2 第1076期 A-A+

1

貴州省高級工藝美術師付國艷

央視網消息:每年盛夏,工人們熱火朝天地收割藍草是貴陽城郊最熱鬧的景象。這樣的畫面,在付國艷孩童時代還和藍草一樣高時便記憶深刻。貴州盛産藍草,藍草七月開花,八月收割。它的根即為著名中藥板藍根,而莖葉是布藝染色的上佳原料。“青出於藍”説的就是藍草。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付國艷帶著十幾個工人、十多臺縫紉機、一口大染缸,跼踀在貴陽市小河區的一所小作坊裏。她繼承自父輩的創業資本,正是用以藍草為主要染料的純手工植物蠟染。

如今,1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擴展到現在5000多平方米的三層店舖;2600平方米的黔粹行綜合體坐落于貴陽天河潭景區,毗鄰花海,依偎湖畔,成為展示貴州民粹的一個新窗口。這背後,是一個民企依託貴州省婦聯民生工程“錦繡計劃”的成長樣本,也是女匠人付國艷堅持貴州民粹傳承,帶領婦女脫貧增收的勵志故事。 

1

女匠人展示蠟染刺繡技藝

付國艷幹蠟染,算是女承父業。她出生在貴州安順,這裡的蠟染被譽為“東方第一染”,安順也被譽為“蠟染之鄉”。付國艷聽父親説起,早年祖父在安順集鎮上開辦染坊,在眾多的作坊中,帥家、付家、譚家是規模較大的。付家即是付國艷祖上。

1988年,付國艷辭去了令人羨慕的國企營業員工作,開了一間蠟染小作坊。1990年,亞運會在北京舉辦,亞洲勁吹中國風。街頭巷尾,越來越多敢秀的貴陽人,把民族服飾穿在身上,蠟染蝙蝠衫、扎染連衣裙成為最時尚的打扮。付國艷看準商機,和朋友合作開設了一家蠟染服裝廠。

貴州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省,擁有從縣級到世界級的“非遺”名錄總數超過6000項,涵蓋傳統工藝、民族歌舞等,如何把這些民粹傳承下去?付國艷開始研究民族工藝品的市場化發展。水族馬尾繡、苗族刺繡、蠟染等“非遺”産品大受歡迎。

1

付國艷(右)到農戶家收刺繡 

貴州省有1609萬名婦女,其中36%是少數民族婦女,大約60%生活在鄉村。多年來,外出務工幾乎成為婦女脫貧增收的唯一途徑,但隨之帶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90年代,很多村寨不通水,飲水都要靠走幾個小時的山路肩背背扛,村民生活貧困落後。

那時,付國艷經常隻身去到幾百公里外的山野田間收購蠟染刺繡等民族工藝品,用自己縫製的揹包能夠背回近百斤民族工藝品。“有時找不到要問路,別人指著一座山頭説走兩個小時就到了,結果走過去才發現四五過小時過去,天都黑了。”付國艷回憶,這讓她堅定了用民粹拉動村民脫貧增收的想法。

為了保證産品質量和數量,她一直堅持以3倍的訂貨數目向繡娘們收購産品,對於不合格産品,她寧可剪壞扔掉。“避免繡娘以後不好好繡,她的産品可以給她收,但是你要當著她的面,拿剪刀把它剪壞,把它扔到垃圾裏去。只有下這個決心,才可以把産品做好。”有一次為了給客戶趕貨,付國艷帶著團隊,三天三夜沒睡覺,“因為你一睡,她們肯定也要睡,就沒辦法,就帶著她們三天三夜不睡覺,就做産品,做出來交給客戶。”

1

貴州深山通公路

2013年以來,貴州省婦聯&&推出錦繡計劃,把婦女手工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把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相融合,女性“指尖經濟”如雨後春筍般旺盛生長,先後建成千余個巧手脫貧基地、1354家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從事特色手工産業及輔助行業的女性近50萬人。貴州省婦聯整合各成員單位開展錦繡計劃培訓6.5萬人次,貴州全省婦女特色手工産業産值達到60億元。

這解決了付國艷的大難題。“婦女在合作社裏接受培訓,交貨時我再去合作社取。繡娘的群體擴大了,品質好了,我也不用再一家一家去收了。”付國艷笑著説。

隨著“錦繡計劃”的實施與推廣,付國艷找到20多位是“非遺”傳承人,她們在安順、黔東南、黔南等地設立了農村合作社、手工聯盟基地,通過對繡娘和手藝人進行培訓,她們的産品可以直接提供給黔粹行。

自1994年推出的專利技術産品“真絲蠟染”在國際中小企業新産品新技術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後,2010年付國艷為上海世博會的貴州館提供了90%的展品,包括苗族銀飾、水族馬尾繡工藝品等。2016年她帶著貴州民族工藝品亮相第十二屆中國深圳文化博會,2018年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遊文化交流周,來自柬埔寨、馬來西亞、緬甸等東盟國家的代表團成員被她帶來的馬尾繡手包精緻的刺繡圖案深深吸引。

1

付國艷作為代表參加了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資料圖

“你尊重染缸,把染缸周圍打掃乾淨,染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如今付國艷團隊已經取得了貴州民族手工藝十五項專利,但她仍然懷揣著對傳統工藝不變的堅持和敬畏,“會創造更多更好的民藝産品,繼續帶動更多的貧困婦女居家就業增收,讓民族工藝的璀璨明珠在更多人手中傳承下去”。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