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人”耿虎軍:走穩腳下路,擦亮航天科研人的奮鬥底色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9-7-10 第1034期 A-A+

1

央視網消息:“如果把衛星比作風箏,‘測控’就是人手中牽動的那根風箏線。因此,也有人把我們稱作‘牧星人’。”

2016年天宮二號順利發射後,作為“牧星人”之一的耿虎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自己投身的事業給出了如上所述的生動比喻。

耿虎軍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遙控遙測專業部副主任,1993年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成為中國航天測控隊伍中的一員。

在航天測控科研戰線戰鬥了二十多年,耿虎軍和同事們不斷填補測控技術空白,見證了航天事業的耀眼成績。既要遙望太空,更要腳踏實地,耿虎軍用科學報國的熱血初心、勇於攻堅克難的品質,闡釋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浪漫現實主義情懷。

放飛“嫦娥風箏”的人

測控通信系統是載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統之一,是航天測控網和天地通信的神經系統,是連接地面與飛船、地面測控中心與測控站的紐帶,在載人航天任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拓展航天測控專業方向,爭取更多的設備研製任務是工作核心。五十四所承擔著國內外陸地測控站的全部研製任務,幾乎佔了載人航天全部測控裝備的一半。

2010年,嫦娥二號在全世界的注視下奔向太空。測控系統布站的位置和嫦娥二號的飛行軌道有關,為了避開電磁污染較重的區域,要選擇在戈壁深山等偏僻無人處,耿虎軍和同事常常一呆就是幾個月。

1

在嫦娥二號任務中,耿虎軍帶領團隊完成了喀什站S/X頻段統一測控系統、青島站S頻段統一測控系統、5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線和地面應用系統數據接收分系統及數據傳輸系統的改造任務。“這些測控站要能夠監測到嫦娥二號的飛行過程,時時刻刻掌握其軌道位置。哪建站合適,我們就去哪工作。”耿虎軍説。

在耿虎軍的帶領下,原本為嫦娥一號任務修建的只具備單S頻段接收能力的喀什站18米單收站,被改造成一套完整的全功能測控站。這些創新使我國測控技術大幅提升,在測控能力和測控頻段等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

守護“女神”在太空飛翔

2016年9月15日,搭載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天宮二號發射的時候,我們的通信測控設備精準引導天宮二號進入預定軌道,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後,我們的設備精確控制它按預定軌跡運行,並及時將其採集的各種語音、圖像信息傳回地面中心,航天員上去以後,天地間的對話和影像傳輸,也靠我們的通信測控網。”耿虎軍介紹,天宮二號能不能成功發射,在天上能不能安全運轉,靠的就是看不見的通信測控網。

目前,通過中繼衛星實現通信測控,已經成為載人航天通信測控網的主力。中繼衛星通過地面終端站實現與飛船、指揮中心的聯絡。地面終端站主要負責中繼衛星的指揮調度、控制計算、數據處理和信息交換,是中繼衛星發揮通信測控作用的“神經中樞”。

“中繼衛星進行測控時,會發出電波信號自動對準飛船;飛船也用同樣方法對準中繼衛星。相當於太空中相距30000多公里的兩根光柱對在一起。所以説,中繼衛星要想實現精準測控,首先要保證自身定位準確。目前,在36000多公里的距離上,我們對中繼星的定位誤差控制在3m以內。”

1

耿虎軍介紹,一個地面測控站的最長測控通信時間只有8分鐘。如果飛船不是正好從地面站的正上空飛過,測控通信時間還會進一步縮短。中繼衛星相當於是架設在太空36000公里高的測控站,由於“站得高”,所以“看得遠”,在天宮二號每一圈次的運轉中,一顆中繼衛星測控通信時間可達到40分鐘左右,極大地提高了通信測控效率。

“當繁華落盡,天宮二號在太空日復一日工作的時候,我所的通信測控設備,依然會在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守候著她,讓她健康運行。”耿虎軍説,他和同事們就像是一個個守望者,天宮二號是他們的“女神”。雖然她在太空飛翔,但是他們的設備小心翼翼地牽著無形的風箏線,守護天宮二號完成使命。

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榮耀

由於工作成績突出,耿虎軍獲得了2011年度河北省五四青年獎章,並在科研管理崗位上帶領團隊不斷突破向前。

耿虎軍的兒子也是一個航天迷。火炮、艦船知識,嫦娥二號升空的各種計時口令,能夠張口就來。他曾請求爸爸出差時帶上自己。“國家花費這麼大搞探月工程,我們知道責任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所有人都只能圍繞工程需求來安排自己的行程。”耿虎軍説。

1

無論身處霓虹閃爍之中,還是去到荒野大漠之處,耿虎軍和同事們的目標只有一個:不斷追求技術進步,為航天事業提供更優越的條件。

“常常當我們忙了一夜往家走時,環衛工人已經在刷刷地清掃路面。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又要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耿虎軍説, 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開展,測控技術也不斷提升,作為普通的科研人員,他為能夠參與一個又一個重大航天項目感到榮幸和驕傲。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