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6年的採油人生並不算長,劉麗卻演繹得生動而精彩。她用忠誠與奉獻詮釋著鐵人精神,用創新和質量傳承著大慶精神。
在大慶油田採油二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採油女工劉麗擁有一處讓人羨慕的、以她個人名字命名的“劉麗工作室”。據統計,自劉麗工作室建立以來,大慶採油二廠的創新創效成果數量由過去的每年100多項增加到現在的每年300多項;工作室共研製革新成果近千項,累計創效近億元。
採油“女狀元”
19歲,劉麗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技校畢業,成為了一名石油工人;
28歲,劉麗被破格聘為“採油技師”;
32歲,劉麗被聘為“採油高級技師”“油田公司技能專家”;
35歲,劉麗成為大慶油田最年輕的“集團公司技能專家”;
43歲,劉麗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劉麗對自己技術上的要求幾近苛刻,這背後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
1997年,23歲的劉麗經過層層篩選,贏得了代表大慶油田參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技能比賽的機會。比賽中,她背著35公斤的皮帶僅用15秒完成作業,這一記錄至今無人打破,但卻由於一個小失誤,最終得到了第三名。“別人都覺得這個成績很好了,但是領獎的時候只有我自己在哭。”
劉麗説:“石油行業不是一門‘掘地三尺找油,只會埋頭苦幹’的粗活,採油工要想幹出水平來,光靠力氣不行,技術水平的提升很重要。”
圖片來源:大慶油田
“革新夢工廠”
怎麼把活幹得更巧、更快、更好?正是這種簡單的想法讓劉麗開始了革新之路。
在劉麗眾多的革新成果中,有一項傑作——上下可調式盤根盒,創意竟是受到口紅啟發,一朝功成,創利千萬元。
更換盤根盒中的密封圈的工作,看似普通,卻是採油工巡檢中發現井口出現漏油時候必須要做的,在過去,採油工最不願意做的也是這個活兒。
劉麗認真查找資料,設計圖紙,反復琢磨,第一個上下可調式盤根盒在2000年生産出來,劉麗第一時間把它裝到了自己管理的抽油井上試驗。
試驗初期還算順利,但是密封圈的磨損會造成漏油。為了找到適合的密封圈材質,劉麗幾乎跑遍了大慶市的所有五金店,終於找到一種尼龍棒。劉麗通過加工、扣形製作,最終解決了漏油的問題。
最終研製成功的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不僅延長了盤根的使用壽命,而且減輕了崗位工人的勞動強度。該成果于2002年獲得國家專利。
“原來大家只是按部就班地來做這些工作,但是現在我們可以説是擦亮了眼睛,甚至是把創新當成一種習慣。”在劉麗看來,只要是工作中不順手、不方便、效率不高的地方,都可以創新。
名師出高徒
隨著劉麗取得的成果和獲得的獎項越來越多,她也成為了年輕油田職工的榜樣。被聘為工人技師後,劉麗便開始幫帶身邊的員工提升技能。
圖片來源:大慶油田
以井場為教場,用管鉗當教具,哪技術薄弱教哪,哪有問題去哪。她傾其所學助力員工技能提升,採取“階梯式”培訓法,累計培訓學員1.5萬多人次,5人被聘為技能專家,56人被聘為高級技師、技師,135人被評為廠級以上技術能手。她培養過的學生,從大慶油田冠軍到省冠軍再到集團公司個人、團體雙冠軍,劉麗實現了教練生涯的大滿貫。
近10年中,劉麗共出版專業技術書籍19冊,發表論文10篇,編寫培訓教材38套,制定操作標準105項並推廣應用。
劉麗的父親劉文生是第一代大慶油田人,獲得過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的稱號。如今,劉麗成為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超越了父親。但融在大慶石油人骨子裏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依然在延續。(新華社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