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很多人認識許鴻飛,是因為他的雕塑作品“肥女”。在他的創作下,“肥女”們或輕撫裙角、或輕快跳躍、或熱情奔跑,用一種飽含故事性的美記錄著人們當下的生活,傳遞著幽默、自信、快樂的情緒狀態。
這一切,正是許鴻飛內心世界的準確表達。
“美有很多種,不能把美局限為一種狀態。瘦的美女是一種模樣,‘肥女’的美也有鮮明的特點。”許鴻飛説。
讓世界了解中國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已經帶著他的作品走遍五大洲,14國。對於文化自信,許鴻飛有著自己的理解。
“巡展每到一站,不同國籍、膚色、年齡的觀眾都跟‘肥女’合影,情侶們模倣著我的作品《吻》做高難動作,觀眾留下很多歡笑和有趣的記憶。”
許鴻飛記得,巡展的第 11 站是文藝復興之城——意大利佛羅倫薩,當地人們從小就在藝術氛圍濃郁、著名藝術品圍繞的環境下生活,成長。“肥女”的出現讓他們覺得十分新奇,當地市長對許鴻飛説:“我們從小優秀的藝術作品看的多,其實都已經‘麻木’了。但‘肥女’這類藝術形式和風格這裡沒有,很新鮮。”
他們稱許鴻飛是現代的“馬可波羅”,帶著“肥女”去到各國各地,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看到中國當下人們生活的美好。
西班牙是第一個主動向許鴻飛發出巡展邀約的國家,今年兩會後有了更多國家前來邀請,這在許鴻飛看來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積累的質變。
“一步一腳印的努力積累,世界了解了我的作品,然後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作品和文化也實現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進入‘請出去’新階段。”
最初的記憶
小時候看到手匠工人在墻面上寫的美術字,和過年時燈籠上畫的生肖圖案,是許鴻飛對藝術最初的記憶。
“既是興趣,又有了謀生的技能”,許鴻飛開始學習繪畫。
後來,他慢慢發現,周圍的人看到這些畫很開心,“原來藝術是令人快樂的事,是可以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我很希望自己也可以創作出作品讓大家感到快樂,就一直堅持下來。”
在藝術院校學習時,老師的一句“會畫畫的不一定會雕塑,但會雕塑的一定會畫畫”,讓許鴻飛對雕塑産生了極大的興趣。在許鴻飛看來,藝術品不是生活消費品,用完就沒了,藝術品可以流傳下去,而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有長久的生命力,能夠流傳下去。
如何才能讓作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許鴻飛的“秘訣”是創新。他説:“只有不停創新才能走得更遠。”
文藝工作者,需要不斷摸索,樹立自己的獨特風格,“你的作品走進觀眾心裏,觀眾才能記住你的作品”,不能一味盲目地模倣,而缺少自己的靈魂思想。
藝術源於生活
藝術是具備語言功能的,有生活氣息的作品,更容易走進人們的心中,打破文化隔閡,與觀眾産生共情。
生活,也是許鴻飛作品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藝術要讓觀眾看得懂,就不能脫離生活,藝術家也要‘接地氣’。”
不斷地考察、體驗不同地方的文化,積累素材,創作作品,是許鴻飛的生活常態。
他的作品既守住了本土文化的“根”與“魂”,又敏銳地把握住時代的“變”與“進”。在展覽過程中,許鴻飛也善於捕捉展覽當地的人文生活元素並加以創作,相繼推出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吻》《快樂時光》《愛樂之城》等都讓經典“肥女”形象更富活力,表現內容更加豐富、極具民族共通性。
“‘肥女’誕生於‘接地氣’的環境,出於民間市井,生活氣息濃重。表現形式都是簡單直白,結合中國新時代特徵,用民眾能看得懂的姿態動作來表達我的作品情感。”
怎樣才能在頻繁巡展的同時推出大量新作,許鴻飛的回答是:“邊走邊創作”。在各地的巡展中,許鴻飛喜歡走進人群裏,看不同地方人們快樂的神情,他用作品帶給人們快樂,人們的快樂又給了他不竭的素材。
許鴻飛曾坦言,不喜歡回顧和總結。藝術家要不停地創作,不停地將作品展現給世人。
在許鴻飛眼裏,創作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堅持。“就好像挖井,如果幾天挖不出水就換位置,那就太可惜了,搞藝術要認準了自己的‘井’去不斷深挖。”許鴻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