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禮:1460個日夜,港珠澳大橋背後的"大管家"這樣煉成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9-4-16 第977期 A-A+

央視網消息:2018年9月,大橋通車前,楊秀禮帶著一家三口走上港珠澳大橋,他激動地拍打著兒子的肩膀,告訴他:“看,這就是爸爸的工作,這就是爸爸造的橋!”

1

“哇,真壯觀!爸,我以後也要建一座橋,比你這座還要大,還要長!”

三言兩語,沒了隔閡。

那一刻,讓楊秀禮覺得,這些年,值得!

從2008年參與投標,到2012年所有核心裝備研發和採購的落實,楊秀禮擔負著島隧項目所有核心裝備的研究和採購任務,他主持研發新造和改造的15項關鍵裝備,幾乎覆蓋了島隧項目所有最為關鍵、風險最大的工序。

第一場“漂亮仗”

“研究裝備一定要先研究工藝。”這是楊秀禮常挂嘴邊的一句話。但是港珠澳大橋的到來,讓這句口頭禪執行得無比艱難。

1

楊秀禮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用什麼設備能夠整平50米海面下的沉管基礎。當時整個團隊手裏有的只有一本薄薄的《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書中只談到淺埋隧道,關於設備的介紹半個字都沒有,工藝研究更是無從談起。

究竟需要什麼設備?聽説韓國有一艘船整平過類似巨型沉管的基床,技術團隊立刻飛往韓國,對方卻只讓他們乘著交通船在距離設備數百米遠的地方繞行一圈。海灣一遊,遠在北京的楊秀禮等來的,卻是一艘整平船的遠景照片。

究竟使用什麼方案?一張石油鑽井平臺的照片讓他頓悟,伶仃洋的海況比韓國巨濟島的海況更加惡劣,隧道基床的寬度和面積比釜山更大,碎石壟的鋪設精度要求更高,也許他們需要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個具有3D打印功能,能靈活抬升移動的整平平臺。工藝確定了,形成設計任務書,他當晚就把任務書交給了海底隧道總指揮林鳴。

“津平1”整平船的問世,是楊秀禮在港珠澳大橋打的第一場漂亮仗,4厘米的碎石整平精度創造了施工的極限記錄,更打破了外國對中國大型沉管設備的嚴厲封鎖。

談判中的“廝殺”

算好賬,對於港珠澳大橋的啟動至關重要。

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需要滿足120年的壽命,只有荷蘭特瑞堡一家單位能夠接單。沒有競爭,對於任何一次招標工作都是毀滅性。

第一次報價荷蘭公司開口8000萬元,但當他們到現場實地考察伶仃洋的現場情況後,第二次、第三次報價從8500萬元,一路狂奔到了9000萬元。

不敢拒絕,還不能讓對方要價太高,楊秀禮只能在談判手段上下功夫。他將幾次投標的方案都收集起來,對比其中每一項參數、配置以及市場報價變化,同時蒐集各類材料,歷年的市場報價,尋找價格下調的每一條論點論據。

1

談判桌上,楊秀禮據理力爭:“貴公司屢次提升原材料價格,我們查了國際上歷年橡膠期貨的價格,與你們提供的報價並不符合!”就這樣一步一步,寸步不讓,每天酒店談判到深夜,轉鐘休息幾個小時後又繼續鏖戰,有時候分歧太大,大家乾脆在位置上玩起了手機,誰也不願意開口。

最後一次談判,當楊秀禮仍舊給出7000萬元的報價時,荷蘭商務代表拍了桌子起身就走,整個會場氛圍降至冰點,這次談判破裂,意味著前面所有的付出都將毀於一旦。

楊秀禮握緊了手中的水杯,他知道,為了拿下港珠澳大橋這樣的巔峰業績,對方還會回來。他深知,讓外國企業在報價時非常嚴謹,能在合同中讓步5個點以上,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港珠澳大橋對他們是一塊美味的“肥肉”,他們不可能放手。

“按你們的價格!”幾分鐘之後,大門打開,荷蘭公司的商務代表果然回來了。合同價最終被鎖定在了7000萬元,比對方考察後的報價整整低了近20%。荷蘭籍商務經理簽完合同後向楊秀禮豎起大拇指:“你們可能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可怕的談判對手!”

4年,1460個日夜,楊秀禮在港珠澳大橋前期研究和最關鍵的施工階段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熱。在大橋最艱難的時候進入,在施工最平穩的時候退出,跨越艱難,克服險阻,最後卻甘願隱姓埋名。

“港珠澳大橋是人類建築史上巔峰技術的結晶,能參與建設,我這一生沒有遺憾。”楊秀禮這樣評價自己在港珠澳大橋的四年。(素材來源:中交二航局)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