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素凱:與“核”共舞26年 連續56000步操作“零”失誤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9-02-11 第930期 A-A+

央視網消息:喬素凱是我國第一代核燃料師,與核燃料打了26年交道。

至今,其所在團隊共為國內22台核電機組完成了100多次核燃料裝卸任務,創造了連續56000步操作“零”失誤的紀錄,實現了燃料操作“零”失誤及換料設備“零”缺陷,堪稱守護核安全的典範。

被稱作“國家名片”的核電站,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喬素凱的工作崗位就在核電站的最深處,那是一個有如大海般的蔚藍水池。

美麗的水面下,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核燃料。每十八個月,核電站要進行一次大修,這是核電站最重要的時間,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換,同時要對破損的核燃料組件進行修復,此時便是喬素凱與他帶領的團隊大展身手的時刻。

“修復是最難的,也是要求最高的。”喬素凱帶領的團隊,是國內唯一一支核燃料組件特殊維修專業技術團隊,全國一半以上核電機組的核燃料都由該團隊來維護和維修。

“運行過的燃料棒裏邊有將近200帕的壓力,這個氣壓是非常大的。一旦破損整個放射性氣體就會迅速擴散到這個廠房裏邊,所以我們為了防止整個廠房不受放射性沾污影響,所以就把全部通風都停了,要戴面罩不能説話。”喬素凱介紹。

由於核燃料棒有很強的放射性,因此必須放置在含有硼酸的水池中來屏蔽輻射,這也就意味著修復的工作要在水下完成,修復的第一步就需要打開組件的管座,這個過程需要在水下拆除24顆螺釘。不同於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擰螺釘,喬素凱需要用一根四米的長桿,伸到水下三米進行操作,這是一個對精度有嚴格要求的動作。

“核燃料無小事”是喬素凱經常挂在嘴邊的話,他也一直以“不允許毫釐之差”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同事。作業過程中,他們僅靠手勢指揮,就能做到分毫不差。

有一次,在大亞灣電站核燃料組件修復過程中,當破損燃料棒拔出後插入替換棒時,該棒位置比其他棒位低了幾毫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喬素凱堅定地表示:“必須返工!核燃料無小事,我們不能在核燃料組件上留下任何安全隱患,一次就必須把事情做好。”最終,在大家的反復試驗下,將替換棒拉到了正常高度,成功修復了組件,保證了組件再入堆後的安全運行。

喬素凱有著一個保留多年的習慣,那便是隨身攜帶一本小本子,換料現場和PMC(核燃料裝載貯存系統)設備哪有缺陷,哪需要改進,他都會一一記下來。“將需要修復的燃料棒取出時必須慎之又慎,核燃料工作幹得時間越長,就會越謹小慎微。”喬素凱如是説到。

2012年以前,我國核電站使用的水下耐高輻照光導管攝像機需要從國外購買,一套60多萬元。“那時候,水下攝像機壞了還得請老外過來維修,他們從上飛機開始按小時收費。”為實現技術與産品國産化,喬素凱與相關機構花了7年時間,成功研發了自己的攝像機。

十年磨一劍,二十年磨一心,二十六年來喬素凱一直用一顆精益求精的匠心不斷探索,艱難攻關,只為打破國內技術空白,完善操作工藝,他常對同事和家人自豪地説:“我們中國人的核電出口了,從一無所有到現在去幫外國建設運營核電站,我特別驕傲!”

(文字來源:全國總工會 新聞聯播 圖片來源:中工網)

860010-1102010100
1 1 1